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并总结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教研部老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2022年1月4日14:30—16:30,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举办集体备课会暨新年座谈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郝立新教授、张云飞教授、侯衍社教授、汪亭友教授、郑吉伟教授、郗戈教授、赵玉兰教授、沈江平教授、陈世珍副教授、马慎萧副教授、王莅副教授、张晓华博士、黄泽清博士、张当博士、刘雨亭博士参加会议。会议由教研部主任赵玉兰教授主持。
郝立新教授指出,教研部年轻教师成长迅速,在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这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也是教研部集体协作能力的体现,充分表明教研部是一个和谐的而且能够团结战斗的集体。在教学方面,郝立新教授指出三点:其一,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予以引导,而且要将着力点放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和解读上;其二,可适当为课程助教提供展示的平台与机会,充分锻炼思政课后备人才的各项能力;其三,建议年轻教师多讲示范课程,借此磨练心态,锻炼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张云飞教授首先指出,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安排上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保证自己所用素材的鲜活性与新颖度,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平台的新鲜资源。另外,张教授还就上课时间安排、课堂规模大小、教室容量大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侯衍社教授指出,本学期教研部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尤其是在学期初邀请刘建军教授和郝立新教授为大家系统讲解新教材的具体变化,使得各位老师对教材的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把握。在教学方面,侯衍社教授强调应关注到以下几个新情况:其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随之也发生明显转变,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需要作出一定调整;其二,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对课堂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心态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思考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其三,随着教研部师资力量的壮大,多位老师同上一堂课的情况有所增加,应充分考虑教师之间的衔接问题。
汪亭友教授指出,随着学生愈加年轻化,作为一位老教员,日益感受到自己相对成熟、独立的研究领域与学生不断更迭的兴趣点之间存在不一致,因而对于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颇为关注。此外,他认为,在坚持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实际问题,同时也要把握好讲授的时长与讲授的深度。最后,汪教授指出,学生非常珍惜课堂展示的机会,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郗戈教授结合个人的授课体会,就思政课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首先,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环节。这一定位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莫大鼓励,同时也对之提出更多挑战,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借由思政课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其次,教师应主动探索思政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新模式,例如让助教进行课堂展示或主持研讨环节等等,从而使其及早受到思政课教学的训练。再次,在知识点的讲授中,教师可适当营造跨学科的研讨氛围,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透视其他学科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从而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性与科学解释力。最后,在授课过程中,史、论、著三者应有机统一,教师尤其要注重从原理层面入手思考问题,并且争取在讲授过程中多多出“论”。
沈江平教授指出,新冠疫情虽然对国家、社会提出了很大挑战,但“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明显差别反而为思政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许多问题已然不证自明,学生也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此外,沈江平教授指出,近年来自己也在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样态,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而且使其充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契合性,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陈世珍副教授指出,作为一名授课时间较长的老教师,听了大家的分享很受启发。在教学方面,这学期她本人在授课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即尝试引导学生从实践层面入手,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与当代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对理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
马慎萧副教授指出,经过教学比赛的打磨,本学期对自己的总体教学效果较为满意。就个人方面而言,无论是对教材的把握、理论知识的积淀还是对学生的心理预期,都可以很好地把握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就教学方式而言,经过几年的摸索,目前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理论兴趣点并激发大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授课内容而言,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得到了学生良好的反馈。
王莅副教授指出,经过几年的积累,本学期对教材的把握更为深入,授课亦更加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会及时收取学生的反馈,并据此对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作出相应调整。另外,他指出,本学期较为侧重通过阅读原著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点,但是与中国实践、中国问题的结合尚不够充分,之后将进一步改进。
张晓华博士指出,本学期针对课堂研讨环节采取了课前分组、交叉评分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的展示内容丰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度较高,而且展示形式多样,包括话剧、辩论赛、模拟法庭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课堂研讨环节不仅覆盖至整个课堂,让大家更有参与感,而且师生之间也互动较多,教学效果甚好。
黄泽清博士结合本学期的授课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第一,对于如何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自己还需要多多向各位老师学习;第二,面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需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兴趣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本学期在与多位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的过程中,感到有必要对教师多样的教学风格的适配性问题进行充分思考。
张当博士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原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他指出,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确信规律的存在,并指导他们如何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同时,要注意授课的形式与内容,形式不能太过单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内容则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适当进行调整,并积极与实践相结合。
刘雨亭博士指出,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如何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关系是自己面临的较大挑战。此外,她指出,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就不能单纯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她尝试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创作历程等更为生动具体的马克思恩格斯故事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研部主任赵玉兰教授作了总结。她一方面向各位老师表达了诚挚谢意,感谢各位老师本学期在教学上的辛勤付出以及对教研部工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各种金点子和好方法,她也表示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落实,从而使人大原理金课的建设更上一层楼!
集体备课会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的一项重要常规制度。它旨在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问题,特别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集体交流、讨论和切磋,实现教学经验、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的共通共享,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打造具有人大特色的“原理金课”。
(部分与会老师合影)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