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人北清师”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论坛顺利举办

    2022年6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第23届“人北清师”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论坛在云端顺利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党委副书记朱岩老师、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良书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朝峰教授出席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二百余名研究生参加论坛。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傅瑞霖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致辞。她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积极支持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和青年学子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欢迎。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结合红色校史,聚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思政课的建设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要求。这既是对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深切鼓励,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后备人才的强力鞭策。在这一背景下她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论坛主题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青年的追求;二是厚实专业基础,强化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青年责任;三是拓宽学术视野,彰显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青年担当。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娜作了题为《论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统一性》的报告。王娜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党何以能够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两大答案分别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自我革命,她认为这两个答案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统一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良书教授对王娜同学的论文予以点评。他肯定了这篇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为三个方面谈两大答案的内在统一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同时,周良书教授也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了三点有待改进之处:一是谈问题略显空洞,二是要进一步厘清“内在统一性”的涵义及其三个维度的重点,三是在启人心智方面还要继续下功夫。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俞佳奇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叙事的内在张力及其方法论意涵——以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心》为题,认为《决议》既注重历史的阶段性论析,又注重历史的连续性考察,明示出历史阶段性与连续性贯通的内在张力;既注重历史的知识性创获,又注重历史的价值性追问,形成历史知识性和价值性共生的叙事张力;既注重历史的客观性约制,又注重历史的主体性观照,映现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叙事客观性与主体性互构的内在张力。最后,他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叙事的方法论意蕴归结为锚定价值性、重视历史性和运用辩证法。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朝峰教授对俞佳奇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俞佳奇同学有较强的现实关照和创新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科气质和学术主动性。同时赵朝峰教授也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并为更好地改进文章提出仍需斟酌的几点建议:要注意要斟酌研究的题目,不能望文生义;要认真地研读史学理论和党史的基本知识,不能出现技术性的错误;要注意斟酌文章中的用词,严谨思考“锚定”、“主潮”等内容表达的涵义,基本的话语表达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需要。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勇平以《“两种”生产理论探析——基于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一版序言(MEGA2版)的研究》为题,他指出恩格斯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引起学界热议,梳理学术史,理解五种不同的观点:两种生产共同决定说、两种生产依次决定说、两种生产单一决定说、两种生产作用不同说、两种生产合为一体说基础上,通过对MEGA2版本的分析给出答案,历史中决定因素是物质生产,其不是两种生产,而是一种生产的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二者一体成为决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对周勇平同学的论文给予点评。他肯定了周勇平同学选题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文章问题意识鲜明,主题聚焦,文本文献支撑比较充分。郗戈教授也指出文章的不足:MEGA2版文献文本的根据不够充足、MEGA2版文献注释方式不规范、理论太过聚焦而缺乏发散性思维和理论视野;同时郗戈教授还提出三点改进意见:提高文本文献学对阶段性观点的呈现和思想史发展的整体性视野之间的统一性、提高理论叙述的内在逻辑的把握与原著理论整体分析、提高原著理论语境和现实语境的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戴小姣以《我国中西部地区村庄治理行政化的生成逻辑》为题,她指出通过基于选题背景、案例概况、过程性分析、多重逻辑几个方面的研究,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探讨了S村村庄治理存在的行政化现象,探讨隐藏在村庄治理行政化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村庄中存在的三类主体——党、政府、村民共同塑造了村庄治理的基本形态,而村庄治理的历史路径、政治体制以及政治实践共同构成了村庄治理行政化的逻辑。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对戴小姣同学的论文给予点评。他肯定了戴小姣同学论文结构的完整性和选题的现实意义;同时王传利教授分享了自己的三点纠结及对应建议:第一点,学科归属的纠结,他建议应该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第二点,政治行为中义理上的纠结,他建议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基础来分析现象;第三点,辞章上的纠结,他建议透亮事物内在本质的逻辑概念,把握乡村治理中三层逻辑的实质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岩老师对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在论坛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为学特色。这种追求和而不同、闪烁思想火花的论坛机制弥足珍贵。王易老师的致辞及四位教授的点评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论文指导课:首先是论文的写作需要更加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更加规范的话语;其次是要在论文中讲好道理,在叙述中澄清逻辑,将观点落到实处;最后是注重学术诚信和规范,在精益求精中谋求进步。

    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轮流主办的重要学术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23届。在习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要求这一背景下,论坛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阐释和创新运用,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同时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