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研究中,相对忽略了思政课教学所特有的难度问题。这一难度带有天然性,它来自思政课本身的属性。思政课是政治课,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强;思政课是共同课,面临着众口难调的困境;思政课是理论课,教与学都有相当的难度;思政课是信仰课,是更高的要求和更难的任务。正因为思政课教学有其天然的难度,为了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实效性,党和国家要持续扶持思政课建设,社会公众应充分理解和支持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更加实事求是地制定思政课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而思政课教师则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有一些前提性的基本问题。它们表面看来似乎很浅显,甚至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不大值得从学术上去深入探索。比如,思政课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程,它有哪些重要的特点?大家都说它很重要,那么它究竟重要在哪里?思政课教学是一种怎样的教学?都说思政课难教,那么它为什么难,有怎样的难度?大家都说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那么怎么才算是有实效?实效的标准是什么,它的提升有没有限度?等等。这些问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同样重要。本文只探讨其中一个问题,即思政课教学固有的难度问题。
一、思政课教学难度:一个被忽视的学术问题
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的形势下,思政课教学研究广泛开展起来,学术成果大量涌现,呈现喜人的景象。但在这些教学研究中,有一个基础性问题却被无意中忽略了,这就是思政课教学的特有难度问题。
谈到思政课教学,许多人都感叹这个课很不好上,也就是说很有难度。不仅许多思政课教师本身有此感叹,其他专业课教师甚至一些社会上的人,都有相似的印象。可见,这里有一个普遍性的现象需要关注,并有可能触及其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这个现象却并没有进入思政课教学的学术研究视野。尽管有大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却很少见到对思政课本身教学难度的理论分析。
当然,也有许多关于思政课教学“难点”的研究,但这里的“难点”与本文所说的“难度”不是一回事。前者属于局部性技术问题,比如思政课教学中某些内容过于艰深,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成为教学难点;而后者,则属于总体的性质问题,指由思政课的属性所带来的特有的教学难度。它并不是某些知识点上存在的教学难度,而是课程本身的总体难度,是由思政课本身的特殊性所带来的难度。对思政课所特有的这种难度的把握,是我们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大家都很关注思政课怎样提高实效性问题,可是需要事先想一想,我们是在什么基础上和什么前提下来谈提高实效性的?实施性提高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它有无某种限度以及能否持续?这些问题都涉及思政课本身的性质,以及由此带来的特有教学难度问题。
学界之所以对思政课教学难度问题有所忽略,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人们往往认为这只是一些生活性的抱怨,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也没有包含什么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既使这里确实存在着思政课特有的难度问题,但也只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二是人们觉得之所以有人抱怨思政课难上,是因为他本人教学水平不够,或是学术水平不够。特别是有一些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以及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往往持有这样的看法。三是人们认为思政课有难度是正常的,任何课程都有难度,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不值得从学术上去分辨。四是人们有一种心理上隐约的担心,觉得如果强调了思政课的难度,就显得思政课教师没有信心和担当,而且也易于让大家都没有信心,因而是一种负面的、不应开展的研究。
上述理由都是不正确的。虽然思政课教师的抱怨并不值得提倡,但它既然是许多人的抱怨,那么它背后很可能有着真实的困难或问题。应该透过这种抱怨去考察背后的东西。固然,教师的水平是关键,我们可以也应该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来提高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回避思政课本身的难度问题。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首先应把客观情况和困难弄清楚,加以合理评估,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从主观方面去努力加以克服。如果对思政课所特有困难没有认识,那么在提升思政课教师水平方面也会缺少针对性,在应该达到怎样的教学实效性上也心中无数。最后,研究清楚思政课所特有的难度,并不是为思政课效果不佳作辩护,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就会丧失信心。事实上,在不知道问题和症结所在的情况下,也很难保持所谓信心的。
因此,我们应该进行这种研究,真正弄清楚我们的课程教学究竟为什么难,难在什么地方。由此可以使我们对思政课的性质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社会公众形成对思政课教师职业的认知,有助于确定实事求是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有的放矢地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
二、思政课难度根源于思政课本身的性质
思政课的难度可能来自许多方面,但从根本上说是由它本身的性质或属性所决定的。弄清了思政课本身的性质,也就能够弄清它的教学难度究竟多大。
1.思政课是政治课,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强。
思政课是政治性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与普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期待有一定距离。虽然从根本上讲,政治是众人之事,它作为社会的公共领域是社会经济的集中体现,本身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系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感兴趣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关心政治,更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对政治的兴趣,而且甚至可以说,真正对政治特别是政治理论感兴趣从而主动去关心和学习的只是少数。
在许多人的无意识心理中,总觉得政治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甚至与己无关。一些学生也觉得政治课太“高大上”,有些陌生感,并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在某些家长和学生看来,上大学是为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来提高政治素质的,因而上专业课是为自己长本事,而上政治课则是为应付党和国家的要求。而且,有的学生还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对政治课有一定偏见。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些人对现在的思政课并不了解,但又自以为了解,抱着一种很过时的看法,认为思政课是假大空的说教。更有一些所谓网格大V,不遗余力丑化和污化思政课,把它说成是“洗脑”。这些都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所有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不够强。
