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丨杨凤城:新时代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两个关键问题

    新时代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两个关键问题

    杨凤城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史学习教育不但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也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重要文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新时代党史研究和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在笔者看来,抓好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定位,二是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学科定位关系学科长远发展。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法学门类内新增的一级学科有“中共党史党建”,引起学界热议。实际上,对于党史学界而言,这是多年的呼吁和期盼。我们知道,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专业的安身立命之所。一个时期以来,中共党史学科在高校呈现萎缩和边缘化趋势,亟须改变。中共党史学科,在21世纪之前的学科目录中,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称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政治学原理、外交学、国际政治等有所不同,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被放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内主要是因为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入21世纪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政治学分离,成为法学门类里新的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依然留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内,后来学科名称又改为“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于是,问题产生了,中共党史党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由于学科性质、教学与研究内容等原因,“共同语言”较多,而与政治学其他学科交流较少。学科分立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无疑产生了一定影响。2017年,党的建设学科与中共党史分立,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分立对中共党史学科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党史党建虽然在学术规范、研究方法、问题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学科性质、作用与功能、历史渊源和主导原则等方面则是高度一致的,两者不能分离是学界共识。

    如何解决这一困局?显然,需要从学科定位入手。首先,中共党史所属的学科门类需要再明确。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因为诸多学者不断强调中共党史的历史学基础或性质,有的甚至明确主张将之划归历史学门类。中共党史当然需要遵循历史学的基本规范,当然要以求真为基础,但仅停留于此不够,它是有着一百年奋斗历程、正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执政的党的历史,它有资政育人、服务于治国理政需要的特殊功能,有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意识形态重任。因此,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学科目录征求意见函中,把中共党史党建依然放在法学门类是完全正确的。

    在明确法学门类的归属后,接下来是学科层级问题。党史与党建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现实关联上讲,都应该同处一个学科体系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的全面领导、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特殊性等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学科同中共党史学科具有相似的特点、地位和属性,实际上党史学者与国史学者的交流是最频繁的,有的时候甚至是同一研究的两种面相而已。党史与国史目前分处于历史学与法学门类,也是值得商榷的。中共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辉煌最重要的部分,2010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史工作的文件,明确提出要使中共党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科支撑,事实上,中共党史学科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的交叉、融合度最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属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蓬勃生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看,社会主义发展史都与中共党史密切相关,可以相得益彰。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还将极大促进该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定型。中共党史党建作为一个学科即使从改革开放时期算起也有40年的历史了,经过40年发展,其在理论与方法、基本概念与范畴、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等方面,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轮廓清晰的体系,且已有学者在进行总结,有的高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还开设了相应课程。一个学科需要有基本原理做基础,有了学科基本原理或者说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支撑,有了涵盖各有关领域的二级学科的架构,中共党史学科才能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匹配的学科建设规模与影响力。

    课程设置关系学科影响力和人才培养。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直接和其作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陆续开设中国革命史(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末改为中共党史课,1986年后改为中国革命史。20世纪90年代后期,毛泽东思想概论代替了中国革命史。在2005年的方案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初名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均与中共党史学科密切相关。但每一门课程对应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新的二级学科),对党史人才需求量下降,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学科萎缩。

    背景与原因搞清楚了,促进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办法也就明确了,这就是,让中共党史进入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体系(具体方式可以灵活),并厘清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式,整合人才培养学科点。在公共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设置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主的课程,也可以设立“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将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整合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点势在必行。欲振兴党史学科,须以中共党史学为主培养包括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在内的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点需要对应课程,有课程才能有人才需求,有人才需求才能有学科发展。当然,完全回归过去的学科结构不可能也无必要,适应新的学科格局,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学科与中共党史学科先行整合不失为一种思路。总之,建大建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好建强公共政治理论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都有百利而无一弊。

    作者简介

    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