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按照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焦立德树人的指示精神,围绕 “如何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如何提高学生的获得感”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 “3C”模式。 具体包括:调整了课程定位、授课形式、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形成了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内容特色;并从准确把握和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立体多维教学体系和 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等层面,重点优化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为永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先进性和活力、推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新贡献。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经验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的高低,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决定着高校建设成败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有着“一马当先”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是国内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的高校,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支可以信赖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改革方面又取得一些新进展,我们将这方面的改革概括为是“3C”模式。所谓“3C”指的是3个教学理念的转变(Change)、3个授课内容的特点(Characteristic)和3个效果优化的重点(Center),涵盖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3方面9个领域的内容。上述领域正好与“纲要”课教学的任务和特点相契合,并为今后中国人民大学“纲要”课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转变
理念先行,行稳则致远。理念的转变是“纲要”课教学创新的前提。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从一般的“历史课”向特殊的“政治课”转变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1]1013只有真正懂得“纲要”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义,才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史观指导教学,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认识历史。在这方面,我们认为“纲要”不是一般的历史课,而是带有历史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讲授的内容主要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脉络、发展历程,特别是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建立对现在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认同。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纲要”课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提供一种看待历史的整体眼光和发展观点,帮助学生厘清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引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辨清方向。
(二)授课形式从教师“一言堂”向问题启发式转变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过去那种讲历史的旧做法已难行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把学生视为是新的课堂主体,教学内容既要坚持教师的系统传授,也要善于在教学中设疑引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教学一定要以问题为主线,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这个问的要点,不是去问“是什么”,而是要问“为什么”。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我们就把教学内容分为以下10个问题:即(1)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不进行改革开放行不行;(2)中国改革开放的模式和道路是怎么形成的;(3)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不可以先政治改革,再经济改革,或者两者同时改革;(4)中国的改革开放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没有其他选项;(5)我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得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果;(6)40年改革开放中,我们的指导思想、社会制度和执政党发生怎样的变化;(7)我们的指导思想、社会制度、执政党建设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8)这些变化和改革开放是一个什么关系?对改革开放有什么影响;(9)国外其他国家是怎么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它们是一个怎么样的评价;(10)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模式是什么。在授课教师引导下,通过鲜活的问题讨论、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进行自行思考和辨析,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的新鲜感和认同感,更主动敢于评论时政热点,勇于思考学科知识,以及勤于钻研政治理论。
(三)教学目标从侧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立德树人转变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德为先,因此必须将立德放在育才的首位。在大学这个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立德树人的主要工作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因此,“纲要”课的教学要教会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更好地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的做法是将育人育德思维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影响带动教师从“历史教书匠”向“思想引路人”的转变。比如,讲到“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时,我们就重点讲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整体研究,引导学生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以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科学理论的全局把握。比如,讲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时,我们就让学生学习邓小平是如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入手探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复杂理论问题的,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怎样从具体概念入手,逐步深化,形成一个思想大厦,然后再按照这样一套理论体系、概念体系,去系统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比如,我们鼓励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这套方法当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显微镜和解剖刀,用方法去引领学生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课堂授课内容的主要特点
(一)思想性
我们希望在教学中通过梳理过去,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察和分析现实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实践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说来,就是从下面3个方面着眼:(1)在知识传授的层面讲好中国近现代基本史实,尤其是要向学生明确传递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思想内涵,讲清楚“新思想”“新时代”“新政策”“新成就”和“新征程”;(2)在价值观的层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理论阐释,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理解吃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和探索中的曲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和接续发展的”等一系列历史命题提出的背景、原因和意义,更深刻地领会近代中国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3)从方法论的层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学习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剖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及怎样成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整体设计、整体筹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的,最后教育学生向习近平“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境界看齐,并提醒学生注重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后的方法论精髓。
(二)学术性
高校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拥有一支学术型的优质教学师资队伍。目前学校从事“纲要”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共有19名,学科涵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当代中国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中国革命史、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边疆史、农村史、社会史、港澳台研究、妇女研究、宗教研究、党的建设等一大批优势学科方向。特别是近年来在深入研究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了很多成果,多次获得中央的肯定好评。近3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纲要”课任课教师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35篇,出版著作29部,省部级以上及校级课题25项,各类型获奖12项。目前教研部已形成“胡华大讲堂”“青年党史教师工作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等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品牌,在全国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学术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吸收学术界的成熟学术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如中国近代历史分期的观点、中国近代“沉沦”和“上升”的观点、中国近代几次革命高潮的观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相辅相成的观点等。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撰写一篇学习本门课程的心得体会或研究小论文,来带动其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通过本科学术论文竞赛来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此外,一些教师还在课堂留下20-25分钟时间给学生展示其自主学习的成果,让各个团队发表自己研究的独特成果,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甚至课堂辩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智慧火花,在课堂上营造出火热的学术讨论氛围。
