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第47期在线上举行。本期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庆祝中共建党百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中共党史学会高校学科建设专委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耿化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任洁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华教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韦磊教授、英国杜伦大学政府与国际事务学院罗健男博士担任主讲人,耿化敏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冯玉军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校内外党史、党建等相关专业研究生20余人参与研讨。
本期工作坊以“‘内’‘外’之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动态”为主题,紧密把握国际理论传播和国内理论建构的互动视域,探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动态,以期推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研究的再出发。
王旭探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他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回答了社会主义政党在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历史经验与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完整的思想构成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飞跃与最新成果,原创性地贡献了有益于人类文明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最后,他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总结了中国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是做好现阶段法治工作的根本遵循,为民族复兴伟业征途上拥有强大法律保障提供了思想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耿化敏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党的知识分子工作重要论述的现实背景、核心要义和鲜明特点、时代意义。他认为,这一论述的核心在于:把知识分子工作纳入民族复兴战略全局,赋予新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研判新情况新特点,提出知识分子工作新要求;实行团结、引导、吸纳和服务的方针,改革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其形成具有历史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多方面条件,呈现坚持战略定位、问题导向、把握整体与善抓重点、立破并举、守正创新等特点。这一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知识分子思想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提供重要遵循,有助于把握当今世界与中国的“时与势”,重塑当代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韩华总结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他指出,这一重要论述坚持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宽广视角,思考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冯玉军教授对第一阶段的探讨进行点评。他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需要有立体三维的认识,并将其与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的发展相结合,注重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而不仅仅囿于政治角度的总结,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回归理论、回归学术。同时,也应追溯思想理论的“前历史”阶段,增强理论发展的依托性,并对制度和思想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他认为,新思想研究应当挖掘其独有之处和创新点,突出其时代特色与中国特色,也要对未来发展有前瞻性的思考。
任洁从哲学角度深入探讨了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课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的重要论述,从制度认识论、制度建设论、制度执行论、制度自信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为进一步正确认识制度、推进制度完善、提高制度效能、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韦磊从海外中国学的视野出发,系统梳理了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认知及其变化,揭示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中国的成功发展倒逼西方学界思考中国成功原因何在的深层次逻辑。21世纪头十年,国际学界开始意识到中共的自我革新、自我调适能力是其成功的关键原因。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不断深入推进,国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认识渐趋客观化。同时,他认为国际学界的研究由于其过于关注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其认知也存在缺乏历史深度的问题。
罗健男基于一项英文数据库的量化统计,分析了英国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讨论。这一研究依托英国学术平台呈现出稳定化、常态化、期刊分布差异化的面相。其中,讨论的热点在于“新思想”的界定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大国外交等议题。这项研究具有实用主义导向、重视中西对比、选择性诠释的特点,反映出“西方中心论”的深层影响、西方学界对内流动强、对外壁垒高的理论建构特点和国家政治以及市场需求的现实影响。从未来的理论创新的角度,他认为需要进一步吸收借鉴海外研究成果,辨析批判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观点,不断增强中国理论的国际传播力。
陶文昭教授对第二阶段青年学者的探讨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新思想的研究,认为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应当以辩证、批判的眼光看待海外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坚持中国意识、学术立场和现实关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学科话语“三大体系”的建设和创新。
在交流与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国内外就“革命党”与“执政党”概念的界定、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作为一项面向校内外青年党史学人的学术活动,由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主办,宗旨是追踪中共党史研究前沿动态热点,关注新领域新课题新成果新方法,搭建青年学人交流对话制度平台,提升党史研究境界水平,为跨学科的中共研究提供自由讨论、砥砺思想的学术园地,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共同体的营建与成长。目前,工作坊已举办47期,有7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评论人,有180多位青年学者担任主讲人,共发表研究报告240多人次,出版工作坊专刊《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第1-7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018),在党史学界产生社会影响。(本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房颖)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