正因为如此,思政课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并不是一上来就讲内容,而是先讲思政课的重要性,讲思政课对于学生们成长成才的意义,以启动他们的学习动机。而专业课教师则基本上不必要这样,直接讲内容就行了,学生甚至已经急不可待了。可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开始就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而且,思政课内容广、变化快,许多老师和学生觉得跟不上。思政课虽然门数有限,但它们比较全面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法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知识,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包括了党治国理政各个领域及其路线方针政策。不论老师还是学生,不论讲授还是学习这么多知识,都是不容易的。不仅如此,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须迅速体现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总书记的最新论述。因此,教材必须经常修订,教案必须时时更新,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最新的话语。因而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可能像有的专业课程那样,多年使用一个固定的讲稿。这就使许多老师疲于应付,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2.思政课是共同课,面临着众口难调的困境。
思政课作为共同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上的课。它并不像专业课那样主要面向选读该专业的学生,因而它缺少那种一开始就有的专业性认同。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求是全国统一的,这是一种最大的统一性或共同性,但全体学生则是人人不同,具有最大的多样性。可以说,思政课是在以最大的统一性来面对最大的多样性。这样就难以避免俗话所说的众口难调问题。任何一个食堂的大师傅,不论其技艺多么高超,都不敢说自己做的饭菜人人都喜欢。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对于不合乎自己口味的饭菜,即使它非常有营养,也并不能保证人人都想吃。甚至可以说得直白一些:即使向每人免费发一包糖吃,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呢!甚至可能还有人认为这是在害他、让他发胖呢!
全校的共同课相对于特定院系的专业课而言,听课对象有很大不同。这不只仅是受众多少的问题,更是受众有无选择意向的问题。专业课是学生选择的,但共同课则不是。这是不同的心理基础,在不同的心理基础上,学生们对课程难度的感受程度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专业课固然也有它的特有的难度,但由于它是面向选取这个专业的学生的,因而这里并不存在特殊的问题。比如数学很难学,特别是高等数学,是很烧脑的。但是,当它作为专业课时,所面对都是数学系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就是专门选择来学习数学的。所以,这里的难度并不是特别的痛苦。但是,如果让那些没有选择或不想选择数学的人来学数学,那就是很大痛苦了。当数学作为共同课时,许多文科学生就觉得难度极大,而且十分痛苦。同样,如果思政课只是让那些愿意学的人来选学,那么情形和效果就肯定好得多。比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如此。但这就不是思政课了,而成为了专业课。事实上,思政课作为共同课,它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上的课程,而并不是愿意选学的人所上的课程。它的难度也就在这里。
现在,在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增加了选修的课程或学分,这就将选择性引入了思政课学习,是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但是,这种选择毕竟是有限的,而思政课从整体上和根本性质上讲并不是选修课程,而是必修课程。因此,众口难调的问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始终存在的。
3.思政课是理论课,讲授和学习难度都较大。
思政课,特别是高校的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教育,是其基础性和核心性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此外,还有历史性内容、现实性内容等,也间接地具有一定的理论属性,是服务于一定理论观点的。显然,这样的课程,不论是对于教师的讲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都是有相当难度的。
首先,理论课具有抽象性,不易形象化教学,也不易学习掌握。任何理论都具有抽象性,所谓理论或理论体系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抽象性的原理所构成的。理论来源于现实,但它是对现实的升华和抽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是完整的世界观,致力于揭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体现为宏大叙事。其中许多概念特别是哲学概念,都是高度抽象的,许多基本原理也是如此,这样的课程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尚小,缺少社会经验,理论思维没有受过训练,因而对于学习和把握思政课的内容,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有较大困难。同样,对教师实施教学来说,抽象性也是一种难度。教师一方面需要对抽象理论进行深入掌握,这本身就不容易,另一方面又需要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和形象化,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工作者都擅长于理论的通俗化,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善于把抽象道理形象化。
其次,理论课具有系统性,全面掌握起来有困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是一整套思想体系,并不是掌握几个观点就可以的,而必须系统学习和掌握。而这是相当困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浩如烟海。理论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倾其一生,读完从马克思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有论述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再把它如实地讲授出来了。当然,思政课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住理论的精华和主要观点。但如果不能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又怎能把握精华呢?至少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是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尽管这是一种基础的要求,但并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对教师来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而且理论又是发展的,必须联系历史发展的过程才能得到阐明,并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到运用。这样,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历史,还要懂现实,并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和水平。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最后,理论课必须联系实际和对接现实,而这是更为困难的。理论与现实有复杂的关系,理论并不等同于现实,甚至有时与现实之间有明显的距离。如果理论与现实的对接不力,也会弱化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有的时候,理论与现实的对接是容易的,也不易出错,比如我们在理论上讲生产力决定作用,在现实中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我们在理论上讲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现实中讲改革的必要性等,这些都比较容易。但我们理论中还有一些内容,比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学说等,并不能简单地与当下的现实相对接。如果思政课教师不善于创造性地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打通基本原理与当前现实的联系,就会让学生觉得理论脱离了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不论多么完美,都是苍白无力的。不仅苍白无力,甚至会使人走向歧途。前一段时间,一些著名高校中之所以出现了个别学生在学习了阶级斗争理论后跑到深圳去搞阶级斗争从而给党和国家添了乱,原因就在于没有把理论与现实有机对接起来。其实,这些理论与现实并不是不能对接,而是需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经过一些转化才能讲清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虽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下中国现实的对接提供了中介支撑,但即使有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并不能代替思政课教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教学。
4.思政课是信仰课,是更高要求和更难任务。
