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八个统一”
[摘要]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方面的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谨的逻辑结构,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的集中体现,对于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做了全面论述和部署,特别是对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做了集中阐述。他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表述完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全面分析和把握。
一、“八个统一”的定位与意义
“八个统一”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八个统一”具有形式上的完整性,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理论建构,但它不是一种纯理论的推演和建构,而是来源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因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它在我国高校的存在已经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高等教育的改造,我们高校就设立了相应的思政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1998年形成了“98”课程方案,到2005年又在思政课改革中形成了“05”方案。“05”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到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巨大的热情推进思政课建设各项工作。从那时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这是思政课建设特别是教育教学经验形成、积累的黄金时期。到今天,可以说在思政课建设特别是教学中,已经积累起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源于实践,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但它还是零散的东西,许多带有教育者个人的主观成分。因此,对这些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还需要进行梳理和总结,找出共同的东西,形成基本经验。“八个统一”是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性概括,可以说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经验。
其次,“八个统一”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集中表述。“八个统一”不仅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经验,而且是这些经验的理论升华,它揭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是一种系统的规律性认识,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看作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论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重复性,是事物本质层面的内在联系。“八个统一”体现的是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八对重大关系,它们不是现象层面的关系,而是本质层面的关系;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关系,不是主观臆造的关系;它们是具有必然性的关系,而不是偶然性的关系;它们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是反复出现的关系,而不是偶尔遇到的关系。找出这八对关系,并揭示每一对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是找到并揭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可以说,“八个统一”的提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价值,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大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规律往往表述为一定的公式,那么在人的活动领域中规律则往往表述为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这表明,在人文社会领域中,规律更具有复杂性。它并不是单一单向的,而往往是包括矛盾的两个方面,并体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可以说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再次,“八个统一”是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科学指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速度和节奏都明显加快了。特别是十九大的召开,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高校思政课建设不能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成就,而是必须面对新时代的实际和要求,把教育教学提到更高水平。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八个统一”的论述,为我们抓好思政课建设和搞好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可以说,“八个统一”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建设和教育教学的科学指针和基本原则。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具有直接而管用的指导价值。我们要深刻认识“八个统一”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把它运用于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最后,“八个统一”不仅适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而且适用于党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八个统一”虽然是针对思政课提出来的,但它的内容和意义并不限于思政课。从其产生来源和过程看,它并不仅仅是在思政课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而且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比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我们党思想理论方面的重要原则,是历来就十分强调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观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所有这些经验和成果,在思政课领域中得到汇聚并形成完整的“八个统一”。这“八个统一”不仅仅是适应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而且是适应于党和国家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可以说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
二、把握“八个统一”的视角与方法
“八个统一”言简意赅,具有丰富的内涵。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呢?这里有一个观察视角和认识方法的问题。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八个统一”具有系统性,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方面,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分别表现为八个不同的方面;另一方面,这八个方面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性,是“八个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当我们讲“八个统一”的时候,已经是把习近平分别讲的八个方面当作一个整体了。当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就具有了一种整体的特质,它不是各个具体统一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自身的整体性存在。从具体内容上看,“八个统一”并不都是全新的东西,其中的一些具体的统一,比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统一和多样的统一”等都是早就提出过的,但是它们还没有被汇总到一起并构成一个整体。现在,它们从零散到整体,体现了认识前进的过程。而且,八个方面的统一在实践中是共同起作用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和作用。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它的整体性,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它的性质和功能,而是满足于把它们都打散而分别地加以考察,那就是认识上的倒退,也不可能取得实践上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要用整体性的方法去观察和研究“八个统一”。
其次,要从结构上把握。“八个统一”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整体,而是有其自身内在结构的整体。只有认识了它的结构性,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其整体性。因此,在把握了“八个统一”的整体性后,还必须努力把握它的结构性。八个方面的统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罗列,它们相互之间也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关系。正因为它是有合理的内在结构的,它才是完整的存在和有机的整体。对于“八个统一”的结构性,既可以从宏观上去把握,也可以从中观和微观上去把握。从宏观上看,八个方面的统一本身是一个逻辑结构,而且从第一个统一到最后一个统一,有一个逻辑推进的连续过程。从中观来看,前四个统一与后四个统一有比较显明的差异,因而可以看作是构成“八个统一”有机整体的两个大的部分,探讨这两个部分的关系,就是很重要的课题。同时,从微观上看,每一个“统一”都有其内在的结构,需要我们深入到内部去加以考察。不论是哪个层次,都需要我们用结构与功能的方法去加以深入的考察,不能囫囵吞枣,大而化之。
