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衡:坚持系统观念: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方法论之维

    摘要:坚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方法论之维。习近平总书记以系统观念全面审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统筹谋划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阐明思政课改革创新方法路径、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构建,为办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锚定价值根基、找准发力关键、作出顶层设计、汇聚强大合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系统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立德树人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贯穿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布局,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系统观念全面审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统筹谋划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阐明思政课改革创新方法路径、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构建,为新形势下办好思政课擘画宏伟蓝图、作出战略部署、提供根本遵循。

    一、以系统观念全面审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观念: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方法论之维的战略性工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统筹“两个大局”的宏阔视野,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以系统观念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统一思想认识、锚定价值根基。

    (一)鲜明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从本质属性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价值性有机统一的鲜明特征。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引、以贯彻国家意志为核心目标、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关键任务、以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为有效载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指向,决定了思政课的性质面貌,构成了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逻辑起点。

    第一,坚持系统观念是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价值定位的内在规定。与一般课程以专业知识传授和学术方法训练为基本内容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是在青少年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人生阶段,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在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青少年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 。由此可见,思政课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思政课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以系统观念统筹推动育人模式、教学方式、管理体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第二,坚持系统观念是思政课“讲道理”这一明确本质要求的内在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就要求思政课建设坚持系统观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深刻把握自然界、人类历史以及作为“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 的人类思维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教会学生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观察事物,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

    第三,坚持系统观念是思政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指向的内在规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其核心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必然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归。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需求、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的均衡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方位共同提高,同时体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实现,这些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思政课才能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二)独特的地位功能决定了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从地位功能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对思政课建设作出过重要部署。面对新的历史形势,思政课建设不能单单局限于课程本身“谋一域”,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进行“谋全局”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第一,办好思政课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特征更加明显,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与侵蚀愈加频繁和激烈,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综合性风险、关联性风险、竞争性风险、遏制性风险、不确定性风险、误判性风险不断上升。作为各类思潮交锋碰撞的场所,学校既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而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尖锐化、复杂化的意识形态斗争中高扬旗帜、凝心铸魂。这就要求思政课直面问题、抓住要害、阐明道理、厘清是非,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第二,办好思政课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主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践行初心使命,在接续奋斗中使这一夙愿的实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在坚定信心的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的道理。党领导的教育事业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办好思政课承载着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

    第三,办好思政课是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价值基点。这就需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以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成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相契合、与党的中心任务相适应的有用人才。

    (三)复杂的机理结构决定了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从机理结构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主体上涉及国家、学校、社会、教师等各个方面,在内容上涉及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未来、国内与国际等各种因素,在层次上涉及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学段,因此,思政课建设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而要依照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

    第一,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有效统筹思政课建设的多元主体维度。思政课建设具有整体性、综合性、长期性,需要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各界共识、形成强大推动合力。在党和国家统筹谋划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的前提下,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社会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锤炼授课本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形成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学校、社会与教师等建设主体多方发力、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第二,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有效统筹思政课建设的丰富内容维度。马克思主义是在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方面的典范”。这决定了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涉及博大精深的理论、源远流长的历史、波澜壮阔的实践,哲理意蕴贯穿古今、融通中外。这就要求以系统观念把握好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比较的广度和实践的锐度,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安排、鲜活的教学语言、前沿的教学方法,深刻阐明科学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发、战略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信仰的启蒙。

    第三,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有效统筹思政课建设的立体层次维度。教育的一般规律决定了学习必然是一个累积和延续的过程,思政课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认知能力、经历阅历而不断调整内容。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自身的教育主线、核心价值与共同目标决定了各学段的思政课程之间必然具有贯通性、衔接性和层次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这就意味着思政课建设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教学内容,协调学段侧重,打通学校壁垒,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

    二、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课程体系固定、教材内容统一的前提下,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核心素养,以及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以系统观念为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找准发力关键、厘清工作重点。

    (一)思政课教师要实现价值立场、业务能力和品行操守的统一

    从教师个体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等要求。在这些通约性要求的基础上,他又专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要求,内容涵盖正确的价值立场、过硬的业务能力、高尚的品行操守,以系统观念为思政课教师成长明确目标方向。

    第一,思政课教师应有“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正确价值立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政治要强,即在理论认同基础上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定力。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情怀要深,即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怀和育人情怀。思政课教师既要拥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做到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又要具备“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第二,思政课教师应有“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过硬业务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当代青少年思想多样化、需求多元化、行为个性化的群体样态,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乐意接受内容贴近现实、形式新颖有趣、精神富于思辨、案例新鲜活泼的课堂。思维要新,即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结构、思维逻辑、话语体系和行为偏好,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破除固化、套路化的教学程式。视野要广,即能够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和交叉学科视野,善于利用古今中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广泛的比较中讲清楚理论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思政课教师应有“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高尚品行操守。“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者立人必先立己。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具有端正的品行和严格的操守,才能得到学生的真心认可和敬佩,授课内容才会具有信服力,才能做到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自律要严,即坚持教学自律、学术自律、廉洁自律,以思政课教师的本职、本分和本位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课上课下、网上网下都能够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底线。人格要正,即坚守高尚的师德师风,在不断修身修为、治学治身中培育堂堂正正的人格力量,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二)凝聚合力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充分支持和有力保障

