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三——守正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021年11月20日下午,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三——“守正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在线上顺利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七位硕博研究生在分论坛上就自己的获奖论文做了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莅副教授出席并点评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李大千担任主持人,校内外近40位研究生参与到分论坛之中。

    北京大学硕士生屈文鑫围绕《马克思辩证法的双重维度前提——论资本‘辩证法’与‘资本’辩证法的本体性纽带》的题目,从“黑格尔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作为研究方法的资本‘辩证法’、马克思作为本质特征的‘资本’辩证法”三个层次展开分享,并得出“资本‘辩证法’与‘资本’辩证法相互融合”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薛永龙,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生成论的多维诠释及逻辑展开——基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重新审视》为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意识”演变为“意识形态”的过程,解答了“人们怎样把幻想塞进头脑”的疑问、揭示了以编造幻想为业的意识形态家的降生,发掘了身披普遍外衣的意识形态扩张的动因,最后指明意识形态存在论革命何以可能的路径。

    王莅老师认为《前提》一文选题“双重维度”的提法令读者眼前一亮,能够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三个层次的分析论述十分清晰。随后,王莅老师和屈文鑫就文章中的“双重维度如何统一”进一步深入交流了看法。针对薛永龙的文章,王莅老师指出该文章阐明了如何根据唯物史观的历史发生学模型来理解意识形态的本质,整篇文章切题明确,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黄文燕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逻辑——论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的题目展开汇报,分层次阐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出场、社会主义特质,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潘智璇发言的题目是《为青年卢卡奇的自然观“辩护”——兼论辩证法的主体意蕴》。她认为,卢卡奇的视阈中并非没有自然,只不过他把自然始终理解为打上人类烙印的客观物质存在。作为主体对象的自然,是主体本质的展开与实现,是处于流变与生成过程的历史,已然嵌于辩证法的运动环节之中。

    王莅老师充分肯定了黄文燕的行文逻辑,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同时和作者就“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否已经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它的‘野蛮’和‘文明’的二元模式”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针对潘智璇的文章,王莅老师指出“自然”概念在西方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作为外在对象的自然界,另一重是作为本质和本性这一更高层面的东西。在现代化过程当中二者的重要性发生倒转;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在于讲清楚自然的社会性,从自然本身的角度阐发社会性。

    中山大学硕士生战伟龙从“‘人的存在’的双重遮蔽、近代理性主义与犹太教弥赛亚主义的汇通、布洛赫对卢卡奇的理论超越”探讨了《论布洛赫的现代性批判与哲学革命——兼谈布洛赫对卢卡奇的理论超越》这一议题。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杨洋以《“无人化”生产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及其回应》为题,分享了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关于价值创造的基本内容、“无人化”生产价值创造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挑战的看法,并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无人化”生产价值创造做出回应。最后,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张朝阳围绕《论资本逻辑的三重维度——以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为中心》的主题,从“资本:物、增殖价值与生产关系;逻辑:以否定性和必然性为核心特质的辩证逻辑;资本逻辑:资本在否定性运动中所呈现的必然性”展开分享。

    王莅老师肯定了战伟龙的文章讲清了布洛赫的相关观点,以现代性危机和革命道路这两个方面呈现了布洛赫本身的思想内容,重新讨论了布洛赫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针对杨洋的文章,王莅老师肯定了该文章的行文逻辑,并鼓励同学们结合《资本论》手稿继续深入思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入发掘更多值得探究的议题。王莅老师在肯定张朝阳以三个概念作为文章叙述方式的同时,与作者交流了资本逻辑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情况等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莅副教授对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肯定各位获奖者的议题新颖且有力,鼓励同学们在学术领域继续不懈探索,取得更大进步。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三——“守正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圆满结束!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