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王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关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根本遵循,包括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坚持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等。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学理阐释将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促进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原则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大力倡导爱国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为了规范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完善发展,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教育法》对爱国主义教育作了全面规定,特别是对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第五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这四个“坚持”,可以说就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为了更好理解和把握这些原则的思想内涵和工作要求,有必要对其进行学理阐释。

    一、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就爱国谈爱国,也不能就感情谈感情,而要站在思想理论的高度,从宏观上提出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即必须坚持科学思想的方向引领,充分发挥深厚文化的涵养作用。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原则,它的精神也贯通于其他相关原则中。

    (一)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思想引领凝聚爱国“能量”

    古人称张弓搭箭为“引”,意为将机械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起来等待释放;称指挥头脑为“领”,“引领”在现代汉语中是指“引导、带领”。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思想引领的基本原则,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思想指导下,通过真理思想的感召,增进全体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观念,凝聚一切爱国的“弹性势能”,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不断释放。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引领”中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发挥着凝聚爱国力量和指引方向的作用。“思想引领”中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爱国主义的基本理论、“四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观念体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仅在宏观上发挥定向作用,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还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理论阐释,人们受到真理的感召团结在一起,达成共识、共同协作,进而凝聚一切爱国的“弹性势能”。当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会不断发展,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最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重在深化理论诠释,讲清楚“爱国”“爱国主义”等概念的关联,讲清楚究竟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爱国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尽管爱国主义的理论研究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是工作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但二者并不是割裂开的,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需要有系统化、学理化的爱国主义理论体系的支撑。诚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如果离开了爱国主义基本理论的支撑,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达不到“理论解渴”和触及灵魂深处的教育目的。除此之外,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将“四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等作为重要依托,促进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贯通,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文化涵育生发爱国情感

    古人称容纳水流为“涵”,有蓄积并保持之意;称孕妇生子为“育”,有生养和训练之意,“涵育”在现代汉语中是指“涵养化育”。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文化涵育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培养人们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文化涵育中的文化,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同样属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载体。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文化”的历史连续性起到承载、蓄积、涵育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文化”的主体性起到培育、塑造、激发、凝集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这种历史连续性决定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这是宝贵的历史经验,决定了中国人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也决定了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特别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其引领、凝聚、塑造、辐射的作用,培育、塑造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丰富文化认知,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三)将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是爱国主义教育首要的基本原则,思想引领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和指导思想,文化涵育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人心根基。“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文化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文化的升华,二者共同发挥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思想引领的作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而文化涵育的作用更加基础、更加厚重。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统一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

    二、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

    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人们爱国主义情怀生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求。

    (一)教育引导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古人称在十字路口抓住对方的手引路为“导”,意为带领、指明方向;“引导”在现代汉语中是指“带领、指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教育引导,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主体方面的作用,在个人成长的重要“十字路口”,抓好每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指引人们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

    教育引导中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是爱国主义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阐释的重要措施,是培育和增进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引导”需要厘清教育开展的时机、主体及方法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时机方面,要抓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比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在家庭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我国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都要贯穿和体现爱国主义的内容,特别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性重要内容。当然,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面向青少年的,也是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上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把大中小学贯通过来,而且要把家庭、学校、社会贯通起来,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上,要注重引导方式的多元化和引导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爱国主义坚持教育引导,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要有“惊涛骇浪”的正面教育,如课堂教学、主题演讲、宣传活动等,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引导,通过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等将爱国主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递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还需要遵循人的思想情感的形成发展和个人成长发展规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发展阶段,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 策略。

    (二)实践养成是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环节

    实践养成中的“养成”在现代汉语中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实践养成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进而使人们信念坚定、行动自觉。

