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理论研究中,可以从两个视角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作为文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指前者,同时兼及后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理论性、高度的综合性,它不同于历史学的研究范式、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以及我们以往分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中,摸索和总结学术共同体应遵循的理念、方法与规范,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任务。相比较许多历史悠久的学科,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比较年轻,学术研究尚处在经验积累阶段,系统而成熟的学术规则还在酝酿之中而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大家都已经感受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有的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总结,本文仅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认识,供参考和讨论之用。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复杂。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大家习以为常的理解,都需要加以辨析和澄清。
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两个概念我们通常不加区分,这在日常话语和宣传话语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从严格的学术研究来看,毕竟不够严谨。从学理上对二者加以辨析,就会看到它们有所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比“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围更广。前者是大概念,后者是小概念。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尽管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也不是全部。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存在,包括文本、思想、理论、人、组织、事业等维度。从文本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其中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也包括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比较重要和典型的文本。从思想维度看,它指的是这些文本中包含的思想。这些思想是自在地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是这些文本所承载的思想信息。这些思想信息的存在不取决于研究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它本身是与经典文本共同存在的。而当人们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研究,把其中的思想加以提炼和概括,并进行体系性理论建构时,它就成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建构可以是多样的,但当这种理论在无产阶级政党那里建构起来时,就成为指导思想,并具有某种唯一性。从人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他们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这些经典作家,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同时,它也指“马克思主义者”,即信奉马克思主义或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人。从组织的维度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比如共产党。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事业的维度看,它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社会事业,即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或共产主义事业。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多方面存在形态和现象表现都是重要的,缺少了其中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不完整的。而所有这些不同的方面,它们并不是同时存在的,而是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逐步形成起来的。先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后有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思想,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有马克思主义者,再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后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事业,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
其次,“马克思主义”通常意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维度的存在和呈现,但其中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作用的,还是作为思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主义”在这里主要指成系统的思想或理论。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而存在,那它的其他许多存在形态比如组织形态和事业形态也就不能存在了。正因为如此,在狭义上人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叫作“马克思主义”。
再次,当“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范围上完全等同的时候,由于字面上的差异,它们仍具有一定语境上的差异。从性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是一回事,但加不加“理论”有时又与特定语境有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名称之所以加“理论”二字,是为体现学科属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在语境上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定位直接等同于学科定位。考虑到“政治上”和“学科上”是两种语境,为避免把政治语境降低为学科语境,好不要直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它只是在特定意义上成为“学科”,如果直接称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好像马克思主义天然就是属于“学科”范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直接当成“学科”了。这就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身份和地位。因而需要加一个词进行限定,告诉人们:这里所说的是特定角度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研究。当然,这只是基于一种特定政治语境中的顾虑而作的处理方式。其实,从实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虽然从学术意义上是一回事,因为“理论”本身就已经包括着“体系”之意,但特意加“体系”二字,在特定的中国语境中,还是有其一定的意义。
最后,如果在当初加“理论”二字的时候并没有更多的深意,那么加上之后,就可能带来新的意思。比如,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理论性学科”,这样就突出了学科的“理论属性”,是很必要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是一种“主义”性学科,又是一种“理论”性学科。
2.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文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界定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另一个是在这个视域之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界定。这里要谈的主要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并不是在讲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定义问题,而是更基本的前提性问题,即定义的视域或界域的问题。以往对“马克思主义”有过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只具有微小的差异,它们实际上都是同类型的定义,因为它们是在同一个视域下来实现界定的。在此不讨论具体界定问题,而是要探讨我们是在什么视域下、在什么语境中、在什么意义上来理解和界定“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前提性问题,实际上以前被忽视了,人们往往在还没有确定下定义的思想背景和语意语境的时候,就直接下定义了。
这个视域或语境由什么构成呢?无非是指谁在下定义,在怎样的时空条件下,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中来下定义的,以及出于怎样的目的来下定义?由于这些背景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理解就不相同。那么,从基本的方面来说,有哪些不同的语境?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即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定义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以往我们所下的各种定义,尽管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实都是这一种意义上的定义。这是因为我们是同类的研究主体。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因此我们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二是作为文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对国外的学者来说,特别是对于党的系统之外的学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指导思想,因而在他们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思想现象。因此,他们是从这种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界定的。
