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并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其更深层次的生成逻辑是顺应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构建互为主体关系的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通过对教学元素的排列结构实行更加科学化的有机重组,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习的革新。实践证明,建构科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和教师都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翻转课堂”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创新之举,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逻辑
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一般是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整为课堂内外的全方位教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更主动地在课前通过视频、讲座、听播客、主动阅读、网络讨论等方式围绕教学主题和研究问题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引发了教师及学生角色、课程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是当前教育及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创造。一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学生被动学习等弊端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是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要求人们在探究历史发展的动力时要深入探究“动因的动因”一样,我们在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生成逻辑时不仅要看到引发变化的表面因素,更要深入发掘那些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内在动因。
(一)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是“翻转课堂”生成的重要前提
教育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被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实践活动。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教育的发展史。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都会渗透到人类的教育活动中,成为人类新的教育行为的一部分,这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于一体的科学学科。但也正因为如此,如何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仅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头脑,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传媒手段的日益丰富,现代青年对视频化、电子化的熟悉和喜爱,学生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增强等主客观因素,促成了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也为翻转课堂这一教学行为创造了条件。“翻转课堂”式教学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极大改变,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参与度更强。可以说,翻转课堂是当代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催生“翻转课堂”的根本动因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理想,而当人类还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时,并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这一终极需求在总体上还处于潜在性的不彰显状态。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我国已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也从专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逐渐转变为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28-29。国家的这一人才需求导向必然强化大学生对自身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渴求,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迫切地渴望课堂能够有助于其道德、能力等多方面获得提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其多样化、全面化发展的需求日益凸显。在这一过程中,涵盖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时代使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教师就必须首先或同步地在知识学习、角色转换、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和进步。显然,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承担起这一使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迅速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又受到学生欢迎的新的教学实践。
(三)推进师生互为主体关系是“翻转课堂”的重要职能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体,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于同样是教育参与者的学生群体,其主体意识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被动者、看成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大学生拥有了追求更高目标,有了作出更多选择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他们的主体意识迅速增强,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以及从自我表现和自我展示中获得“存在感”,日益成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而新世纪以来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更加丰富的资源,大学生们相当程度上具备了自主学习的主客观条件。
但大学生们相对局限的知识认知和较为贫乏的实践经历,又客观上容易造成他们自身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知识及时预防和纠正。在这一过程中,怎样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为主体,就成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新时代条件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不是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也不是简单转变为单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是要构建起学生和教师互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这种新型教学关系的形成,依靠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必须创新出能达成这一目的的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更能体现并促进学生和教师相互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自然会成为人们探索和应用的重点。
二、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是指课程教学模式的各项元素在实践中的具体运行及其内在机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推动教学元素更加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排列结构更加科学化的有机重组,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教———学———考”教学流程,重构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程序与秩序,将之转化为“自主学———互动学———反馈学”,即:学生课前借助慕课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与教师在课堂充分讨论交流的互动式学习———学生与教师在课后进行多种形式的相互沟通的反馈式学习。
(一)学生课前借助慕课等方式的自主式学习
将慕课引入教学环节、让学生课前借助慕课自主学习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特色。比较典型的慕课平台(如清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课后作业”4个学习专区。
“课程学习”是由教师以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形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含知识点进行整体梳理和讲解。这种讲解不仅是简单的教学录像,而是充分应用影视技术和艺术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编辑组合,可以精心插入影像、动画等更为生动的视觉形象资料,丰富和扩展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且10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长,非常符合自主学习的教育心理规律。
“课堂讨论”则是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在课堂环节就疑难问题或学习需求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讨论可以以小组分组形式进行,一般可由教师进行引导性的问题组织,也更加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深入讨论,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深学生对前期学习内容的理解。
“课外阅读”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准备的供学生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区域,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从本源上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课后作业”是慕课的测试专区,其题目与教师在对应的小视频中所讲的内容密切相关。慕课为学生提供了在实体课堂教学前的任意时间段进行自由、自主学习的机会。慕课学习不单是让学生提前“预习”知识,为后面实体课堂的学习做准备,而其本身实际上构成了学生正式学习的重要阶段。
(二)学生与教师在课堂充分讨论式学习。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组织好开展好课堂讨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讨论的核心是强烈的“问题意识”,即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升华思想、提升理论认识并以指导实践。问题意识是学习研究者的一种理性自觉。问题意识并非主体主观自生的观念意识,而是客观世界普遍矛盾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289任何问题的提出均具有某种价值倾向性,真问题不是价值中立的既成事实,也不是无立场式的“客观”言说。它蕴含了研究者的价值关怀和理想憧憬。所以,课堂讨论中的问题设计必须是紧扣时代发展、围绕理论的中心内容来开展讨论。具体方式可以采取“教师讲+学生分组讲+课堂讨论+教师点评与补讲”的形式。