思政课教学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是知识课与信仰课的统一。如果说其他课程,比如专业课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也肩负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从而也体现了这种统一,那么思政课则是更直接更突出地体现这种统一。
思政课中当然也必须有知识传授,在这点上与其他课程有共同之处。如果说知识传播也并不容易,也需要教师掌握和运用知识传授的规律,那么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这种困难虽然存在并需要努力去克服,但这并不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毕竟,知识传授是人类教育事业特别是学校教育千百年来的主要工作,已经积累起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教育科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总结出了这些规律,因而只要去学习和遵循这些规律,就比较容易做到。但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思政课中知识只是信念的载体,知识传授只是价值观塑造的途径。教师不仅要遵循知识传授的规律,还要遵循价值观塑造和信仰形成的规律。但是,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信仰的塑造,则是并无多少现成的原则可以遵循。虽然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必然有其自身规律,虽然千百年来人类也在这方面有些一些经验积累,但是毕竟还没有直接把这方面的规律总结出来,供人们去学习掌握和遵循。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政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这就更加困难了。
总之,一个人的信仰或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人长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结果。虽然思政课能够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形成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且必须更好地发挥这种引领作用,但是我们要明白: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决不是几门思政课能够包打天下的。如果把这一重大任务都交给思政课去完成,那是它无法承受的繁重任务。
三、思政课的难度给我们的启示
把思政课固有的难度摆出来、讲清楚,并不是为了自宽自解和自我辩护,更不是要知难而退,而是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多想办法,一定要把思政课办好、讲好。
首先,各级领导对思政课建设特别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视支持要一以贯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天然具有很大的难度。这是其他专业课程所不能简单相比的。它的特殊的重要性是和它特有的困难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课程的难度,才能真正去重视它支持它。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首先是因为它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它在国家人才培养特别是大学生正确三观塑造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因为思政课本身的特有的难度和弱势,因为思政课教学难度很大,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和想当然的认识,而且思政课在许多学校课程生态中处于弱势地位,思政课教师在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上处于边缘地位,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扶持。如果思政课本身很强势,不用国家特殊扶持就能在高校生态中占据应有的重要位置;如果思政课教学本身相对简单,能够比较容易地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它就不这么需要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了。正是因为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和它的相对脆弱性的巨大落差,思政课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与它的天然难度的巨大落差,才使思政课形势显得如此严峻。因此,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特别是重视和支持思政课教育教学。
其次,社会对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要有深刻认知和正确评价。任何工作都不容易,但思政课教师尤为不易。社会公众要深刻理解思政课的重要性和特有的教学难处,深刻认识他们作出的牺牲和贡献。长期以来,他们的工作难度不为人们所知,有的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师抱轻视的态度,社会上也有人对思政课教师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同情。因而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对思政课教师的负面言论和评价。特别是当大学生中有点风吹草动,或者出了点什么事情,不论原因是什么,总是思政课教师首当其冲地受指责。说他们没有把课讲好,没有把学生们教育好。固然,思政课教师和他们的教学会有不足之处,他们也应该担当自己的责任,但是这样轻易地、笼统地随意责备思政课教师,甚至全盘否定思政课发挥的作用,是不公正的。只要社会上的人们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多一份理解,就能为思政课教学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制定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的标准时要更加实事求是。由于思政课在政治上的特殊重要性,由于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也由于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人们对其进一步的效果有着很高的期望。这当然是应该的,符合政治上的要求,也是一种必要的督促和鞭策。这一点在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上得到集中的体现。党和国家相关文件中有许多表述,都是很高的要求,比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践行者,等等。特别是要求思政课成为学生们“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这些高要求当然是正当的,特别是从政治上看是必须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最高目标。但是,追求和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一定时期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宜简单直接地套用这种最高级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思政课的当下效果。如果把思政课教学看得很容易,轻易地用一些超高的目标当作现下的标准去衡量课堂效果,那么就很容易使思政课教师们成为失败者。因此,不论是制定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还是对思政课教效果进行测评,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知难而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把思政课教难度估计足,并不是要浇冷水,更不是放弃自己的责任和追求,而是要真正地增强信心,去把工作做好。事业的追求并不是一帆风顺,而往往是逆水行舟,逆风飞扬。这一点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突出的体现。正因为有难度,我们才要下大决心去做;正因为有难度,我们才要多从自身做起,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不能指望课程本身难度会自行消失,而要迎接挑战,不断克服困难,去夺取成功和胜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真正下大决心和力量去建设思政课,去提高教学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悲观论者是错误的,只是我们不是用高调去衡量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和评估,就一定会发现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在变好,而且能够越来越好的。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