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强、单文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人员构成、组织机构、学科建设、培养培训等方面面临“转型升级”的新挑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为指引,从主场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把握正确方向、贯彻根本要求、体现时代特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贯彻新的指导思想,以“失范”“脱节”“失味”“失衡”等问题为突破口,紧密联系实际、找准症结所在,实现核心攻关和整体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方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长期以来,各高校始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大思政”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不断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立德树人特别是教书育人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人员构成、组织机构、学科建设、培养培训等方面正处于从“全面施工”向“内部精装修”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方位,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定力、理论功力、业务能力与人格魅力。

    一是在人员构成上处于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明确规定,“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2](P375)这一标准延续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和教育部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中。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匮乏、结构断层的问题已得到缓解,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充,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力军。但是,面对国际国内深刻复杂变化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自信心不足”“说服力不强”等问题,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在人员构成上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深刻转变,注重在政治立场、师德师风、理论学养、教学方法等方面明确标准、严格准入、动态管理,让更多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优秀教师站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用心传递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二是在组织机构上处于从覆盖向服务转变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明确规定,各高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2](P374)经过十年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在全国各高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多轮督导,出台《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遴选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了模范引领作用。但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仍然存在“空转式”“空心化”的问题,教学组织与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在组织机构上实现从覆盖向服务的深刻转变,着力压实领导责任、健全组织架构、制定长期规划、加强政策保障,从事业凝聚人、制度用好人、待遇激励人等维度,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强堡垒,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

    三是在学科建设上处于从发力向支撑转变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从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学科支撑的角度,首次提出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再次明确要求“凝练学科方向,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2](P37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2012)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方针。经过十年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学科发展、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规范化、系统化不断加强。但实践中,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学科建设对课程建设的支撑作用不足的现象,特别是“重学术研究、轻教学服务”的片面导向还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不够”“与现实脱节”“自说自话”“内容空洞”等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从发力向支撑的深刻转变,激活“科研联动课堂”“学术联接学生”的传动机制,使学术研究的优秀成果更好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四是在培养培训上处于从效率向效果转变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首次提出“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2](P29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要求“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努力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2](P375)《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强调“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并在教育部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中明确了四项专门考核指标。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初具雏形,培训规模基本稳定,培训效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学习考察等相结合,中央、地方、高校三级分工、相互衔接的立体格局在培训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培养培训工作中理论难点痛点的针对性解答偏少、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操训练偏少、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应用偏少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培养培训上实现从效率向效果的深刻转变,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的针对性与时代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P378)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专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在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等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P376)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为指引,从主场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把握正确方向、贯彻根本要求、体现时代特点。

    一是更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的主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4]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标准,始终将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终身追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和主场地位。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另一维度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场环节。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场地位贯彻到课堂教学的主场环节中,最关键的就在于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马言马”的自信。要着力在自身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避免成为“言必称西方”的理论“搬运工”、沦为西方话语的“跑马场”,努力在课程设计、内容呈现中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4]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驰而不息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

    二是更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与主场思维息息相关,主场规则、主场利益、主场意识形态等核心关切就是底线思维必须坚守的边界。底线思维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其根本在于必须深刻认识到在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极端重要的底线问题,必须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把理想信念放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把好教师交流、引进、培养使用关口,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明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对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等突破政治底线和价值底线的言行,必须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坚决反对、坚决制止,守护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底线。

    三是更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的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从整体与要素的关系上把握事物普遍性、关联性与整体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的系统思维集中体现在“大思政”格局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4]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P37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为构建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大思政”格局指明了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而言,贯彻系统思维的关键在于不能将自身的教书育人实践与思想政治工作隔离开来,不能把课堂教学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教育,而应当站在思想价值引领的高度,使一体化育人的元素与逻辑贯穿教材教案教学、贯穿科研实践生活、贯穿管理服务组织,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真正成为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能量枢纽”。

