宋学勤、宋效萱:中共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系析论

    [摘要]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只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同”与“异”,才能保证两大学科在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拓宽研究视野、实现跨学科交流,共同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科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法学门类下新增“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这是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结束了学界长久以来关于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专业归属问题的争论,对于更好发挥学科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建设,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厘清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学科特征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指导思想、学科属性方面有共同之处,只有明确两者的关系,才能解决两大学科之间存在的学科任务分 工模糊、研究对象不明晰、学术资源难以分配等问题,这也是两大学科独立存续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从学科的重要功能看,作为共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大学科,作为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两大学科,也是最能彰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方法论的两大学科,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其立足各自学科基础优势、以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既是实现两个一级学科自身建设与独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现实需要。

    一、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异”,是学科独立的根本原因

    “学科是学术分类的产物,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科学到学科的转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大学科本身的独特性,即互“异”于对方的本质属性。事实上,每个学科都在试图厘清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学科独立存续及深化成熟的现实需求,更是在学科体系下开展独立学术研究、实现学科层面交融发展的重要前提。

    首先,研究对象的不同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学科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 门科学的对象。”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对象就是学科存在的基础,没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就不会出 现对应的学科。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则是 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有所区别的。从学科 名称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关键词,突出了学科“理论”研究 的特点,同时也是对学科研究范围的明确限定。有 学者专门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辨析,认为就学科名称来说,加入“理论”既是明确学科属性的需要,也是避免语境上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学科等同。从学科定位来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有学者从学科设立要求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科就是从整 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应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基础性概念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学科意义上的根本功能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规律”,这些结论都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核心研究对象,结论的不同源于参照标准和分析角度的差异。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刚刚设立,学界对于学科研究对象的讨论还在进行中,但也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有些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其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学科结构分析,虽然现阶段二级学科具体建构方式方法依然在讨论阶段,但是中共党史学和党的建设这两个二级学科作为学科体系的核心范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中共党史学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的研究;党的建设则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指导,研究不同时期党的领导规律、自身建设规律。无论是党的历史还是党的建设研究,核心对象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符合学科设立初衷与学科发展规律的。

    其次,研究内容的不同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作为一种技术安排,学科的设立是学科独立的第一步,而如何规范学科内容,则是学科体系建设的核心构成要件。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宏观上规范了学科的研究范围,下设的二级学科则从微观上细分研究内容并明确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自 2005 年设立到现在,其二级学科体系从最初的5个基础二级学科扩充为7个二级学科,再到可能减少为 6 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还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现实结合的研究中,提炼出新的观点,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通过历史研究厘 清思想来源、理论的形成和创立以及传播与发展等 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专注于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旨在从学理层面解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与实践。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研究内容现在仍然是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也是学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科研究内容必须秉承体量适度、避免泛化的原则,换言之,并不是所有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内容都应当成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内容,否则会导致学科方向和研究队伍的分散化以及研究成果的低质化现象,而这正是学科设立时所要极力避免的问题。尽管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尚未出台具体规定,但是从学科历史、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着眼,中共党史党建学二级学科设置应有主干性学科和扩展性学科组成,共同来支持一级学科。主干性学科即指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建设两个学科;扩展性学科可以包括诸如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党内法规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目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即是围绕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建设、党内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五个二级学科来开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主要回答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是整个学科体系的根基,为整个学科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历史学科既从宏观上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理论、政策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并反映中国革命、建设、 改革的发展规律和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从微观层面对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会议等开展研究。党的建设学科主要研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构建新时代党建学科体系,为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理支撑。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党的建设两个主干学科构成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除此以外,不同的学科点可以积极探索,基于已有研究基础有选择地增加特色研究内容、设置扩展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包容性很强,设置二级学科不宜过于僵化死板,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再次,学科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区别。学科研究的切入点由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延伸而来,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前者的研究切入点是“理论”,而后者的研究则是从“史实”出发的,即使面对同样议题也是如此,即理论与史实是二者在研究切入点上的主要区别。这里所谓的“理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流的展开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坚实的理论来源作为支撑和依据。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核心和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核心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共同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研究议题必须由“理”及“论”,以确保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而脱离文本的理论研究就会脱离马克思主义,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当然,这里的“理论”并不排斥据其指导所衍生的实践,以及由实践推动的新的理论创造。相较而言,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则是一门实证学科,任何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和史料基础之上。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所有研究方向都要以 “史料”为依托。从理论源流看,党的建设学科自然源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但理论源流的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历程,这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建设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从学术研究看,党的建设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其研究仍必须保证论从史出,缺少党史底蕴的党建研究,就会停留于就事论事,缺乏历史的纵深感。中共党史党建学所有研究都必须基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历史事实以及基于此形成的史料,史料是研究者把握历史真相的唯一中介,离开历史事实及史料,就无法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 因此,即便是立论说理,也必须确保论从史出。一 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够在一些领域沉渣泛起,源于一些人以臆想代替史实,以扭曲的历史代替历史真相,肆意传播错误的观点和思想。只有以史料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还原历史真相,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研究方向,更好发挥学科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