    从宏观层面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覆盖面广、联动性强,需要统揽各方、协调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模素质、管理机制和学科支撑等关键因素,以系统观念为支持保障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

    第一,以系统观念配齐建强师资,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思政课教师数量增长和队伍壮大是思政课建设的前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是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思政课教师数量快速提升,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引进人才、转岗专任、聘用兼职教师等方法快速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有力缓解了思政课教师供给不足、师生配比压力大等现象,解决了“配齐”的问题,快步向“建强”迈进。但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校也出现了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相对失衡、专业背景相对多元、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在解决教师数量问题后,要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放在首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解决好学风问题” 。这要求统筹考虑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背景与职称结构,重点优化中青年骨干梯队建设与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不断完善协同培训体系,持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身份认同、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第二,以系统观念创新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师潜心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学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导向。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量大、课程数量多、内容要求严、准备周期长,面临的教学压力较大,并且在以论文发表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形成了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 ,对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造成了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形成教学导向鲜明的考核体系和激励体系,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弊端。思政课建设要加强对教师的师风师德、授课本领、教学态度等维度的考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互联网信息采集等方式,以学生的“出席率”“前排率”“抬头率”“点头率”以及理论掌握度和实际获得感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真正实现物质奖励、职称评定、荣誉表彰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业绩、育人效果紧密挂钩,不断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

    第三,以系统观念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智力支撑、人才支撑与平台支撑,其发展程度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职业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明确要求“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要强化政策支持、人才支持与资源供给,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的资源整合,推动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互相转化,统筹本硕博人才一体化培养,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三、以系统观念科学阐明思政课改革创新方法路径

    课程改革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领域。思政课改革创新涉及面广,需要统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管理与教学体系等诸多要素。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八个相统一”原则,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打好组合拳”,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以系统观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方向指引、作出顶层设计。

    (一)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指引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构成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则。一方面,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的本质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集团的权威性统治。”在我国,思政课的政治性表现为鲜明的阶级性,课程的本质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学理性是思政课内容的科学呈现原则。学理是特定学说的内在结构、话语体系、论证逻辑与核心观点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作为思政课的理论支撑,本身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结构并经过实践检验,完全可以通过学术化表达、学理化阐释,实现以真理说服学生的目标。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在以政治性统领学理性、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提供了具体指导。一方面,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思政课的价值性,就在于其既要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展现的对于价值的自发需要,又要主动塑造、积极培育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与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知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在主观世界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系统性的观点集合。思政课的知识性,就在于它广泛借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避免单纯的意识形态说教,而是将价值观引导潜移默化于知识传授之中,以知识传递价值、证明价值,实现作为“目的”的价值和作为“载体”的知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以“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设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强化思辨性。建设性是指主体能够促进自身以及所作用对象不断发展,在思政课教学中体现为积极建构和正面引领。批判性是指通过理性分析对事物发展进程进行反思,在思政课教学中体现为敢于扬弃和善于超越。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既要正面弘扬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与方法,对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对各类思潮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客观看待和理性认识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与矛盾,让青少年“学会在各种思潮交融交锋中把握主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与积极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知行合一”。理论是对实践的能动反映,思政课的理论性要求以清晰的概念、扎实的论据、严密的论证,阐明基本观点、讲清基本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课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通过亲身实践验证所学的理论内容。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一方面要以经典文献为依据讲出理论的深邃,另一方面要依托实践参访、实地调研、志愿公益等多种形式,实现校内外课堂的联动,既要避免思政课只讲晦涩难懂的概念、原理,又要避免单纯为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或“热闹”而进行目的不明、意义不清的课外实践活动,最终导致偏离教学主线任务,育人实效不彰。

    (三)以“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推进思政课组织管理改革创新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正确处理思政课组织管理中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的标准化要求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性要求这一对矛盾关系的基本准则。统一性是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或属性,思政课的统一性是指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着自上而下的明确规定。多样性是事物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各个方面与组成部分所展现的不同特征,思政课的多样性是指允许不同课堂在授课进度、教学风格、内容侧重、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思政课建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就是在严格遵循中央精神、贯彻落实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化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尤其鼓励教师勇于开拓创新,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打造充分体现个人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的教学体系,形成融入青少年偏好的生动化、个性化的教学话语,避免照本宣科、千篇一律。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组织管理中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基本方法。主导性是指特定因素在系统的变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产生统领作用。在思政课中,教师掌控着教学进度、课堂风格、内容深度,对教学起到主导作用。主体性是指行为者对客体的作用过程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思政课中,学生构成了课堂的主体。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组织管理跳出“教师-学生”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避免将学生仅仅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被动跟随者,而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的效果。