    四是更好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的创新思维。“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思维的培育,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3](P378),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贯彻创新思维的关键,就在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握好理论与实践、课本与生活、道理与故事、“漫灌”与“滴灌”的关系,坚持运用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体系创新和改造教育教学方式,在话题设计、内容呈现、互动形式等方面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还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新时代新思想在“键对键”与“面对面”的结合中联网上线、走入人心,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读懂一个时代需要读懂这个时代的问题,改变一个时代需要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性,始终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着眼点。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而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贯彻新的指导思想,最关键的实践路径在于以“失范”“脱节”“失味”“失衡”等问题为突破口,紧密联系实际、找准症结所在,实现核心攻关和整体提升。

    一是重点解决“失范”问题。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也因此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基础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学术规范、道德操守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实践中,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热衷于推销有害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打着“学术探讨”的幌子“夹带私货”,靠所谓的“野史”“八卦”“秘闻”吸引眼球;对国家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视而不见,随意把现实存在的偶发问题说成是体制的问题、把点的问题扩大成面的问题、把无意的问题臆想成恶意的问题、把逐步好转的问题当作是无药可救的问题,甚至在课堂上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还有少数教师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失信行为,甚至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这些思想上、政治上、学术上甚至道德上的“失范”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带来了恶劣影响。解决“失范”问题,必须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防止在“首善之区”出现“灯下黑”现象;要以正面倡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方式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行为准则,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学术规范、道德操守等方面的基本遵循;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从讲政治的高度厘清学术研究开放性与课堂教学纪律性之间的边界;要从严把握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先进评选等关口环节,对突破政治底线、违反学术规范、败坏师德师风的行为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性质严重的要依法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二是重点解决“脱节”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根主线,具有十分重要的联接和枢纽功能,需要较强的系统整合力和协同创造力。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主要依靠力量也是人,只有做好工作队伍的协同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内部构成与外部关系存在一些“脱节”现象。比如,从编制类型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与党团务工作者等由于教研岗与行政岗的区分而容易出现“脱节”问题;从岗位类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员由于科研岗与教学岗的侧重而容易出现“脱节”问题;从课程体系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知识体系课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基本要求的差异而容易出现“脱节”问题;从学习阶段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小学思想品德课由于学段的划分而容易出现“脱节”问题;等等。解决上述“脱节”问题,必须从宏观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地位,以“一体化”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从微观上关键在于顺应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发展,特别是要破除横亘在“一体化”育人体系改革面前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教研与行政岗位、科研与教学类型、第一与第二课堂、高校与中小学教育之间,努力构建布局科学、元素齐备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和人尽其用、转换灵活的一体化用人体系。

    三是重点解决“失味”问题。“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6]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一切政治立场、理论知识、思想内容、价值取向只有成为便于“摄入”“消化”和“吸收”的营养元素,才能产生育人的实际效用。但实践中,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失味”问题。解决“失味”问题,关键在于督促教师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刻理解,并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带入工作生活实践中去,结合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学生们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透彻的理论讲透彻、鲜活的理论讲鲜活,把思想的魅力讲出来、把信仰的味道讲出来;与此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习惯、关注焦点以及话语体系特点等,做好教育方法研究与教师技能培训,让生动诠释理论的案例汇编、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清单、提高课堂参与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互动的信息技术等,及时惠及广大教师队伍,让“营养烹调师”有材可取、有料可放、有技可依。

    四是重点解决“失衡”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样显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区域的高校之间、“双一流”与非“双一流”等不同平台的高校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优势高校与理工农医学科优势高校等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以及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甚至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课堂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解决这些“失衡”问题,关键在于构建“橄榄型”教师队伍结构,着力避免出现“哑铃型”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要在教师资格准入、课堂师生比例、课程基本大纲等方面明确普遍适用于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硬性标准,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底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培养培训体系的效用,通过有序扩大博士学位专项、推动协同联合培养、开设在职研修班等方式,大力扶持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此外,要加强高校间对口帮扶等跨校支持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发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派驻骨干教师、定向培训师资、联合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确保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体上达到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正确、授课内容准确、教育方法科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5]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7-09-14(7).

    [6]岳宗德,李明.调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盐味”[N].人民日报,2017-03-26(5).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