由于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背景和语境,而人们又没有意识到这种区别,因而就产生出一些理论上的争论。比如,过去曾争论过“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有人主张是,有人主张不是,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其实,如果事先知道了定义视域和语境的区别,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从指导思想的意义来界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显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并不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作党的指导思想。当时有位主张“西马非马”的著名学者质问道,你们说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那么难道说我们要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吗?而如果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当然也属于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二级学科,在这几个二级学科名称中,“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导思想意义上的。而其中另一门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则是文化现象意义上的。因此,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就是一种对社会思潮、历史文化现象的研究,我们固然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思想,但并不直接把它算在马克思主义之内。因而研究方式上是与前面几个学科有所不同的。而且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名称上,也可以看出“研究”二字的必要性,之所以加“研究”二字,就是要避免直接出现“国外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学科名称。以免引起误解,让人们误以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国内”马克思主义或“国外”马克思主义。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中,本身就包含着这两种视域,只是有主次之分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29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主题就是“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在这里,公开使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一概念。这表明,在中国语境中,国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是属于文化现象范畴的。因此,它不属于我们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视域的关系?我们的立场是什么呢?其实,两种语境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当然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存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政党和国家中又成为指导思想。前者是广义,后者是狭义。而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来说,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兼顾作为文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进行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实是一种范围很广的研究活动。如果对其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进行的研究;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研究;四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进行的研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没有这些研究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而且这些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密切相关,因而在广义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理论研究的主体。但是通常情况下,并不把这种理论研究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因为通常讲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理论研究。但在广义上,我们不应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工作排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之外。对于后来的经典作家和党的理论家来说,他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进行的相关理论研究无疑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围。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之后,它本身又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至于人们为什么会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可能动机并不相同,但是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产生之后,它之所以成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对象是有其必然性的。作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包括理论体系内容本身,也包括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来进行的研究。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可以是研究对象,也可以不是研究对象,但它无论如何都是研究者所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以找出其固有的本质和规律。运用这种观点和方法可以去研究自然、社会和人,以及人的精神生活等的任何问题。在这里,尽管研究对象十分不同,但由于研究者在面对这些研究对象时都采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因而从广义上讲,这些研究也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这些研究对象中,也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本身,即研究者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本身。这种研究是可以正常进行并取得积极研究成果的,并不会产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则何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既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那么更应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了。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进行的研究。当马克思主义遇到冲击的时候,马克思主义者会起来捍卫自己所信奉的思想。而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研究,以研究成果来说话。这些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进行的研究,也可以说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应该是多样化的,其具体特征与马克思主义所遇到的挑战相关。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它也时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和批判,而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者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始反批判,并为此进行相应的多样化的研究。但不论这种研究怎么多样化,总是与马克思主义有关,比如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有关,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有关,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有关,等等。