(三)学生与教师在课后及时反馈式学习。
每次实体课堂的学习结束后,再利用覆盖全班学生的微信群或者QQ群等学习交流平台,由各学生小组的组长会将本组同学的疑难问题和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到群里。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交流平台作疑难解答或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并依据学习中所反馈的情况来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从上述过程中不难发现,“翻转课堂”的实践逻辑主要是对原有教学元素排列结构的革新和重组。以此种方式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更多元地学习知识的机会,而且充分照顾了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诸多表现自我、锻炼能力、锤炼品格的机会。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还要求教师不断提升掌控课堂、纠偏纠错、组织协调等能力。这一教学改革还建立了多渠道、全程性的师生交流机制,实施了多环节、全方位的考评与反馈机制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三、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探讨
总结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经验,最主要的就是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帮助教师实现了多方面突破。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首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采用多次式、综合性、全部公开化的方式,使得以前存在于部分学生中的“不靠平时认真学习而靠考前突击性背诵”的行为变得不再可行,要求学生必须摈除投机、侥幸等心理,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为每一个考评环节做好准备。充满诚信意蕴的考评方式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处彰显了高度的责任意识。例如,教师在开展备课活动时不再与学生相分离,而是真正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不再给学生直接“灌输”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并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发挥纠偏纠错、引领正确方向的作用;不再只是做好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事情,还要精心策划和录制视频,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这些充满责任感的细微行动深刻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促使他们自觉以更强的责任心去对待学习和生活。最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充满高度的互动性。这增加了不同主体之间深入了解的机会,为学生彼此之间建立相互学习的参照系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行自我调节以及更好地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的目标及管理。良好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自我意识都是健全人格的必备要素和重要体现。
第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任何教学模式的采用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促进知识学习”这个关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通过在慕课的“课程学习”专区中观看教学视频、做相关课程作业以及在“课堂讨论”专区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积极讨论疑难问题,就能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学生再通过在实体课堂亲身参与课堂展示、听取其他学生小组的课堂展示、亲身参与课堂讨论、听取教师的相关点评和讲解等,就不仅能较全面、深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而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学会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而且,课后及时反馈与互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把疑难问题学懂弄通,并较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过去“一遍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变为“多遍式”“理解记忆式”“学以致用式”的学习模式。这当然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效果获得显著提升。
第三,帮助学生锻炼综合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譬如,学生在实体课堂亲身参与脱稿演讲,能有效地锻炼其演讲能力。学生对教材或者经典原著内容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逻辑环节”的概括和分析,能有效地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将教材或者经典原著所包含的重要理论运用到现实问题特别是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爱情、职业、事业3类现实问题的分析,能有效地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在“慕课”学习中的互动、在为实体课堂的展示做准备过程中的互动、在实体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在课后反馈式学习中的互动等,有效地锻炼了其交际能力。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他们锻炼综合能力的过程。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教师实现了多方面突破。
第一,帮助教师实现了学习上的突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必然会把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相互渗透,或者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解释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者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论证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他们与教师所交流的内容以及向教师所提的疑难问题往往已经超出了思想政治理论相关学科的范围。教师时常面临着理解学生所讲的跨学科知识和回答学生所提出的跨学科问题的巨大压力,时常面临着不能完全理解学生所讲内容和不能有效回答学生所提问题的尴尬。为了顶住压力、避免尴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纷纷利用空余时间涉猎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尽量让自己做到“专”和“博”相统一。而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能让学生看待事物的独特方法、角度以及独特观点竞相迸发和显现。这往往能给教师带来启发和引发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第二,帮助教师实现了角色上的突破。教师通过在网络“学堂在线”平台与所有选课学生进行互动,充分征求他们对本门课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作的小视频和课后习题、实体课堂所需的PPT等教学资料,实际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前单向度的“备课者”角色,而转变为双向度的“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角色。教师在实体课堂中不再采取传统的“满堂式”灌输方法,而是将知识的传授融入到与学生的互动型、讨论式学习之中,通过对整个课堂进度良好地组织协调,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课堂展示以及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注意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理解教材以及经典原著方面出现的偏差甚至错误,使自身突破了传统课堂“传授者”的角色,而转变为“综合性”角色,即“组织者+启发者+传授者+纠偏者”的角色。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后都会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学生讨论课后复习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自身突破了以前学生课后复习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帮助学生课后巩固知识的“辅助者”角色。从而真正承载起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教师要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并没有被弱化,反而因为实现了对传统角色的突破而得以强化。
第三,帮助教师实现了教学上的突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教学形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思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学内容难以理解两大难题。教师在‘慕课’中通过采用当前流行的“几分钟学懂……”的视频形式,对教材各章节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理论进行了形象化的处理和表达,并增加了与核心概念和重要理论相关的有趣案例或者生活化实例,使原本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趣味盎然、浅显易懂。教师在实体课堂中施行的“教师讲+学生分组讲+课堂讨论+教师点评与补讲”的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实体课堂真正变为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主动研究问题以及激发众人智慧来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场所。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学生小组在课堂展示时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以及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等方面,但作为听众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疑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难道没有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努力探索吗?难道没有他们坚定的阶级立场作为保证吗?这些问题会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被提出并引发大家激烈的讨论。教师则在讨论中向学生详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历程、艰辛的理论探索历程等,从而对学生学习和成长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