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

    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友文

    研讨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邢国忠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兴业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露璐

    研讨背景:研究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规律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为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本刊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四所学校的青年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把生涩的、有距离感的教材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

    主持人:请各位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谈一谈为什么要推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谭清华: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困境,要求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把教材更好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简单地说,这个困境实际上是由教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为例,教材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是与时政结合最紧密的教材。但是这个教材本身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距离和空间上的距离。时间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甚至00后,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比如说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等,对他们来说显然是历史。学生生活在当下,很容易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理解这些理论问题,容易理解片面乃至错误,不能够作出客观判断和评价。空间上看,在新时代的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是跟当下现实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理论成果。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坚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教材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的过程。

    杨兴业:每一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深知转化的必要性,必要性实际上直接来自于我们所遇到的课堂的现实困境。我认为当下思政课的困境主要在于有的学生对于授课教师有些抵触态度,原因在于他感觉思政课是在作意识形态宣传,学生不在乎老师讲什么,只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只要能通过课程考核就可以。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很好,课堂表现也很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认同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认同书中的观点。“在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让学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

    主持人:请各位老师结合自身教学设计,谈一谈如何更好地推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谭清华:前面谈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存在的时空困境,这个困境容易导致学生在理解问题方面存在困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探讨如何把国家的大政方针跟个人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环节联系起来,如何从具体问题、具体生活经历着手,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是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进行时空转换,也就是说要把具体的历史问题还原到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讲,不能空谈理论,而是要把理论的背景说明白。二是要做好情境转化,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看问题提升到从国家角度看问题,学会由小见大、由此及彼。

    邢国忠:我想谈一谈如何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给学生。我主要有几点体会:首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教育对象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知识广博,思维活跃;具有求实精神,厌恶教条主义;参与意识强,追求自我实现;求新意识强,厌倦传统教育;关注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具有一些功利主义色彩。第二个前提是教育内容的特殊性。第三个前提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渐进性。这三个前提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些前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来设计信仰教学的问题链的。首先要告诉学生人为什么需要信仰,其次和学生探讨什么样的信仰是好的,最后要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要在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让学生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杨兴业:我认为解决转化问题的前提是知道学生到底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明确学生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去问学生,知道他们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之后,再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需求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就能够通过一些手段和途径去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三观”的传播,我们要借问题切入,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我想,转化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让学生提问题;其次,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和教材体系结合起来;最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梳理好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告诉学生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用到的原理和方法。

    张露璐:我认为思政课教材体系的转化需要运用好影像史资料,用生动、立体的、丰满的形象展现书本上的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影像,是推动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影像教学的实践和原则。首先,我们要做好把关人,严选影像精品,挑选与我们教学体系契合度比较高的素材;其次,要把影像

    资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主观生动的在场感导入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最后,运用影像资料必须遵循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反复性与专业性并重、历史性与文学性相协调的原则,脱离这些原则,影像资料就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把问题和教材结合起来,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主持人:请各位老师谈一谈目前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杨兴业: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我的经验是,要由学生关心的问题切入,把问题和教材结合起来,在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梳理课本知识,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出自哪些理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和学生进行讨论,尽可能地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这样的模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好评。但是在回访上课效果的时候,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碎片化。解决学生问题可以用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是某个部分或某个知识点,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就被忽视了,学生也无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全貌。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还需在今后的实践和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张露璐:运用影像资料是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当中,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首先,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上认可影像资料在课程教学当中的运用,评价比较正面。但是如何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好地完善课程定位,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次是影像史与创作环境的关系问题。在运用影像史料的过程当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影像史料的内容,却忽视其创作的环境,其实后者更值得我们分析和讨论。再次,要考虑情感导向与分析导向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更深厚的学理支撑,是今后我们探索的方向。最后,要解决文字表述和影像叙述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用文字将影像中的内容表现出来。以上这些问题实际上关乎今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向成熟或者形成更完善的影像叙述。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