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第10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探讨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的前沿问题

    2014年9月26日上午,第10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前沿”为主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良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大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淑梅博士担任主讲人,杨德山教授担任评论人,欧阳奇博士担任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杨凤城教授、王海军教授和青年教师岳明君、赵玉兰、夏璐,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的青年学者以及校内外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

    本期工作坊聚焦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的前沿问题,内容涉及中共党建的首要难题及其成因与解决路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初步成型问题,以及新时期以来国外“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的特点。

    主讲人周良书教授详细分析了中共党建首要难题的成因及解决路径。他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共要实现“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建目标,就必须探索在各种非无产阶级群体中如何建成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这正是中共与生俱来的头号党建难题。党初生于高校,这本可以为它解决党的建设问题提供契机,然而中共在建党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却对之采取了完全回避的态度。直到延安时期,中共才在实践中确立其从思想上建党的基本原则,并通过整风运动的方式,使党的“无产阶级化”问题变得可操作,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在一个非无产阶级群体中如何建设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难题。

    江大伟博士主要从延安时期历史经验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初步成型问题。他认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要善于发掘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纵观中共历史,延安时期是中共学习氛围空前浓厚的一个时期。他主要从“根扎延安,学习奠基”、“毛泽东的带头作用”、“延安整风”、“历史决议的形成”以及“干部培养”等方面,梳理了延安时期学习型政党的建设过程,并指出了这一时期的学习实践存有对理论重视不足、“抢救运动”中出现“左”的失误等问题。

    赵淑梅博士重点阐述了新时期以来国外“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的特点。她认为,尽管国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党建研究,但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众多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涵盖于“中国共产党建设”领域之内。她用大量例证分析说明国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主要存在选题问题意识明显、注重建构分析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等特点。而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研究至少在跳出党建看党建、注重大视野下的比较研究、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值得国内学者借鉴。她也强调,在评述、借鉴、利用国外学术成果方面,应做到心态开放、立场客观、去粗取真,并且要为完善中国特色的党建研究理论体系服务,在借鉴利用的同时进行理论和学术的再生产。

    评论人杨德山教授分别就三位主讲人的报告作了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评析。他还结合当前党建研究的现状,特别强调:从事党建研究离不开对党史的全面把握,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呈现;开展党建研究必须有比较的意识,要有开阔的视野;从事党建研究要重视对党的文化的考察,要重视基础性研究;等等。

    杨凤城教授就党建研究的主题向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进一步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在党建研究倍受执政党和国家重视的大背景下,多推出以党建为主题的工作坊;二是重申了工作坊的开放性原则,鼓励更多的校内外青年学者踊跃参与其中;三是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重点文科院校的自身优势,为国家智库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在本期工作坊的互动环节,与会的各位学者、研究生围绕党建研究的比较视野、中共的阶级成分等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本期工作坊在各位与会者的探讨与对话中圆满结束。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苟志影、李文轩供稿)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