在上述四种情况下,比较典型并具有代表性的是中间两种情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对象的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研究。而在这两种情况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则是前者,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通常情况下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是指这一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其独有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把它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区分开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它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而对它的研究同样具有这种属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工作者的任务,这是我们共同事业的一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因此,这种研究必然具有政治性要求。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毕竟是一种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抽象可能性上的统一,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统一的原则是不变的,但统一的具体方式则可以应该因条件和需要而有所变化。比如具体到写作活动,一篇作品究竟政治性占多大比重,学术性占多大比重,这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文体而有所区别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术研究不仅服务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而且直接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本身就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样一种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的,必定会对理论研究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是一种围绕“讲道理”而展开的研究,目的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讲好。一方面,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本身,致力于把道理弄明白,讲清楚。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侧重马克思主义文本考证的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研究,关于中国与世界的现实性研究,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问题的研究等,都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道理本身的研究的。另一方面,还尤其关注那些与教育对象的疑问和困惑有关的思想和道理的研究。主要呈现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问题。这样,问题的来源,问题的解答方式,都受到教育教学指向的影响,因而这样的研究与纯粹致力于学术积累的研究是有所不同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研究者的政治信仰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学术界,特别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他们真心服膺马克思主义,并作为共产党员信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种学术信仰,也是一种政治信仰。这种信仰是推动他们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精神动力,也是规约着他们研究立场、研究倾向和研究方式的精神约束力。这样,从研究主体方面说,他们对政治信仰的坚守也会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打着政治的印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就像要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一样,也要处理好信仰与研究的关系。
2.具有突出的理论性
从学科名称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学科。这样学科的研究与实证性的、历史性的、经验性的研究都有所区别。其主要特点和要求有几个方面:
首先,讲究“高度”,以高度统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独有的标准和要求。在其他学科,导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时候,很少说什么“高度不够”,而通常是说准确性、逻辑性、材料的充分性不够等。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指导论文或评价文章水平的时候,经常说“高度不够”,这是很值得注意和思考的。这里的“高度”当然首先是政治上的高度,是政治站位高低的问题。就是说,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从政治上看问题,而且要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去看待问题。党的领袖人物的论述之所以往往包含有更多的理论含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政治站位高,善于从政治战略的高度去看待思想理论问题。当然,“高度”不只是政治上的,还可以是历史维度和理论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上的高度,它一方面是一种崇高信仰,具有信仰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战略思维,具有战略高度。因此,要想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有广阔的胸襟、有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的高度,善于寻找思想的制高点,从战略上看问题,善于从宏观上和总体上把握大局大势。
其次,“思想为王”,以“原理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着重解决理念问题和思想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这种研究直接在思想上下功夫,在理论上下功夫,不是重在史料和材料的占有,而是重在对史料和材料的思想阐发。这样的研究特点,体现了对“原理”的重视,实际上是以“原理”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七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更集中地更突出体现着整个一级学科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理论性”研究的根本就是“原理”类的学术研究。以基本原理的研究为核心,包括对原理的概括、阐释、阐发、论证、运用等。因此,要在基本原理上下大功夫。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也有历史性学科,如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也有思想史属性的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过程与理论成果相结合的学科,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有思想传播和育人为主的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对外国思潮考察与借鉴的学科,如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重要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领域和范式的多样性,但是这些学科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展开的,都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目的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普照的光”,照耀着所有其他学科。
最后,强调思想力和概括力。理论性学科中重要的是思想力。什么是思想力?一是对思想的热情,对思想本身感兴趣,对抽象的事物感兴趣。有人对图像感兴趣,有人对语言文字和符号感兴趣,有人对数字和机械感兴趣,有人对事实材料感兴趣,也有人会对思想本身感兴趣,能够在思想中得到很大的乐趣,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长为思想家。马克思是大思想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热衷于抽象真理的研究,表现出对思想本身的热爱和热衷。二是对思想的敏感性和敏锐性。包括对思想差异的敏感性,对新思想特别是对新思想火花的敏锐性,对思想矛盾的敏感性和问题意识等。三是持续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和理论建构的能力。四是思想升华和理论概括的能力。五是思想创意和思想创新的能力,产生和形成新观念新思想的能力。在所有这些思想能力中,概括力具有突出的意义。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也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概括能力,就很难说有多强的思想力。概括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提炼和升华的能力,二是进行概括性叙述的能力。前者是指从具体的、杂多的材料中提炼出思想观点,形成凝练表达的能力。后者则是根据需要而在不同的概括程度上进行平行叙述的能力。
