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建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并从学理上加以阐释,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通过本土化和时代化的基本路径实现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
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两条基本路径。其中,本土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引领时代。本土化着重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空间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从西欧发源地向全世界传播并在各国落地生根、实现创新发展的过程;时代化着重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时间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中叶产生以来,历经20世纪和21世纪并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本土化和时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时代化,具体到中国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中的生动体现。要想全面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和意义,就必须从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本土化时代化实现创新发展的规律上来深化认识,从中国化和时代化各自的内涵和内在关联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百年理论创新的历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一次次理论飞跃的过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百年理论创新最可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条件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之路,才能在每一个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但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究竟应该怎样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具体的革命斗争,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之路。在党的百年奋斗和理论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党的理论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具有不同的时代要求。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都需要解答新的时代之问。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国内外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为更好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更加迫切和凸显,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和新的理论创新生长点。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为中国人民勇于斗争的精神支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并指明了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进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双重维度的统一中,去辩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和理论定位。其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说的,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角度说的,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者共同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以其原创性思想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思想的创新价值,体现在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新鲜经验,凝聚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智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遵循,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要求,并指明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此而努力的前进方向和思想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根基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踔厉奋发、开拓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伟大实践不断深入,理论创新也将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不断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艰巨任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运用,而且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发展,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21世纪的新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发展,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日益扩大,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以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中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于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大意义。新的时代课题和时代挑战不断出现,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摆在我们面前,全体中华儿女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领导下勇毅前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丰富发展。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2022年10月25日第六版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