(三)实践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而优秀品格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事实上,无论学习哪种技术和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的培养才能获得美感。因此,寓教育于实践正成为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新趋势。同时,大学生天性好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其吸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德育人的内容。对此,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质上就是鼓舞学生通过感知生活、参与社会的方式来塑造品性,“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2]97-99。事实上“纲要”课教学的内容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改变贫穷挨打的历史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实践。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把握社会情势,更多地关注时代变化。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开展课下“第二课堂”、学生撰写学期论文的形式进行的。关于论文选题,教师一般没有限制,而是要求采用专题研究论文或实地社会调研的形式,提高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获得感。通过查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分析,以及鼓励学生参加讲座报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培训竞赛,实地参观历史景点等多种形式,将课堂上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实践相结合,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教育,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革,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之效。
三、教学效果优化的几个重点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我们按照要求,结合时代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优化“纲要”课教学效果方面主要做了如下思考。
(一)在准确把握和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锤炼好真功夫
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抓住重点。当前“纲要”课的教学重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教师如何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要义,学生如何深化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深刻内涵,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都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讲好这些内容必须在教学思路上动脑筋、下功夫,合理安排好授课内容。譬如,我们在讲到教材第11章第1节“中国梦的提出”时,就必须把“中国梦”基本内涵讲清楚,厘清“中国梦”的内在逻辑。教师不仅要说明“中国梦”体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是“纲要”这门课固有内容的有机构成和必然外延,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中国梦”与贯通中国近现代史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之间存在的承继与连接关系。再如,讲到“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历史性变革”时,我们也可以联系一些热点问题如西方保守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危机,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自觉投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又比如,讲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我们也可以安排“为什么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问题会同经济、政治、文化、民生放在一起”的讨论课。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实际情况,让学生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而言之,通过上述理论联系实际和点面结合、讲议结合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融会贯通,使正确的历史认识方法入脑入心,解决青年人思想上的真懂真信问题。
(二)在打造复合多维的教学体系上持续下硬功夫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行为方式和思想认知都有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才能适应时代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行且有实际作用的新模式,这对新时代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挑战。在信息化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同新的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教研部,深度开展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教学合作,打造了“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第二课堂”。我们利用网络授课具有精准化、可视化、动态化、时效性的优点,组织教师先后录制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中国近现代史重点难点解析”等精品课程公开课,以视频讲解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课程学习内容。此外,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素材很重要。我们也把教学资源库建设摆在建设“网络课堂”的突出重要位置,在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网站上建设了“纲要”课教学资源的“大超市”,将文本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等各类学习资源按类型进行分类,并不断更新信息及时补充资源。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在其中选取食材自行烹制美味,学生也可以随时学习最优质的教学内容。
(三)在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上持久下苦功夫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应是传教士式的教条讲授和学生的无原则接受,而应建立在对历史发展内在逻辑性的深刻把握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持续用力,通过深入探讨中国近代历史上无数先进中国人从农民起义到地主阶级改革、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新民主主义的兴起,来回答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比以往任何理论学说更能深刻揭示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决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之间,让学生从理论本质和科学逻辑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除此之外,我们的另一个教学经验是把中国近代史放置到百年来中华民族探索实现伟大历史复兴宏观进程中来进行考察和审视,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做一个“历史人”,在国内国际两个历史的宏大进程中去感知历史,在人类走向进步、走向文明的宏观历史进程中去思考我们自己的历史走向。意即,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学生应有一个价值判断,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具有一种基于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对历史和现实很多问题的反思的批判性,从而树立起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努力做到教学上价值引领,树立学生对我国现在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结语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互动的重要问题。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研究只是站在一线从业教师的角度,对中国人民大学“纲要”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试图作一简要梳理,尚无法全面系统地概括出中国人民大学在“纲要”课教学改革中的全部特点。结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教授“纲要”这门课时较好地贯彻落实了上述要求。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早地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教育实际相结合。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厚植学养、深耕研究方面,紧密围绕“内容为王”这一核心,以“研究型教学”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较好地教授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趋势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共产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命题,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纲要”课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成就。毋庸讳言,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纲要”课教学改革的序幕才刚刚拉开,永远都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宋]晁说之撰.晁氏客语.参见金岳霖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
[2][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龄,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