    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同”,为实现两大学科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虽然二者都是独立的一级学科,但在指导思想、学科功能以及学科属性方面又具有很多共同之处。如果说学科之间的“异”保证了学科的独立 性,那么学科之间的“同”则为两大学科进行跨学科交流、实现学科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 理论一级学科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需要指导思想的引领,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质量。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观察世界、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强大的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各领域,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条基本历史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更“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科学体系、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答现实问题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时代命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坚持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和存在的价值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本质的特征。作为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任何研究成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科学性可言,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就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学科本身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两大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学科,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学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 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都具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的学科功能 

    如何建设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 项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以学科为依托,学科建设与改革能够有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以两大学科建设为支撑。从学科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内容支撑,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现或者产生 的重大问题都是两大学科研究关注的重点,这些研 究成果会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从学科 建构看,二级学科的细化与调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与其他学科依据学科对象、研究需要等划分二级学科不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的划分或者增减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密切。例如,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于 2008 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从学科人才培养看,两大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教师作为学科的承担者,是教学与研究的主导,师资队伍的革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了大批优势各异的专业人才,满足了不同种类课程授课的需要,有效解决了部分课程专业师资不足、部分教师教学科研“两张皮”等问题,共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队伍质与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契机。从课程结构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结构改革注入 “催化剂”。课程与学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设置同课程设置、改革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改革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调整革新。现行的课程结构已经执行近20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有课程方案已经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到了应当变革也必须变革的时期。在现阶段课程结构中,不仅存在重理论轻史实的问题,而且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非党史专业出身、教学计划失衡等原因,中共党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被严重弱化,课程的政治品质和学术品质得不到必要的保证。因此有学者建议在维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合并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课程结构, 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结构与时俱进、史论平衡的发展要求。从课程教学方法看,两大学科多样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讲好故事”的关键在教学方法。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部分老师在课堂只读讲义、教材以及学生僵化抄笔记的情况,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绝不能死守传统教学方法,而应在充分吸收两大学科特色的基础上,打造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例如:让课堂走进红色革命资源、博物馆、档案 馆,实现课程空间的拓展;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音像记录,使学生切实感受历史真相,实现抽象教学内容的具象化;运用 VR 技术、AI 技术、CAVE 光影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打破历史时间的界限,以沉浸式体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告别“书斋中的教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科群的建设将推动实现深层次的资源重组,更加凸显课程特色,让学生不再有“思想政治理论的区别只有名称不同”的感觉。

    (三)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都具有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属性

    作为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联系的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具有共同的学科属性,即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 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也具有政治性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最 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作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也有很强的政治性。从学科功能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遇到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两大学科从学理的角度展开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两大学科都直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辅之以多样 化的教学方式,将马克思主义讲好、讲活、讲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尤其是广大高校学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坚定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换言之,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大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扎根中国社会伟大实践的重要社会科学门类,其内在的科学性是支撑学科合法性的最核心根据之一,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依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化” 于中国、“化”于时代,以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获得生命力的密码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其产生、发展史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伟力鲜明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本质。中共党史党建学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出发,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规律出发,通过明确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通过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真实历史与中共党史党建理论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的科学性建设。周恩来指出:“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才能真正做到“存真、求实”。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对政治性标准和科学性标准的坚守有着光荣的传统,正如胡华所说:“理论无禁区,宣传有纪律,但是要讲真话,是真理我们就宣传,有些不是真理,就不要讲,不能讲假话。”正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对政治性和科学性标准的坚守铸就了今日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地位。面对新的学科使命,如何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 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中更好地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充分释放两个学科的理论创造力和社会改造力,需要进行具有时代特点的深入思考。

