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发挥科学理论对人才的培育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和突出优势。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习近平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中共党史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高校是党史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发挥党史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效果,引导当代大学生修好中共党史这门“必修课”的使命任务。
党中央明确要求,高校应把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公共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党史不仅在党史专业课程建设中得到加强,而且日益融入高校公共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
因此,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新时代中共党史课程建设,对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铸塑正确党史观、增强理论武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条件下,讲好中共党史这门“必修课”,推动习近平关于党史、新中国史重要论述“进课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大历史观,把中共党史与中华民族复兴史统一起来,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逻辑
长期以来,中共党史教学惯常以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为起点,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发展的历史,这样有助于清晰展现党史发展脉络,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固化为一种单向度的政党叙事模式。
而习近平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长时段的大历史眼光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所论述的对象涵盖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等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就明确把 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党史叙事的起点,注重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叙述党的发展历史,代表着党史叙事模式的革新趋向。在长期流行的革命叙事、现代化叙事之外,中共党史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把党史课程的叙事结构从政党叙事转化为民族复兴叙事。
从党的初心和使命出发,这种以民族复兴为主线的党史叙事结构必然要求把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等专门史、断代史的内容有机融入党史课程体系。
比如,在讲授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尝试发掘民族复兴叙事的线索和元素,先讲秦汉至清前期的传统中国的特点规律,中间分析晚清以后的变局和各阶级阶层的应对及其结局,从而引出党的历史是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接力传承。
在大历史的坐标系中,党的历史是对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接棒者和现实领导者。
在以1840年、1921年、1949年、1978年、2012年为重大节点的历史链条中,应重点强调如下的基本历史逻辑: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解决了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的问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解决了民族复兴的前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艰辛探索解决了民族复兴的制度建构和工业化基础的问题;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解决了民族复兴的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共党史教学对民族复兴叙事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在大历史观的背景下形成“大党史观”,拓展中共党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二、建立“三元一体”的立体化叙事结构,把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与自身建设史统一起来,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理论逻辑
长期以来,中共党史教学把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作为党史的三阶段论,容易固化为一种编年史的线性叙事模式。
根据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精神,中共党史可以概括为“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的“三位一体”框架,即: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这一概括打破了单一的历史线性叙事,为中共党史教学提供了复合的多维度的立体化的解读空间,深刻阐明了党史发展的理论逻辑,受到党史学界的普遍认同。
“不懈奋斗史”是党史之本,着眼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突出强调党为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历史;“理论创新史”是党史之魂,强调的是党的理论追求,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的意义地位;“党的自身建设史”是党史之根,不仅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法宝”地位相称,更鲜明地突出了党的建设在党的历史发展中的根本保证地位和重大战略意义。
以“三元一体”的叙事结构为指导,中共党史课程可以结合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入展现党领导民族复兴的不懈奋斗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史、开展党的自身建设史的进程和规律,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扩大中共党史教学的影响力。
三、用好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开发利用党史教育资源,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新时代党史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党史教学效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存在如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依赖教材讲义,存在照本宣科现象;二是依靠教师讲授,存在自说自话现象;三是依托教室、PPT,存在教学空间固化和教学方式刻板的现象。对上述现象的纠正,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史宣传教育,要求以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编写高质量的党史教材和党史读物,创新党史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
2019年 9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对讲好党史故事,传递党史正能量提出了新要求。
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蕴藏着大量丰富生动鲜活的党史故事,体现着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精华,而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关党史纪念馆、博物馆、党史遗址遗迹、文献纪录片等,可以成为中共党史的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共产党历史入门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就设置了阅读经典著作文献、参观博物馆、采访历史当事人、实地参观、观看历史影像、社会实践、国外游学等环节,把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书与育人、国内学习和国外考察结合起来,取得了立德树人的显著效果。
当前,高校中共党史教育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迫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党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学内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为党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党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课题。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共党史课程在全国高校还不是一门普遍开设的“必修课”,公共思政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党史教育的支撑还很不充足,党史学科的“边缘化”地位还没有根本改观,党史师资队伍和专业人才培养还有不小的缺口。
因此,新时代的高校中共党史教学需要重拾行装再出发。加强和改进党史教学,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事关党史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党的执政地位,是党史教师承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展望未来,努力的方向首先在于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加强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丰富完善自己的党史知识理论体系,进一步把党史教学重心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段特别是新时代,在对这一时段历史的深入思考和精心教学中交出增强“四个自信”的合格答卷。
其次,深化党史教育教学方法论的探索,坚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结合,培育党史教学模式、教学名师与示范课堂,发挥党史教育的引领作用。
再次,加强党史学科建设,建立党史一级学科,切实解决高校党史学科的“边缘化”问题,建强党史师资队伍,为迎接建党 100周年、开展党史大学习、助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者:耿化敏,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19年第6期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