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思政课是高校的“第一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还直接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大责任。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保证思政课教育目的实现的重中之重。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如何讲好思政课进一步把脉定向,明确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新要求。这对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以认真学习和把握。
一、用学术讲政治把“是什么”讲深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建设水平的高低,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决定着高校建设成败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我们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就要把课讲好,特别是要把课讲深。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只有增强理论诠释的厚重感,融汇思政课的学术品质与知识魅力,才能以深刻的思想去吸引人打动人、以彻底的理论来让人信服。
一是讲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讲清是讲好思政课的最基本前提,也是衡量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力的重要标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究其本质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教学说到底也是要让学生以乐于接受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入心入脑。因此,思政课最基本的目标要求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目标的有效达成。而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应是传教士式的教条讲授和学生的无原则接受,而应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内在逻辑性的深刻把握之上,即必须讲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给学生准确地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整体结构、逻辑脉络、基本内容、实践价值,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要给学生讲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若干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既要剥茧抽丝般聚焦教学重点、难点对知识点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连成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若干问题的实践逻辑将呈“点”“线”状的知识形成知识“面”。
二是讲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科学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前进灯塔。当前讲好思政课的第一要务,就是通过专题化、精准化、生动化、形象化的方式,透过一条条精神、一个个思想在知识层面讲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新时代”“新政策”“新成就"和“新征程"的基本观点、思想内涵;在价值观的层面讲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和接续发展的”等重要历史命题;从方法论的层面讲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在学生中听得进、记得住、用得好、传得开,学生能更充分地感受其丰富的理论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明理、在感悟思想伟力中增信,品味好“信仰的味道",传递好“真理的火炬”。
三是讲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特征。关注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期,大国竞争态势加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一堂现实、鲜活、深刻、难忘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把这场战疫体现出的制度优势和特征,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用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维度、全局维度、历史维度、比较维度讲深入、讲清楚、讲鲜活、讲明白。通过深入讲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特色”以及“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问题,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进行自行思考和辨析,正确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客观看待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激发出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内心安宁与幸福的美好人生。”
二、善挖掘巧引导把“为什么”讲透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具有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思政课教师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只有吃透理论、啃透教材、讲透内容,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根本,不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逻辑层次、逻辑联系、实质核心的认识,增强其在思想上“清除杂草”的能力,才能引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辨清方向,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一是讲透理论的逻辑起点。一门科学是否成熟臻美,是和逻辑起点的选择分不开的。作为科学逻辑体系的起点应是最抽象、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东西,并且孕育着矛盾的“胚芽”,其“胚芽”展开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我们讲清楚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具体化的过程。在这方面,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中就要把大道理说清楚、讲透彻,正如盖房子需要先打好地基一样,首先应当明确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为,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看,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首先是要划清的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认识的顺序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第四,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二是讲透理论的逻辑层次。在讲理论问题时,教师要按照问题自身的逻辑,将理论层层梳理,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告诉学生教学内容涉及的几个方面,包含几点要求,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特别是思维结论的形成过程。事实上,这个厘清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结论重要得多,前者是点金术,后者是块金子。假如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习惯于分清思维层次,那么对教师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关于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矛盾问题的内容时,就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通过步步深入问题,逐级锻炼学生思维。先讲毛泽东思想里面有关社会矛盾问题的内容,这是在教学内容“是什么”的层次上叙述问题,再讲观点看法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推动中国革命建设中社会矛盾问题的观点和问题分析方法,这是在“为什么”的层次上叙述问题,最后讲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矛盾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深化,这是在“怎么样"的层次上叙述问题。
