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我院中共党史支部在人文楼800会议室开展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为主题的支部活动。会议由中共党史支部书记宋学勤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王易教授莅临会议指导。
杨凤城教授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研究领域,指出总书记讲话中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既体现了全面性,也表现出了历史继承性。既有对改革历程的回顾,也有对改革目标的展望。既有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改革方法论的归纳。尤其是在改革方法论方面,杨凤城教授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并非很多人所说的是没有方向没有方法的。“摸着石头过河”本身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的,体现了实验性改革和阶段性总结相结合,关键领域有步骤的改革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结合。习总书记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的论述和提炼,是和五位一体、四个自信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指出了改革攻坚期、深水期的艰难。
杨德山教授重点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谈了对习总书记讲话中有关党的建设的论述。在对比了党的历任领导人分别在庆祝改革开放20周年、30周年、40周年的三次讲话后,杨德山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所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在明确的理论逻辑以外,也是沿着一条清晰的历史逻辑展开的。而这里面所蕴含的一个更为重要,就是政党自信。这是历史正反面经验教训所证实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果。同时,结合习总书记曾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的相关论述,杨德山教授认为,正如我们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之间的联系一样,我们也不能将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时期”与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新时代”简单对立。这样就不是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眼光,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
何虎生教授认为习总书记讲话中归纳的九条经验之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令他感触最深的。这条经验是改革开放的目的、动力与方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统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础上,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关于民本的发展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了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它是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在人民群众的合力推动下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也是改革开放的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角度理解发展、谋划发展、解决人民生活中面临的实际矛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真正创造者,更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王东教授的发言沿着历史线索展开。他从近代中国和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屈辱奋斗历史,到我们党的创建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最后再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综合国力全方位发展的全面回顾中认识到,改革开放的确是我们党在20世纪所做出的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而这次习总书记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面回顾,以及对一些改革历程中阶段性的制度创举、政策创新等的评价,都是很到位的。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推进,指明了清晰的道路和明确的方向。
辛逸教授的发言结合我们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变化展开。他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突出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指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更希望的是尽速将中国从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这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的发展脉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看来,GDP总量,其实也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发展的主要引导目标。一直到200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时候,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的讲话四次提到“以人为本”,再到2004年提出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出我们党逐渐把民生问题摆在制定政策的重要位置上。再结合这次习总书记的讲话,总结归纳的九条经验中,第二条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中心位置,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性。
张世飞教授的发言重点谈了对九条宝贵经验的学习和认识。他说,这九条经验第一条是党的领导,第九条是党的建设,一首一尾,相互呼应,体现了把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面领导有机结合的重要思想。这其实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是确保和巩固党的领导,其次是党要领导一切全面领导,再次是在这过程中党应该怎样领导。习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体现了对党的建设和对党的领导全面辩证思考。
宋少鹏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的一个日子,如此高规格的庆祝活动和重要讲话,是不是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时的一些路线和政策信号;第二,在讲话中以及前面各位同志的发言中,都重点提到了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及相关政策,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今后改革开放的方向会更多注重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感?几位相关领域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领域,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游国立副教授从文化自信角度谈了自己学习体会,并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发展战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世界政治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岳明君博士在发言中结合自己本学期思政课教学准备中的涉及国防和军队体制现代化等方面谈了看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军队领导和指挥体制的改革、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战略和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早先国际规则的接受者、遵循者,逐渐变成了国际规则的参与制定者,这种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我们国防工业的发展壮大,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大发展。
赵淑梅副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如何将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进行了不懈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对这些探索进行了系统总结,深化了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而且明确指出了未来前进道路上建设党的具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为今后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遵循。
耿化敏副教授认为,讲话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再部署、再动员、再出发,是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指导中共党史(改革开放时期)教学研究的指导性文献。从中国历史形成上的两个改革集中期来看,讲话把民族复兴作为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鲜明主线,做出一系列新概括,体现出于总结历史、把握现在和开创未来的高度统一,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纲领性文献。
李坤睿博士从对比改革开放20周年、30周年、40周年三个讲话的角度,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如何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和计划书,既有历史纵深又有高度的现实关怀。讲话在肯定推进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意义的同时,为改革开放的内涵赋予了新时代的新色彩。
夏璐博士从对外开放和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角度谈了看法。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们在对外开放这一方面从未间断,也一直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推进,但是四十年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这就是从改革之初的被动开放,到后来的主动开放,从改革之初的应激式、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开放,到后来的系统的、在顶层设计指导下的开放。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对外开放领域的论述,高度凝练、高屋建瓴,系统总结了四十年来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而且也向世界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会不断加深。
周家彬博士从讲话最后三段以“同志们、朋友们”开头的论述谈起,在这三段话中,国防和强军问题出现了三次之多,而且体现了改革四十年历程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体制的不动摇,同时也折射出国防力量的巩固和发展对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作用的重要性。
支部书记宋学勤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她认为40年改革开放塑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三大“里程碑”。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我们要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意义,准确把握习总书记对改革开放事业这一历史定位的丰富内涵,这是继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学术命题。同时也呼吁学界的党史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优势,尽可能在这些重大命题上多出研究成果。
中共党史党支部具有优良的党建工作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支部建设经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支部建设中居于首位。中共党史党支部在抓好党员日常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重大专题学习、理论研究、政策宣讲等活动。党建工作和学科建设相结合是中共党史支部工作的一个突出特色。2018年9月,中共党史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中共党史支部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好历史传统,创造出新时代支部建设的新天地;尤其是,面对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时代机遇和新课题,我们将沿着正确方向,探索有效方法,坚定决心和信心,把“双带头人”党支部建设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