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精、尖”

    [摘要]“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设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精、尖”联系在一起,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和创新。可以说,“高、精、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标准,也是应该遵循的重要理念和原则。“高”是指“高点定位”,包括“政治站位要高、目标要求要高、资源投入要高”3个方面;“精”是指“精准发力”,包括“教学内容精当、教学对象精准、教学过程精细”3个方面;“尖”是指“尖端突破”,包括“掌握尖端技术、养成尖锐眼光、勇做创新尖兵”3个方面。“高、精、尖”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宗旨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前沿性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高点定位;精准发力;尖端突破

    设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由中国人民大学为牵头单位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因为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而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引起了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关注的结果是进一步思考:高校的思政课为什么要与“高、精、尖”联系起来?思政课的“高、精、尖”意味着什么?它将对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对思政课效果的提升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思考和回答。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以往对高校思政课的认识中,很少把它与“高、精、尖”联系起来。这个问题的提出源于2015年北京市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这个中心,则是源于北京市科技创新的高精尖项目的设立。这些项目本来是面向高端科技和前沿产业领域的,因而是“高、精、尖”,同时也具有大额经费投入。由于北京的领导同志具有政治意识,因而就把高校思政课建设纳入这个项目,于是就有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而这个中心的设立,就把高校思政课与“高、精、尖”联系起来,从实践中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的“高、精、尖”问题。

    从这个问题的提出看,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外在性,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沿着我们以往的思政课建设思路提出的。甚至可以说,按照我们以往从事思政课建设的思路,是不可能提出“高、精、尖”问题的。这首先是因为,按照传统的建设思路,思政课建设绝对不可能有千万元级甚至上亿经费的创新项目。正因为如此,当这一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时,在全国思政课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震动,直接颠覆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传统认知。长期以来,虽然谁也不否认高校思政课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一直是卑微的。在他们的教学研究中,长期没有科研项目可以申请,后来虽然有了思政课专项项目,但经费规模不过几万元或十几万元。而几十万元的资助,在教师看来已经是“天文数字”。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当北京市的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时,特别是当大家听说每年投入5000万,5年投入2.5亿进行建设的时候,大家都震惊了。当人们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后,才开始思考:这也应该是正常的吧?既然高校思政课具有那么高的政治意义,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业,那么多投入一些经费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而且,正是这样大张旗鼓地投入和建设,才真正符合我国思政课的使命和要求呀!

    此事引起的思考再进一步,就是关于高校思政课与“高、精、尖”的关系问题。当思政课与“高、精、尖”联系起来时,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说“高、精、尖”也是我们思政课建设和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能否说“高、精、尖”也是我们思政课建设所应遵循的重要理念?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说到思政课,人们就觉得那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是面向广大对象的普遍性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似乎应该是低起点、低定位、低要求的,是重复性而非创新性教学,与“高、精、尖”的科技前沿属性是相反的。这种对思政课的认识虽然是有原因的,但无疑是错误的。思政课固然有其基础性和广泛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尖端性和创新性的一面,而正是这一方面决定着思政课的作用所达到的高度。因此,如果说最初我们把思政课与“高、精、尖”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外在性和偶然性,那么现在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它是合理的,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

    为此,我们需要对“高、精、尖”这一目标和理念作出理论分析,揭示出它的内涵和要求。我们将会看到,“高、清、尖”具体地说,就是“高点定位、精准发力、尖端突破”。

    二、高点定位

    在“高、精、尖”的序列中,“高”具有前提和基础性意义。它讲的是立场和站位的问题,如果立场不正确,站位缺少高度,就不可能实现后面的“精”和“尖”。从内容上说,这里的“高”指的就是“高点定位”,具体地体现为3个方面:政治站位要高、目标要求要高、资源投入要高。

    (一)政治站位要高

    对于高校思政课的认识要提高,要从政治上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这里的“政治站位”非常重要,只有从政治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表面看来它只是几门课的问题,而且是人们通常并不重视和看好的思政课,但它对育人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课程。它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培养,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不仅党政部门的同志,而且学校的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都要从政治高度看问题。特别是直接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更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有形成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这项神圣的工作,全社会也才能真心实意地全力支持这个事业。

    (二)目标要求要高

    对于思政课教学,应该提出怎样的目标?是高目标高要求,还是低目标低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一些争议的。一般来说,面向最广泛受众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就不可能是最高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最高的要求。相比之下,如果是面向特定受教育者,比如各院系面向自己的学生所开的专业课程,当然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目标要求过高,就会使思政课教师承受过大的压力,而且事实上他们是顶着这样过大的压力在工作。大学生中一旦出点什么事情,就会有人说:“思政课是怎样教的?”意思是让思政课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负责。这样的要求显然是过分的。正因为如此,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倾向于实事求是地确定思政课的目标和要求,不要定得太高。这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在我们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理解这种合理性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从政治上说,当然要高目标高要求,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够可靠或不合格,就难以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担当起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大任。教育部明确提出,让高校思政课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这样的要求当然是高的,也是正确的。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把认识统一到这种高目标和高要求上来。