再次,要从矛盾上把握。“八个统一”实际上是“八对矛盾”,因为每一个“统一”都呈现为一对矛盾。政治性和学理性是一对矛盾,价值性和知识性是一对矛盾,建设性和批判性是一对矛盾,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一对矛盾,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典型的矛盾关系。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它里面不只有一个方面的矛盾,而是具有多个方面的矛盾。至少可以说,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矛盾是一个八对矛盾组成的矛盾群。掌握了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矛盾,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因此,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辩证地把握每一对矛盾的关系。在这里就用得上许多辩证法术语,比如,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等。这就表明,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来把握“八个统一”,特别是用矛盾分析的方法。
最后,要从属性上把握。从习近平所列举的“八个统一”中可以看到,它们都是谈的性质问题,比如,“政治性”“学理性”等。它们不是简单地讲“政治与学理”的关系,而是谈“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这就涉及“实体与属性”的关系问题。如果一般地讲“政治与学理”的关系,那么“政治”和“学理”就是实体,是主体;但如果是讲“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那么实体或主体就不是“政治”和“学理”,而是“思政课”,即讲的是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在这里“思政课”或“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实体,只是它在这里被简略掉了。因此,“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也不能一般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去套用理解,而是必须围绕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来理解。我们要明白,任何一对矛盾方面的统一,讲的都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自身的属性,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思政课的性质,因而都必须紧扣思政课来理解这八对关系和“八个统一”。因此,我们要运用实体和属性关系范畴,通过属性把握实体,用更注重具体性和针对性的方法来观察和研究“八个统一”。
三、“八个统一”的内涵与要求
“八个统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不仅因为它由八个方面的关系所构成,而且因为其中每一个方面的统一都具有特定的内涵。而把握每一个“统一”的内涵,是全面把握“八个统一”的整体内容的基础。因此,需要分别对每一个“统一”进行仔细的考察和分析。
在把握每一个“统一”的内涵时,要紧扣习近平本人的原有表述,全面而精准地予以把握。这种分析,要注意三个不同的层次和侧重点:一是侧重于客观地讲述前者与后者的统一性,比如政治性和学理性,从哲学上讲它们作为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是侧重“相统一”,“相”不是多余的,而是表明我们有意识地去实现双方的统一。因为从理论上讲政治性和学理性是有统一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切实实现二者的统一,则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三是侧重于“坚持”,强调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努力去实现二者的统一。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对每一个“统一”有全面的把握。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是它的本质属性,如果失去了这个属性,它就不成其为思政课了。因此,必须坚持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政治性,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含糊。但是,讲政治也要讲道理,要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力服人,更不能以势压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既是由我们的政治本身所要求的,也是由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生的特点所要求的。从政治本身来说,我们的政治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道理。同时,大学是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是讲理性和学理的地方。我们面对的大学生虽然还处在学习阶段,但已经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并注重学理的把握。因此,要坚持政治性,注重学理性,以政治来统领学理,以学理来阐释政治。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像任何课程一样,具有知识性。其教育内容主要以知识的形态呈现,同时其教学方式也往往表现为向学生的知识传授。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取得的成果,是支撑文明的基石。知识本身具有价值,即求真的价值,科学性价值。因此,知识传授本身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成员对知识的尊重。思政课中有大量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有着重大区别,它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如果说思政课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价值性,那么在这里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价值性是更为重要的,它集中体现着思政课的性质。要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发挥大学教育中知识传授的优势,实现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塑造。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批判性。所谓建设性,是指正面教育,站在党和国家立场上传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鉴于“文化大革命”中所谓“大批判开路”的弊端,而形成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着眼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着眼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面宣传和引领,而不再搞以往的那种急风暴雨式的大批判斗争,是完全正确的。这对于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宽松的干事创业的氛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正面宣传为主”和注重建设性并不是放弃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是只讲建设而不讲批判。正面宣传如果不与反面批判相结合,就不能真正发挥正面宣传的主导性作用。其实,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开展有理有据的理论批判,揭露其政治本质和理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思政课正面教育的作用。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贯彻和体现于党的思想理论和宣传教育工作之中,也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高校思政课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所谓“理论性”,是指思政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理性属性,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有着突出的理论性。因此,思政课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理论教育。但这并不是说思政课只能单纯地讲理论,更不是空洞地就理论讲理论,而是必须贯彻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中去讲授理论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长期以来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性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结合,注重统一思想与包容多样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同样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而且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上。习近平指出,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一方面,思政课是国家统一设置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主导性,因而必须坚持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教学目标与要求上的规定性,教材编写的权威性,以及教学管理上的统一要求,这是保证思政课性质和要求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实施教育教学,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的现实要求。