三是讲透理论的逻辑联系。教材中有关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分为章节目点等多个层次,这些知识点包含许多具体描述的内容,学生应全面准确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讲清这些不同章节、不同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学要明确讲清楚道理的逻辑起点,分清楚讲授道理的逻辑层次,但同时也不能把教学内容彼此割裂,要注意密切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线索,把不同内容之间的知识穿成串、连成线。比如,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到太平天国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这三部分时,就要既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原因出发,也要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角度来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注意三者之间的关联,说明无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带领中国走出国家面临的困境。
四是讲透理论的实质核心。讲清了道理的逻辑起点,讲清了道理的逻辑层次,讲清了道理的逻辑联系就形成了关于讲深道理的“网状结构”。但光这样还不够,还需要从网中抓纲、抓重点、抓关键。每个问题有重点,每一章更有重点,抓住重点不放,展开论述时不脱离重点,不离开中心,就能够更好地方便学生了解整个逻辑体系的根本要义和实质核心。如《思想道德和法治》第二章,教师在讲授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时,就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将个人理想的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讲清楚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讲清楚拥护“两个确立”是新时代践行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形式;讲清楚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时代也体现为共产党的世界历史担当,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
三、宽视野多渠道把“怎么看”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思政课要想让学生能够接受,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的历练养成作用,就要避免刻板说教,做到内容鲜活,讲授生动,有自己看问题的科学态度。在这方面,教师应不断拓宽思政小课堂的视野、用好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和善用网上云课堂的教学,来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有滋有味、入脑入心。
一是拓宽知识讲授的视角。视野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眼界。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而不能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更不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正如学术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角,知识讲授也需要不断拓展视角。第一是整体全局的视角。思政课讲授的是一种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整体性认识,要让学生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逻辑有一种历史感悟、一种体验,并自己形成一种评价和态度。教师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一种整体的视角,直接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识把握。第二是纵向比较的视角。青年学子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纵向积累和发展式的比较,让学生看问题不再局限当下,给予学生用历史纵深感的眼光看待过去、品读现在和展望未来。第三是全球化的国际视角。当前全球化迅猛开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不从国际的、全球化的角度来观察、思考、讲授问题,既不利于深刻认识中国,也不利于明智地认识世界。因此,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中国情怀,也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只有融通中外、兼济天下,才能培养出兼备中国情怀和世界情怀的人才,把握人类发展趋势,承担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第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最终是要看学生能否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反之,如果思政课不能解释现实,无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那么,这个课就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唬人的稻草人、一个一淋雨就漏洞的纸房子。它所讲的理论,就必然是空洞、僵化的理论,看起来很有用,但实际上什么用都没有。因此,思政课教学想要有实效性,就要关照现实,让理论和当下发生联系,才能体现出理论的生命力,满足学生的期待。
二是用好社会实践的方法。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而优秀品格的产生离不开相应的实践。事实上,无论学习哪种技术和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的培养才能获得美感。因此,寓教育于实践正成为时下思政课教学的一个新趋势。同时,大学生天性好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其吸收思政课育德育人的内容。对此,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质上就是鼓舞学生通过感知生活、参与社会的方式来塑造品性,“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事实上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改变贫穷挨打的历史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实践。因此,思政课教学要非常重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把握社会情势,更多地关注时代变化。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引导高校学子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参加社会调査、生产劳动、实地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实地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实践相结合,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教育,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革,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之效,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三是善用网络教学的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行为方式和思想认知都有了新的变化,思政课如何才能适应时代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行且有实际作用的新模式,这对新时代条件下的思政课提出新挑战。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信息化的时代,思政课教学迎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变化,开始趋于同网络教学平台的融合,多样化的数字化资源也充实了原本单一的课堂教学。这种复合多维的教学手段,不仅兼顾了课堂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点,实现了教与学的互联互通,还弥补了教师“一言堂”式教学的不足,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自身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进度,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在这方面,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高校都打造了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第二课堂”,利用网络授课具有精准化、可视化、动态化、时效性的优点,录制不少思政精品课程公开课,以视频讲解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课程学习内容。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还把教学资源库建设摆在建设“网络课堂”的突出重要位置,建设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大超市”,将文本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等各类学习资源按类型进行分类,并不断更新信息及时补充资源。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在其中选取食材自行烹制美味,学生也可以随时学习最优质的教学内容,较好满足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课要立德树人、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夯实好青年学子成长和发展的信仰本色、思想底色和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改革话语体系、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形式,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田,把教学内容的“是什么”讲深、理论逻辑的“为什么”讲透和理性认识的“怎么看”讲活,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有力的支撑。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