3.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综合性学科,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研究的导向和要求。所谓综合,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大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野上的整体性,二是方法上的多样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有整体性视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其学科要求之一就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破除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分成不同的方面,只是从不同学科上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并在不同学科内实现研究成果积累的做法,一开始就要从整体上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由许许多多不同层面的原理和观点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性质上讲,它有一种整体质,只有从整体上才能全面地把握它的本质和意义。这种整体性固然并不排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方面的具体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一开始就应奠定在整体性的框架之内,并从整体上得到理解。防止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也要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倾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可以有多种方式和方法。注意整体性研究并不是说可以只停留在笼统的整体性把握上,而是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为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的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甚至各个细节,后再实现更高程度的综合,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整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多方面研究中,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运用调查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历史和影响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可以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概括提炼性研究。可以运用历史的方法和思想史的方法来进行历史考察性研究。可以面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运动,进行现实跟踪性研究,等等。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类型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比如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包含四个类型:理论研究、宣传研究、教学研究、行动研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可以有五个类型: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宣传研究、教学研究、实践研究。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善于从对立中把握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体现着多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比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应该体现出这种统一,而且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把握这些统一。比如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理论研究决不能脱离实践,脱离生活,变成某种经院哲学的东西。不论是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方面,还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面,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方面,都不能脱离实践和生活。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实践和生活,也不能脱离当下的实践与生活。在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上,要深刻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和根本上的一致性,防止任何倚轻倚重的偏向。在历史与逻辑的关系上,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理,又要根据新的实践和科学成果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其他类型研究的区别
首先,不同于中国传统学术的历史性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是一个文史哲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但其中历史学居于中心地位。因此,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是一种历史学性质的研究。中国文化自古重视历史,而且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史料和著述也是为丰富的,历史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很重要地体现在历史考证之类的方法上。马克思主义也很重视历史和历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科学都是历史性的科学,他们本人也十分重视历史研究,历史类著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也包括有历史学类型的研究,运用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比如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当然,相比之下,思想史研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历史研究,而且也是思想理论研究。但即使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类型也并不能说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而主要是一种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与历史性研究的区别,可以说就是论与史的区别问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说明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经典作家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就是史论结合。但史和论是有区别的,而且当史和论各自形成体系和传统时,二者的区别就更明显了。因此,尽管传统学术中的一套规范性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并不能简单地套用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来。
其次,不同于西方主流学术的思想史研究。西方主流学术研究包括很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类型,但如果加以简单地表述,主要是一种思想史类型的研究。国外学者特别是西方学术非常注重思想史的研究,有的是总体性的思想史,也有的是各个具体科学领域中的思想史,比如哲学史、经济学说史等。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一整套治学的规范和方法。比如对思想家著作的整理出版就很发达,几乎凡是比较重要的思想家,身后都有全集或文集出版,为后人研究其思想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人们很重视文本的研究,谈论作者的思想时总是不脱离文本。思想史研究当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前人思想的总和,也是思想演化的总过程。恩格斯说过,学习哲学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哲学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也包括有思想史类型的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宝库,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缺少研究,就很难说懂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既是一个实践的历史过程,也是思想史的过程,这种研究也具有思想史特征。思想史的研究作为一种强势的研究类型,已经在我国学术界取得统治性地位。不符合这种类型的论文往往被认为缺少学术性。但即使如此,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本质属性,仍然不是思想史类型的研究。
再次,不同于当代社会科学的实证性研究。现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注重实证,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是如此。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就是早的实证研究,是非常有效的。当代社会科学在发展中也在走实证化的道路,是有积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学术研究,在有些方面也具有实证研究的特点,也会运用一些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比如社会调查和统计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研究。但从总体和性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不是一种实证性的研究类型。
最后,不同于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不是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开始的,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学者们就开始进行研究了。初主要是介绍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和著作。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对它的研究已经具有理论性的学术特点,它与中国传统学术和西方学术有着明显的区别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论述的阐释,对经典作家思想的阐述,以及结合中国实际的应用性研究已经都有了。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积累起了各自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都有自己的地盘、理论和方法,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范式。这些相关专业的教学,也是向学生传授这些研究的经验和做法,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所有这些,对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毕竟还是不同于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而更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