    (四)以“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规划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求规划思政课课程体系时更加注重贯通外在的他者影响和内在的自我发现。思政课的灌输性,要求教师需要通过清晰的立场表达和观点表述,向学生头脑中传递和输入一整套认知结构。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意识不会在人们头脑中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源源不断的、外在的灌输“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 。思政课的启发性,要求引导学生将新获得的认知与自身的经历、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产生新思考、新发现、新认识。

    思政课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要处理好教育教学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既要充分发挥灌输的强力作用,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也要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自主得出结论并内化于心。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规划思政课课程体系时更加注重引入多维载体。显性教育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直接性、公开性和强制性,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主要以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形势与政策报告等形式开展。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环境的浸润,使教育对象间接地、潜移默化地、润物无声地获取教育内容的活动方式和过程,思政课的隐性教育主要实现形式是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他各类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引入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既要通过显性的课堂教育引导学生精思细悟、深学笃信科学理论,同时也通过隐性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流程、各环节,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配合、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相互促进中实现道德养成、价值塑造和情感共鸣。

    四、以系统观念协同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构建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等关键问题,着力构建纵向贯通不同教学层次、横向统筹各类教育载体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以系统观念为思政课建设理顺体制机制、汇聚强大合力。

    (一)以加强党的领导破解制约“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构建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大思政课”建设总体上成就显著、效果突出。与此同时,由于其调动范围广、牵涉环节多、资源需求大等特点,在建设中仍然存在凝聚合力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激励督促的评价体系不够有力等堵点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 ,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着力点,构建并不断完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体制、职能部门协调机制和责任制度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学校要明确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本校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形成强大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学校党委要做好本校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实现思政课程与学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相贯通,在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的同时保证“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是要强化党委领导下相关部门的科学分工与协同配合,明确教学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群团组织的职能,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课堂教学、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负责社会实践、教务部门负责教学管理、组织部门和科研部门等提供人才支持与经费保障的工作机制。三是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责任制度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目标分解机制、奖惩分明的考核评估机制、专业负责的工作督导机制、约束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以工作项目化、任务清单化、落实标准化的方式保证建设进度。

    (二)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现不同教学层次的纵向贯通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意味着从纵向上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紧密衔接、课程体系功能互补、课程深度梯度上升、师资队伍联动联通,使思政教育更符合青少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接受规律。具体而言,一是推动教材有机衔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综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供给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小学教材内容以故事为主,注重情感启蒙,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爱党爱国的质朴情感;初中教材内容以阅读思考为主,注重启思导行,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日常习惯;高中教材内容以政治知识为主,注重夯实知识基础,形成政治认同;大学教材内容以理论为主,从学理上深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最终完成“情感-习惯-知识-理论”的进阶与跃升。二是推动教师队伍联动联通,根据各学段实际情况核定师资配备指标、统筹选配教师,推动打造教学共同体,建立跨学段交流研讨机制,支持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开展团队建设和有组织教研,把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掌握的理论基础、教学能力内嵌于师资培训、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的过程,实现专业能力的同步锻造和整体提升。鼓励高校教师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理论上、科研上的指导,中小学教师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多学情信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优势互补、同向发力。

    (三)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育实现各类育人载体的横向整合

    “大思政课”建设意味着育人的地点、平台和资源不应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而应该着力构建覆盖多元主体、运用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 ,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这就要求以系统观念“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从横向上整合各类教育载体、实现各方紧密协作,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育奏响协同育人的“交响乐”。

    具体而言,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密切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这就要求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系列共享资源库。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学生的实践活动,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要广泛调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到“大思政课”建设中,一方面积极“请进来”,邀请各行各业的理论专家、榜样标兵、先进典型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的特聘讲师、荣誉辅导员,根据亲身经历举办专题报告会、事迹学习会,增强思政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与可信度 ;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打造学生调查研究与社会实践体系,依托实践基地讲好“行走的思政课”,依托革命博物馆、历史展览馆、红色遗址遗迹等开展历史现场教学、场景复现教学、亲身体验教学,讲好“场馆里的思政课”。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现日常思政教育活动的扎实推进。用好互联网新兴社交平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充分把握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产品逻辑,灵活使用短视频、图文集等形式,打造一批青少年爱听爱看、引发社会共鸣的思政教育产品,搭建思政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学习。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系统观念,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这一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

09

2024-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