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相辅相成、相向而行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为抓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建设为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改革开放40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好这支队伍的重要经验。全面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继续汲取运用已经取得的重要经验,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明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营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对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新成效,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引领力,以及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是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家本领”,掌握这一“看家本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才能站稳脚跟。改革开放40年来,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从“78方案”到“85方案”、“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演化中,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通过一系列实际举措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中宣部、教育部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新要求、新目标促进了队伍建设。
1.高度重视以搞好教学促队伍建设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征求意见稿对“马列主义理论课”提出了“教师必须教好,学生必须学好,各级领导必须管好”的要求。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要求充分调动高校马列主义课教师的积极性,强调马列主义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从事教学和科研,提出积极补充师资队伍、切实改善马列主义教师的学习条件和工作条件、培养和提高马列主义课教师等工作任务和要求。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针对当时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实际,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改革的意见。
“85方案”形成后,在实施过程中,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7年3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对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领导、推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保证教学课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等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工作要求。1991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他们的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改革要求。
在“98方案”实施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依靠和基本保证”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确立。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规范高校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角度对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强调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05方案”实施以来,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更加凸显。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强调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教师选聘配备、培养培训工作、学科支撑、政策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2015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普
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又从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加强队伍建设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配齐建强工作队伍等方面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等。
2.切实通过抓教学促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高度重视以搞好教学促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无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演化中的哪一个方案的实施,都包含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实际举措。我们可以将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演化中通过抓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举措、实际效果和基本经验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强化政治的可靠性,加强理想信念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多年来,中宣部、教育部在强化教师政治的可靠性、加强理想信念培育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78方案”实施中提出了根据教学工作需要优先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阅读文件和听传达报告方面的需求;在“85方案”、“98方案”实施中,明确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塑造学生思想灵魂的工程师,是宣传科学共产主义的战士,在业务上必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05方案”实施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要求更为明确。2011年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2015年进行了修订,除要求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外,还特别要求新聘专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对培养和建设一支坚信马克思主义,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每一次演化,其实质就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是紧密联系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学为中心内容的,因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05方案”实施以来,推进了统编教材的编写使用,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的编写使用,构建起了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许多骨干教师参与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改进力度增强,除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之外,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等。
第三,开展培养培训,提高教学水平。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实施中都极为重视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使教师能够尽快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具体落实中不掉队。一是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如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新修订教材使用、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骨干培养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支持教学科研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三是根据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骨干队伍长远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考察、讲学、研修;四是采取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等形式进行培训,例如,“98方案”实施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启动及稳步实施,“05方案”实施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工作的启动及稳步实施等,都足以说明队伍建设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举措。因此,要求教师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调查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和批判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等;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研究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大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通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加强机构建设,完善保障条件。规范独立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和职能定位,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平台,是改革开放以来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就明确提出了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设置和任务要求。多年来,在原先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已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此外,教师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等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教师的工作量、课时酬金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又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办公环境得到优化,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存在诸如道理说不透彻、课堂教学偏重于形式化、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促进队伍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的推动,使这支教师队伍已经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即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光荣使命和终身追求。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样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为了更好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以学科滋养课程,使学科思维内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1997年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于2005年底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很明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好“看家本领”服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理支撑。通过确立学科意识、强化专业建设、稳定学科方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于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1.确立学科意识,创新教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增设是确立学科意识的基础。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这实际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必须确立学科意识的要求,即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学科思维进行研究和教学。
201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把确立学科意识的关键定位在三个方面,即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和教学、进行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研究和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科研究成果。因此,解决好教学如何体现学科知识、内涵和要求的问题,解决好学科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引导教师集“教书匠”和“研究者”于一体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确立学科意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多年来,从教学理念创新角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研究性教学理念、学科性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理念,以及团队合作教学理念、“终身学习”和“终身备课”教学理念等,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学科上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把握,成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信念。这些教学理念的树立和落实,基本融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行为学科性的价值倾向和价值选择,增强了学科素养和理论素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不仅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而且善于直面社会现实,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做出思考,在锤炼思想上狠下功夫,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探索。
2.加强专业建设,提升理论素养
学科即为学术、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科,尽管只有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已有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如此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自己的专业加强建设,打破社会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科、专业的认知缺失,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除了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要求之外,还特别在业务素质方面提出,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这从根本上推进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来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理论素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师自己的专业背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基础,遵循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研究和教学。多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方向要求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高度重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要求在一个学位学科点的一支队伍中,“专业背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的教师至少占70%”。因为很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高质量地进行研究和教学,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就必须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面对社会发展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迎难而上,解决问题。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学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科支撑,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和教学。多年来,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努力改变一些教师“借船出海”后“就汤下面”的状况,努力改变一些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外的状况。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高质量地进行研究和教学,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就必须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不断加强和发展为基础。