思政课的重大难点之一,就是它以最大的统一性来面对最大的多样性,因此,如果不能把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效结合起来,就很可能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因此,要允许并提倡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既具有教师的主导性,又具有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主导者,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对象和意义所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因而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这里讲的是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但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主客二分的认识上,而是吸取了双主体理念的合理因素,体现了教育主客体关系处理上的时代性。不论是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学生的主体性,都是主体性。同时,又没有陷入不分主次、没有区别的双主体陷阱,而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研究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实效性。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所谓灌输性,是指思政课教育教学要有正面而系统的理论传授,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学”与“思”的关系,两个方面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首先要肯定灌输的必要性,学生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地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而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如果没有系统的传授,学生是难以在短时期内有所掌握的。不仅思政课如此,其他课程也莫不如此。当然,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较大信息量的传授和学习,毕竟不是轻而易举的,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如果有的老师不懂教学艺术,搞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硬灌,就会使学生感觉痛苦。所以,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减轻了他们在知识学习上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笔者建议将“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调整为“坚持显教性和隐教性相统一”。这样,一方面形式上与前面的七个统一更加一致,使“八个统一”在表述上更加完满;另一方面又没有改变原意和文字风格。思政课教育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是一种显性教育,因为它本身是公开的正式的课程,它的教学方式也是比较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既具有实践教学等方式,也具有明确的思政教育特点。对思政课来说,显性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不能否认的,这是与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帜鲜明”的原则相适应的。我们讲思政课理直气壮,没有必要躲躲闪闪,更不能吞吞吐吐。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们要认识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具有一定的隐教性,要高度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并使其与显性教育相配合。隐性教育有其独特的长处,它可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为此,就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特别是要发挥其他专业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中,体现于校园文化以及其他教育环节中,最终形成高校育人的合力。
上述八个方面的统一,每一个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更加系统的深入的发掘和阐释。同时,“八个统一”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和理论,考察“八个统一”之间的联系,也是把握“八个统一”科学内涵的需要。
四、“八个统一”的关联与结构
习近平讲的八个方面的统一,并不是随意的排列,而是有其固定的顺序。这种顺序体现着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并在动态上呈现出一种大致的逻辑演进。我们既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结合中来把握“八个统一”的内在结构或内在联系,也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种状态的结合中来把握“八个统一”的内在关系。而且,还应该把层次考察与状态考察结合起来。
首先,“八个统一”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组。前四条一组,后四条一组。前一组,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总体上说更为基本和宏观,带有定性的特点,更多的是围绕思政课的基本性质来展开的;后一组,即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教性和隐教性相统一,总体上说更为具体和微观,带有过程性特点,更多的是围绕教育教学的途径方法来展开的。简单地说,前者更侧重于是什么,后者更侧重于怎样做。由此可见,“八个统一”既有性质上的规定性,也有过程上的操作性。当然,这一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应过分夸大。
其次,“八个统一”从中观上可以划分为四组。每两个统一为一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第一组,它们紧密承接,因为“政治性”与“价值性”,“学理性”与“知识性”,都是紧密联系的。这两个统一主要是围绕思政课的性质或本质而展开的。不论是“政治性”还是“价值性”,都是在强调性质或本质。接下来的一组包括两个统一,即“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的是思政课的特征或品格。第三组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着重讲的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或途径。第四组是“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和“显教性和隐教性相统一”,都是强调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或方法。这样,从性质到特征,再到途径,最后到方法,是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演进历程。
最后,“八个统一”从微观上可以区分为八对矛盾。从微观上说,每一个“统一”内部都有其结构,即前项与后项之间的关系。用矛盾的观点来说,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这都可以说是一种结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动态变化。把握这种关系或结构,看似容易,其实困难。因为当微观结构展开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可能比宏观结构更为复杂,而且甚至深不见底。我们当然不必想得那么复杂,但至少也要关注到两个问题:一是在双方的一般关系中,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工作重点。比如,在第一对矛盾中,政治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在第二对矛盾中,价值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在第三对矛盾中,建设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在第四对矛盾中,理论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在第五对矛盾中,统一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在第六对矛盾中,主导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在第七对矛盾中,灌输性是主要矛盾方面;在第八对矛盾中,显性教育是矛盾主要方面。主要方面都排在第一位,它决定着矛盾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我们不能将二者的位置加以颠倒,或随意地变动。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在双方一般关系的基础上,在当下的现实关系中,也就是说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来说,那么后者又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说,鉴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前一个矛盾方面,而对后一方面关注不够充分,那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就要把后一个方面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学理性”“知识性”“批判性”“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启发性”和“隐教性”,来增强教学亲和力和吸引力。这样看来,似乎前项是重点,后项也是重点,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前项作为重点是战略层面的,后项作为重点则是战术层面的。正如毛泽东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一样,要求在以重工业为战略重点的前提下,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来发展经济一样。也就是说,首先是重工业优先,在此基础上是农业和轻工业优先。
总之,“八个统一”是一个内涵丰富、操作复杂的指导原则。把握它的丰富内涵,掌握它的运用技巧,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和学理上深入地分析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工作中掌握运用的技能。这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科学,又有艺术;既有遵循,又有创造。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要为真正掌握和运用好“八个统一”而不懈地长期努力。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