    实践养成中的实践包括学校课外实践和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实践养成是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环节。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实践养成的原则,与“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理念是相贯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重视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属性,将爱国主义教育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实践检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实践发挥着培育和增进爱国主义情感的“养”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显现爱国主义精神外化于行的“成”的作用。实践“养”的作用即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具体来说,通过思想文化的熏陶、教育引导的影响,人们对爱国主义理论和精神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成为笃定不渝的信念,则需要投身于实践和体验之中。在博物馆亲眼看到上千年前铸造的精美青铜器,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国家历史的悠久,在科技馆坐在我国自主研发的航天器中,感受国家科技的进步和国力的强大,这些实践和体验是无法用语言或文字替代的。同时,实践“成”的作用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具体来说,个体能够以实践行动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显现,深化爱国主义情感不是单纯加深感情,而是团结一切爱国力量,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因此具体实践活动就体现了我们是否真正领悟并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两者共同构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教育引导是爱国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它侧重爱国主义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学习,通过宣传教育来传递爱国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实践养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它强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和实践爱国主义。实践养成是检验、深化和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关键步骤,两者共同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法和措施,有助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坚持“主题鲜明、融入日常”

    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主题鲜明、融入日常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时代化的特征,是将爱国主义精神化为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措施。

    (一)主题鲜明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

    古人称享受野生动物或鱼虾时口味清新美妙的状态为“鲜”,意为充满生机活力,具有时代感;称日光或月光照亮空间为“明”,意为清楚的、公开的;“鲜明”在现代汉语中指明确、不含糊。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主题鲜明,指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时代特征,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爱国主义的主题,凝聚一切爱国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也体现了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考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指向,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应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和光辉前景,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通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凝聚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 族自豪感,引导每个公民深刻理解个体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浪潮之中。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主题鲜明的原则要求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具体来说,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如提高生产力、创造更丰富的物质基础等,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不仅充实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有利于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主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凝聚爱国情感、统一思想共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融入日常使爱国主义真正落细落实

    古人称冬眠中的昆虫在春日恢复生机为“融”,意为了无痕迹地化合、转化;“融入”在现代汉语中指融合、混合。爱国主义教育坚持融入日常,指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在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而且要常态化、经常化开展。

    融入日常与实践养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融入日常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经常化,让爱国主义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内在部分。实践养成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机制,两者都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日常有助于进一步夯实爱国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地位。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都需要通过融入日常将理论形态转化为生活形态,将爱国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从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实际体验出发,以此将爱国主义教育如空气般地充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要常态化、经常化开展,除了在国家重大节日开展外,还要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开展,形成常态化机制,强化全社会爱国的价值共识。

    (三)主题鲜明和融入日常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纲领,引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使得教育者有了明确和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力抓手。有纲可提、有挈可领,教育者便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围绕主题丰富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其更加全面和深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使得爱国主义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具体、生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更能触动人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四、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实现的有力举措。

    (一)因地制宜是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实现的保障

    古人称将一块肉切成均等的两份为“宜”,意为合情合理的、恰当的,因地制宜在现代汉语中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因地制宜,指在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过程中,应考虑社会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等因素,选择合适、恰当的方式和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因地制宜本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爱国主义教育领域,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样适用。《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县级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文物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法》还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其他群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实际需求、结合行业特点、尊重群体个性的要求。

    因地制宜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是一致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指导,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实现的保障。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复杂,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而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地理、历史、人文、气候等各个方面,了解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通过谈心谈话、现场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人们关于爱国问题的所思所想,运用人们所认同的方式方法,开展与之相契合的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还可通过分类管理的方式,赋予不同主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不仅有助于各司其职、权责有序,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注重实效是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

    古人称在战斗中射击拼杀为“效”,意为战功、成果,实效在现代汉语指实际的效果。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注重实效,是指在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即要注意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增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国家观念的增强等成效如何,爱国主义力量的凝聚程度如何,爱国主义是否成功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等问题。

    注重实效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要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客观展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成效,反对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反馈与评估,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合理的评估体系,以便及时优化和调整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教育者可以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来。

    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坚持注重实效,要注意摒弃急功近利的倾向,避免在实际操作和评估过程中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爱国主义教育是长期的事业,其效果往往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短期内难以准确评估其实际效果。此外,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存在着地区性差异,一些地区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来支持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对于这些情况,教育主体在制定方案时要将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予以足够的包容和扶持,及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和长效的评估体系,加快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支撑体系。

    (三)因地制宜和注重实效是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

    因地制宜和注重实效是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创造性。因地制宜从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内容和方法方面进行指导,要求充分开展调查研究,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过程的有效性;注重实效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要真正出实招、见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使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和时代需求,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从而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持久的生命力。同时,也能够让爱国主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时代需求,贴近实际、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持。

09

2024-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