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沟通互鉴 激扬文明之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成就点亮国际交流舞台

    世界社会主义风云激荡500年,共产国际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近100年,将这一连串波澜壮阔的历史缀连在一起的,是诞生170多年仍葆有蓬勃生命力和创新力的马克思主义。
      岁暮天寒,10余位海外专家飞越高山、跨过海洋、横穿赤道,从越南、古巴、巴西、阿根廷、尼泊尔、津巴布韦、澳大利亚等国赶赴北京,来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实践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中国,来到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80多年来血脉中都流淌着红色基因、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的中国人民大学,来到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母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来自中国30余所高校近百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党建领域颇有建树的学术名家、青年学者一起,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平台上,共同回顾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展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图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也带着审视和期待,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一所传承红色血脉、传递信仰火种的高校该扮演何种角色?中国人民大学有着自己的思考与答案。“要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各国政党友好往来和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献计出力。”我校党委书记靳诺这样说。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承“一马当先”的红色基因,立足于一流学科建设,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贡献。
           请进来,以学术助力政党外交
      文化需要交流,交流触发共通,共通消解矛盾,矛盾化解促进人类进步。政党交往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争取国际社会对党的理念、宗旨等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毛泽东同志讲好“延安故事”,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赢得了广泛而强大的海内外支持;邓小平同志讲好“改革开放故事”,为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带领全体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正如他所说,“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中国,通过与时俱进的改革,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使其在世界上展示出强大生机活力。
      2016年初,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发起主办了万寿论坛。近三年来,万寿论坛先后四次在人民大学召开,各国政党领袖、智库学者应邀前来,在万寿讲堂、万寿对话、万寿圆桌等多个特色板块中,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扶贫与中非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等多个共同话题展开研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对话氛围中。
      对于文明的沟通互鉴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而言,这也是一个遍布挑战的时代。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世界面临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深入探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议题正当其时。
      在2019年12月12日刚刚结束的“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中,各国政党政要和学界同仁聚焦“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经验与启示”“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国家经验”“社会主义改革与国家治理”“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治发展”等四个主题,从经济建设、政党政治、社会发展、改革实践等多个角度开展深入研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的历史经验,展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之路。
      有朋自远方来,我们珍而重之。我校持续深化与各政党、各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各国政党友好往来与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传统优势在新时代得到充分发挥,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共产党与左翼政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向着更深更宽领域拓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创新国际学术交流渠道、培育国际学术交流品牌、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搭建的新型高校智库平台已见雏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对话,来自不同文明的人们,在这里共同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篇章。

    走出去,以学术推动文明互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样,都面临着保持本来的同时吸收外来的任务。
      如何知往鉴今、攻玉他山,我校校长刘伟明确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增强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只有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才能聚合起文化和思想发展的磅礴之力。依托我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高地的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扎根中国大地,更走出国门用脚步丈量世界。
           2018年金秋时节,应朝鲜学术同行的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来到金日成综合大学。在深入交流了两校在历史传统、办学定位和学科布局方面共同之处的基础上,与朝鲜学界同仁就立足国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加强交流与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2019年新春佳节前夕,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脚步伴着欢乐喜庆的氛围再次迈出国门。应南非共产党和坦桑尼亚革命党的邀请,在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的带领下,他们来到遥远的非洲国度,就加强学校与南非共产党和坦桑尼亚革命党的学术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并与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约翰内斯堡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交流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19年盛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再次远涉重洋,访问古巴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参访古巴哈瓦那大学、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古巴共产党中央、巴西劳工党总部和巴西共产党总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交流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在中国驻古巴大使馆、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馆的讲堂上,吴付来应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背景,详细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正如他所说,“中国人民大学有责任也有实力与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建立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协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
      “走出去”的人大人,不断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与国际学术交流品牌等推出国门,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世界共产党与左翼政党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合作水平,让嘹亮激越的“人大之声”响彻在遥远异乡的天空中。

           留下来,共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兼济天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面向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人民大学,仍将秉承优秀传统,延续红色血脉,发扬学科优势,不断推进与世界各国政党的学术交流合作的辽远航程。
      近一年多以来,南非共产党代表团、智利共产党代表团、坦桑尼亚革命党代表团、古巴共产党代表团等左翼政党代表团,平壤科技大学师生代表团、金日成综合大学代表团等社会主义国家高校代表团先后到访人民大学,或就持续深化全方位、机制化合作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或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进行切磋,或在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方面持续探索发力,或就高等教育、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内容交换看法。
      一次次交流探讨,一次次互通有无;一次次深入对话,一次次成功握手,中国人民大学每每将交流实践上升为理论指导,使之真正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为践行学校文化交流使命作出贡献,为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人大人的贡献。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顾历史,人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在与各国政党的交往中坚持“请进来”交流、“走出去”探索,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进;总结经验,在每次交流探讨中碰撞火花、升华思想、探讨规律,将理论收获“留下来”仔细品味;展望未来,在怀揣梦想和面临挑战的变化时刻,在时代洪流中承担自己的使命,不断深化与各政党、高校的合作,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谋划新发展,通过“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好脚下的路”。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