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结硕果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系列展示(一)

    躬耕教坛结硕果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系列展示(一)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工作。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自1989年开始举办评选,一般每四年评选一次,目前已开展九届。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6项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成果总计14项,其中一等奖7项(占获奖总数50%),二等奖7项,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获奖总数量位居北京地区高校第一。

    2023年5月,教育部公示了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拟授奖成果名单,这是历史上首次进行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国家级奖项评选。经专家评审、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审议,共评出成果284项,其中拟授特等奖成果1项,一等奖成果35项,二等奖成果248项,中国人民大学推荐的7项成果全部通过评审,斩获佳绩,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战略部署,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充分发挥获奖教学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学校推出躬耕教坛结硕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系列展示。

    本期,我们走进齐鹏飞教授领衔的团队研究成果《造就国家急需后备人才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该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完成团队介绍

    图片

    齐鹏飞、靳诺、张雷声、王易

    郗戈、赵淑梅、刘建军、张秀琴

    王海军、张晓萌

    第一完成人: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兼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

    成果简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锐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着力培养国家关键领域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2005年首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全部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2018年首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招生,在全国高校率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学院拥有全国最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群,建成全国高校层次最完备、方向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高端人才培养重镇。

    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优化本硕博阶梯式课程体系

    构建一体化、综合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强化政治认同、通专兼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培育问题意识、家国情怀、社会担当。

    (二)完善主文献制度

    系统开设主文献研读课程,形成全面、完整、动态的经典文献研读系统,厚植培养基础。

    (三)深化科教融合,突出创新导向

    健全学术训练体系,完善科研创新激励制度,全过程支持科研立项、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增强学科自信、学术意趣、科研能力。

    成果具体介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着力解决国家关键领域急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2018年,首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招生,2022年首届毕业,在全国率先实现马理学科人才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图片

    截至202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2个本科专业、13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博士点,建成了专业和层次最为完整的马理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马理一级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马理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高端人才培养的重镇。

    第一,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图片

    一是专业基础人才少,“倒三角”格局亟须改变。近年来,全国马理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马理本科专业设置时间晚、招生学校少、布局不健全。选拔渠道单一化,人才选育机制不健全,高质量生源较少,“半路出家”学生比例较高。 二是本硕博贯通不畅,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够强。马理学科关于本硕博三阶段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比较薄弱,未能形成系统衔接的专业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三是重课堂而轻实践,学生理论应用能力欠缺。马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但普遍存在重视课堂、忽视实践教学的不平衡问题。

    第二,本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图片

    一是大胆创新,探索拔尖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马理学科本硕博一体化招生选拔机制,通过本科生拔尖人才计划和研究生卓越人才计划开通直博、硕博连读绿色通道,健全夏令营制度确保硕士生源质量,实行“申请-考核制”优化博士生源结构。招生渠道日益多样化,提高生源的长效机制日趋完善,较大提升了马理及相关学科生源占比。二是贯通设计,构建整体性、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和全程管理,建立贯通两个本科专业和七个二级学科的全学科、整体性培养机制,贯通本硕博的一体化、贯通性培养体系,不断增强培养方案针对性与衔接性。三是整合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品牌,在研究新时代重大问题中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第三,本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首先,健全本硕博阶梯式课程及教学体系。优化贯通本硕博人才阶梯式培养体系,在全国率先开设“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必修课,构建一级学科通开课、二级学科专业课、专项计划特色课“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全面培养整体性理论基础和个性化创新能力。以政治认同、通专兼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理念指导教学改革与质量督导的机制创新,注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家国情怀、社会担当。

    图片

    其次,完善主文献制度,夯实经典基础。落实以专业主文献为特色的培养方案。系统开设“主文献研读课”,制定“马列经典精读篇目”,规范文献阅读、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通过经典著作、党的重要文献、前沿研究文献的梳理汇编与深入导读,形成全面、完整、动态的学科经典体系和文献研读系统,为人才培养厚植基础。

    图片

    图片

    再次,促进科教融合,深化科研育人。推进教育改革行动,探索建立科研训练体系与学术成果综合评价机制,制定实施《博士生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性成果认定细则》。制度化落实导师主体责任,系统开设“研究指导课”和“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完善科研创新激励保障制度体系,加强对发表论文和国内国际交流的支持力度。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全国高校马理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学科自信、学术理想和科研能力。

    图片

    图片

    第四,本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培育拔尖人才,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后备人才支撑。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形成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品牌,全面提升了培养质量。近五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获评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学生科研素养显著提升,发表核心论文近300 篇,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科权威期刊论文近100篇。学位论文质量高,连续3届获评全国高校马理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社会实践成绩突出,博士生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300余场,受众近100万人次;70多名毕业生赴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本成果获评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图片

    完善学科专业体系,示范引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人才培养。建立以马工程教材为主、优秀教材为辅、自编讲义为补充的教材选用体系,示范引领全国马理学科本科专业建设。依托北京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等活动,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市级研究生选修课,助力全国思政课建设。

    图片图片

    图片

    发挥学科优势,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实践助推力。与北京市等相关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协同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研修基地和战略研究基地,打造协同育人体系,更好地在中国大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图片

    图片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为国家关键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21

2023-12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