    三、以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时间沉淀与观念更新。以“中共党史党建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科群建设为动力,既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目标,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必要环节。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作为最具中国特色,最能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法论的学科之一,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一方面,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 主线、主流本质是维护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的根本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认识历史、理解历史、阐述历史的正确方向,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视角认识和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偏离了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必然会偏离正确方向,从根源上导致知识体系建设的谬误。而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历史上党建经验的挖掘和党建规律的总结概括,以“大历史观” 关照当下的党建理论建设,不断增强党建知识的增量和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从时代和历史的双重维度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效率。另一方面,如何学习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优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开展,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以学科鲜明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性,需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总体目标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更为坚实的探索。因此,如何立足更高视野共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同肩负的一项更大使命。

    其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指导,以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为引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 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凸显中国特色,指导性学科和引领性学科是关键。指导性学科为整个学科体系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引领性学科必须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以“领头羊”的姿态引领整个学科体系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必须发挥指导性作用,将理论研究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凸显中国特色,“领头羊”是关键,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无疑是最佳选择。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是解码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核心所在。作为极具本土特色的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在理论、话语、方法论等众多领域并不依赖于任何西方已有体系,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少了一些始于西方理论的阻碍和牵绊,拥有了根植于中国大地,以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中国问题的强大内生动力。在国际范围内,中共党史党建学以“党言党语” 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通过学科交流努力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接轨。当然,作为新生的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必须以谦虚的姿态采众家之长,紧紧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多年来发展创造的宝贵经验,构建 “中共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科群,以大学科群引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接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 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其二,以历史研究为基础推动新生学术“增长极”的孵化培植,形成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核心的学术体系。理论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社会变革对理论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围绕中国问题展开研究,为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学理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将理论研究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与阐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保障。但是有学者指出,当前学界的一些成果不仅存在马克思主义学理化阐释较弱、政治性话语与学术性话语不同步问题,也存在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而被迫处于学徒和模仿地位的问题,个别研究中甚至呈现出试图以整套的西方理论直接解释中国问题的情况。照搬西方世界的知识体系,并运用这一套知识体系去解读中国问题,导致学术研究中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成果不多,没有形成更多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独具竞争力的自主成果体系。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以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用中国理论回答党和国家在实践探索中提出的新问题和重大战略问题,有效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根基。在充实的历史史料和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有 机结合下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成果,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注入强大动力。中共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互交融,通过强大的优势互补摆脱了“言必称希腊”的模仿式学术体系。同时,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相关研究,坚持以中国实践和中国发展实际问题为引导,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服务于中国实际,用中国特色影响世界。

    其三,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以比较研究视野检验中国学术研究高 度的试金石。这就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实际,形成独特的 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解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经验。纵观世界学术之林,西方话语仍旧掌握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在我国也出现过“西方命题,中国经验”“西方话语,中国问题”的现象。事实上,西方话语不仅完全不能从根本上回答中国问题,阐释中国经验,甚至由于个别西方话语和西方经验的错误引导,严重阻碍了当今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国自主”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能够平等地、有尊严地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行交流对话,搭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沟通的桥梁。中共党史党建学以“党言党语”深刻阐释中国经验,准确传递中国声音,让中国特色与世界更有效接轨,打破原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孤芳自赏”的局面。在这方面学界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与国际上其他学术体系交流对话的能力仍无法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要求,需要通过更为扎实有效的学术努力进行补强,尤其是如何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实现“双剑合璧”,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界面临的紧迫任务。

    总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设立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基于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长期积累的学术资源,进一步 厘清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中共党史党建学 一级学科完善学科布局,弥补学科内在不足,也为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科群奠定了基础。两大学科应抓住历史机遇期,以创新为驱动力,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努力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加深刻理解中国故事,认同中国话语和中国经验,切实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说服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世界更好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提供良好的窗口和载体。

09

2024-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