3.稳定学科方向,明确研究定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增设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学科方向逐渐趋于稳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研究方向上明确定位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七个主干学科方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而且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七个主干学科方向中每一个
学科方向在研究内容的范围和重点上都有着明确而清晰的要求,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规范研究范围、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要求。近些年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而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思想问题的研究成果方面,同样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学研究方面,不仅加强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形成了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热点、重点、难点等问题的研究上也有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上,从教学研究、行动研究层面推进了科研课题立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围绕学科方向和研究定位,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学一线教师分课程的培训和交流、青年教师的择优计划和攻读博士学位的提高和培养,以及年度影响力人物的评选和选拔,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奋战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一线的能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队伍,为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4.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培养符合马克思主义性质和特点的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要求研究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所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及方法、专业文献和学术前沿,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在遴选出的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试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形成了本、硕、博各层次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注重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以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业务素质的关系,着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理论、历史研究和面向实践的一体化。四是研究生培养计划纳入学科建设的轨道,成为学科建设的根本。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组集体指导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意义,在研究生过程管理中,除课程管理外,中期考核、参加社会实践、论文开题写作等各环节齐抓共管,基本形成了整体培养的格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反映了对“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每个环节的育人能力,成为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在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等的长效机制方面,在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发展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队伍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改进中得到了加强、在
创新中得到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经明确了自身的专业归属,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是毕生事业和永恒专业。
三、以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建设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一条重要经验。从马列教研室、马列部、社会科学基础部等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单位,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上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从而也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强阵地。
1.以学院类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是学术决策中心,是学科建设和强化教学的主体,学院的实体性发展是科研和教学发展的基础。学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紧密的,学院的命运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命运、学科的命运,从而与教师队伍建设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并于2016年1月和2017年3月分两批遴选出共21个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的实施,可以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的实施,可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中,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学院类型是指学科群与学院的对应组合。学院类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这里主要是指有学位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科性学院,即在一个一级学科范围内按二级学科群组建的学院,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点,也包括具有某几个二级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单科性,实际上是指仅有单一的学科。另一类是相关学科群学院,即按一级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组建的学院,如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点,也包括具有某几个二级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同时,还拥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位点。显然,后一种类型的学院,反映了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科间的立体交叉、互联互补,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学术交流、集体科研攻关、集体备课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2.以学院任务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艰巨的建设任务,概括地说,主要有培养卓越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讲党的思想理论。培养卓越人才,不仅是要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学术功底的专门人才,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后备人才,而且还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方式,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第二、第三课堂,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其他专业的专门人才服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包括“源”与“流”的研究,即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包括“国外”与“中国”的研究,即在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和评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中提高鉴别评判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包括“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即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党的建设的实践、干部群众学生的思想实际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等等。宣讲党的思想理论,不仅是一个以培训、讲座为载体,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强化理论普及的问题,同时还包括如何发挥“人才库”和“智囊团”作用,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的问题。这些任务都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必要任务,从而都是需要靠“人”去完成的。
因此,以上几项任务的建设归结到一个方面,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目标就在于,要把每一位教师都培养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过程作为培养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过程,着力造就一批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骨干,是改革开放40年来以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建设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3.以学院建设标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建强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使之成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这些标准不仅是建好学院的标准,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每一个一级指标体系中都包含着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在“组织领导与管理”的一级指标体系中,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要求“全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校在保障学院正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按在校生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要求“原则上教授有独立的教研用房”,要求“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室,图书期刊、音像资料齐全,更新及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这三个一级指标体系中,任何一个指标都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级指标体系中,要求“师生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开展形势政策和思想理论教育,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要求“师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在职培训管理全过程”,要求“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理论社团指导教师”,等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出台和使用,规范着学院建设,推动着教师队伍建设,其意义是深远的。
4.以“三个建设”的互联互动推动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建设”互联互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平台,学院中的基地、团队、中心等机构的建设,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建设的重地。学院关于科研、教学的建设显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题中之义。反过来说,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就没有发展的根基,没有立足之地。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存在,而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马克思主义学院出成果、出人才这两大重要任务,是有赖于学科的发展和课程的建设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建设”的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共同为建设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要求并提供保障。从学科和课程发展的专业性与学院建设的综合性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专业归属感的增强,要求并保障教师在产生专业身份认同的同时,能够明确承担起学科和课程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成为学科和课程的建设者。从学科和课程发展的学术权力与学院建设的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来看,专业化学术活动的开展,要求并保障教师在完成学院建设的各项任务中维护学术的尊严,坚守学术的质量,创造学术的权威,要求学院的行政运作保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之中。从学科和课程发展的累积式与学院建设的跨越式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要求并保障教师在加强教学和科研质量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学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好的环境和氛围。从学科和课程发展的外放性与学院建设的内敛性之间的关系来看,学科和课程的开放性发展,要求并保障教师打破狭隘、保守的观念,通过学科之间、课程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理论和学术的借鉴,促进方法和视野的拓展,开创前沿的研究领域,强化学科和课程的活力与优势;同时,通过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审视自身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内涵。而学院则以平和而高效的行政建设,给教师提供提升学术内涵和修养的“天地”。
总之,近些年来,以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建设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在全国高校普遍形成,一支坚持正确方向、师德高尚、业务熟练、具有发展潜力的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重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