    (三)资源投入要高

    任何建设都需要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而且一般来说,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例的。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也需要相当的投入。这个投入,首先是国家和学校的投入。以前在这个方面欠账太多,近年来已大为改善,投入的增长已经开始见效。同时,整体看来还很不够,还应该有更大的、持续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把目前良好的势头保持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成果。在这方面,北京市作出了榜样,也给全国的思政课教师提振了信心和自信。许多省市已经从中受到启发,结合自身的实际实施了增加思政课建设投入的举措。这样的投入不仅在物质上极大地支持了思政课建设,而且也在精神上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有助于使思政课教师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当然,对思政课建设的投入还包括思政课教师本人的投入,尤其是在身心方面的高投入。不仅要投入正常的工作时间,而且要投入工作外的时间;不仅投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投入自身的个人感情和私人关系。他们的高投入状态,他们的奉献精神,应该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三、精准发力

    “高、精、尖”的“精”,是指“精准发力”。资源的高投入,本身就是在发力。但是,这种发力应该是精准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地说,“精准发力”包括3个方面:教学内容精当、教学对象精准、教学过程精细。

    (一)教学内容精当

    思政课教学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也在于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丰富性,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丰富性。但是,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尽管国家已经为思政课规定了较为充足的教学时数要求,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仍然存在,因而从教学内容来说仍然是需要精减的。对此,我们要从正面和积极意义上加以理解和处理。我们不能依赖更多的课时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教学,提高教学的精简。为此,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实现某种程度的减量化。而减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而是为了“精”。邓小平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指示,它告诉我们:精当的教学内容同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而且,如果没有精当的选择,采用盲目的大水漫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难以产生好的效果。为了做到内容选择的精当,必须精通马克思主义,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学对象精准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而且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并根据教学需要实现二者的对接。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有的放矢”。他提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而这个对接的过程,必须有的放矢。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比喻非常精彩,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了二者对接的精准性。这对于我们做到精准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表面看来,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当下的大学生,他们就在我们面前,并不需要我们特意去寻找。但是,我们真正了解他们吗?恐怕很难完全肯定这一点。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与我们不同,特别是我国社会发展这样快,不同年代的生活环境很不一样。这就使当今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情绪等方面,都有其独有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还在不断改变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好教学,提高学生的接受力,就必须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特征和需要,实施精准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精细

    教学过程不应是粗放性的,而应是一个精耕细作的精细化过程。能否做到精细化,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任何专业人员的专业性操作,都必然是精细的,他们不忽视和放弃任何细节,而是尽可能地把所有细节都处理好。在大的方面容易做到的情况下,细节就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而且精细与否,不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具有工作成效方面的意义,还具有态度的意义,是工作认真与不认真的区别。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不仅是成功的法宝,而且对于周围的人也具有感染和教育作用。教师的认真态度本身可以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认真学习的态度。这两种认真态度的结合,就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思政课教学要避免和防止粗枝大叶的做法,更不能草草了事。凡是教学中的环节,都应该精心设计,精心实施。而且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过程,也要精心设计,实现自然的过渡和转折,真正使自己的思政课成为精品。这样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精当和教学对象精准的基础上,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四、尖端突破

    “高、精、尖”的“尖”是在“高”和“精”的基础上实现的,它既是一个过程,又是要达到的结果。“尖”,就是“尖端突破”。具有来说包括3个方面:掌握尖端技术、养成尖锐眼光、勇做创新尖兵。

    (一)掌握尖端技术

    思政课也需要技术,这里的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提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对于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是很必要的。虽然在过去的年代里,没有这些技术时,优秀的教师也能实现好的教学。即使在现在,也有个别优秀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就多数情况来看,运用当代的先进技术来服务于教学,是有前途的。在这方面,特别是有些尖端性的,掌握起来有相当难度的技术,最好也不能放弃。掌握之后会节省许多时间,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二是指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说清这种艺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去看,把它看作是一种“尖端技术”或技能。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种教学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把它们逐项分解开来,就会发现它是一系列处理教学问题的技术,特别是处理细节问题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来源于自然科学或技术领域,而且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在教学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年轻的思政课教师通常在掌握现代科技辅助教学上有优势,而年长的教师通常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方面有积累。双方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养成尖锐眼光

    “眼光”“眼界”表面看似乎不是那么重要,其实不然。一个人有无尖锐犀利的眼光,有无开阔广大的眼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应该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为此,就需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眼睛。尖锐的眼光很重要,它能够发现问题,特别是能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这种锐利的目光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到本质,让人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政课本身就需要这种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有鲜明政治立场的科学理论,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特别是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够不为现象所迷,不为流言所惑,紧紧抓住人们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找到事情的症结。当然,犀利目光是与开阔的视野相辅相成的。思政课教学还要有广泛的视野,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打开自己的眼界,只有这样,尖锐犀利的目光才有用武之地并发挥精准的力量。

    (三)勇做创新尖兵

    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项冒险的事情。为此就需要有“尖兵”。在军事斗争中,为了摸清敌情,尝试新的攻击,指挥员经常会派出尖兵。这尖兵通常要深入到敌人的环境中,做探索性工作。他们战斗的环境更为危险和复杂,随时冒着失败甚至牺牲的危险。正因为如此,尖兵才是光荣的。在思政课的创新与探索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些人做尖兵。他们要走在别人前面,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事情,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尖兵需要配备最好的装备,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就是如此,它的设备非常先进,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现在,创新中心也已经做出了许多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支持这项创新的事业,大家齐心协力把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好。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