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后备人才计划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后备人才专项计划”),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在全国率先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博士生必修课程以来,于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第三次开设该课程。经过三年的探索,本学期课程已初步形成体系化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持续推进后备人才专项计划课程建设,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能力得到系统培育和全面提高,尝试了以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可靠后备力量和高质量后备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01
配齐配强教学团队,拓宽丰富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计2学分、34学时,开设8周,9场讲座,1次教学展示。学院精心规划课程设置,由 3位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6位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组成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授课团队,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有强力支撑。课程内容涉及教材的演进历程、教学基础理论、前沿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示范等多个方面。
第一讲:邱吉教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关注焦点,整体介绍了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和课程大纲。从课程基本内容、领会基本精神、掌握基本方法、把握教材结构、精确阐释观点、深度分析案例、提高交流活跃度、合理运用新技术等角度出发,向同学们分享教学经验,解答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第二讲:在各高校陆续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之际,人大马院在今年的思政课教学与研究课程中新增本门概论课的教学专题,由宋友文教授主讲。他针对如何理解课程的基本内涵、如何阐释教材的内容、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有关本门概论课程的问题进行讲解。同时提醒各位同学,要想讲好本课程,必须紧跟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政治论断,确保课程的政治性、学术性、趣味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讲:董佳教授以“一门课、一本书、一条路”为线索,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沿革、教学思路和教学办法,透彻分析该门思政课的展开逻辑和发展可能。明确表示讲好近现代史纲要的要领在于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在保证阐释准确性的同时,讲清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历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席专家刘建军教授,通过分享自己参与教材修订工作的经历,全面介绍教材修订的原则要求、讨论过程和逻辑脉络。特别提醒各位同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的后备力量,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设、提高灵活应变能力,这是未来上好思政课的必备素养。
第五讲:汪亭友教授深刻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时常遇见的重难点知识点。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既要能发现问题,又要能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讲好原理课是需要花时间开展研究的,从熟悉教材开始到专业研究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第六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首席专家秦宣教授,围绕教材的编订经过,详细分析课程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指导各位同学吃准、吃深、吃透教材。提出做好思政课教师的一项根本性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在马言马。
第七讲:欧阳奇副教授从历史回顾、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等多个层面出发,较为全面地讲解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办法。根据自身参加教学比赛的经历,生动诠释教学相长的必要性,号召大家要以研促讲、以讲促学,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争做一名令学生满意的思政课教师。
第八讲:侯衍社教授从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借鉴等方面展开,向大家讲解研究生公共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明确向同学们表示,思政课要想说服人,理论彻底是关键。只有以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眼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才能明晰新时代各项实践的发展规律。
02
真刀真枪实战演练,以讲促学提升技能
经过9位老师的细致讲解和同学们的系统学习,为切实提高大家的教学素养、从实践中体悟思政课的教学规范,于2022年12月30日下午举行教学技能展示和学习成果汇报活动。56位同学按专业划分为9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紧密配合,从前期的材料收集、教案撰写到中期的讲稿打磨、课件制作,再到后期的各小组选派1名代表做20分钟的教学展示,深度体验了思政课备课的全环节。展示结束后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课程教学团队主持人邱吉教授进行点评总结。
01
《思想道德与法治》二组
小组成员:
黄文燕,陈月,吴楠,孙翠亭,姚溧,孟维嘉
孟维嘉同学向大家讲授“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以案例、说理、互动等方式讲解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进行阐释,激励同学们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组
小组成员:
文晨越,宋谌,周子衿,王乔,宋效萱,何成云
宋谌同学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伟大建党精神”为题,代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与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生联合小组展示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内容,集中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和历史意义,并系统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涵。
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组
小组成员:
杭州,崔筱荻,徐昕,王瀚祺
张超,张春岩,周蜜
杭州同学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做展示,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作用、转化、意义等方面进行讲授。着重强调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义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针对人民群众的真切需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难题。
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组
小组成员:
王菀渟,王明东,石晶玉,梅文韬
孔晓辉,周鼎,胡广慧
周鼎同学以二十大报告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引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与必要性的问题,继而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维度追溯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和价值意蕴,讲明党和国家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和努力。
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组
小组成员:
况子峻,杨超,赵佳豪,王玉珊,赵赟恒,卫玮岑
赵佳豪同学以“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为题,代表党的建设专业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联合小组展示第三章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内容。以五个问题为线索,系统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地位,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0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组
小组成员:
徐天意,郑阳,王翔,张广俊,刘月红,张朝钰
徐天意同学展示的主题是延安整风运动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内的确立。本次教学展示从延安整风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出发,讲明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及其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联系,指出新时代传承延安整风经验依然要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07
《思想道德与法治》一组
小组成员:
王婷婷,崔恩山,李小春,王梦瑶,倪圣茗
王婷婷同学聚焦于“作为有着精神追求的人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问题,着重分析讨论“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在这一过程中所遭遇的波澜与挑战”和“应该如何对待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偏离’”两大问题,探究不同的人生态度与较为典型的错误人生观,最终引出结论:要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反对错误人生观,成就出彩的人生。
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组
小组成员:
周燕玲,舒雅婷,武姝含,李滢滢
王悦心,赵瑞泽,陶卓睿
周燕玲同学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为题,从同学们日常生活的案例入手,从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现实选择出发,重点讲授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基础以及基本特征,探讨世界历史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基于世界历史的理论视野引申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组
小组成员:
全明威,秦泽,李红光,丁师伟,李岩岩
全明威同学围绕“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这一主题,讲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全民性和国际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小组教学展示结束后,郗戈老师对9个小组的展示作整体点评。各小组能够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课程目标、课程难点,展示出系统的教学内容;深度结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鲜活案例、历史史料等,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党的历史融入思政课之中;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运用问答互动、情景展示等方式,较好地做到深入浅出、史论结合。与此同时,指出各小组存在的共性缺点:一是在学情分析方面,对大中小阶梯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及各阶段的知识体系理解水平有待提高。二是课程教学与研究之间的转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问题意识仍显薄弱,分析理论问题时不够一针见血,必须持续打磨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
★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课程行将结束之际,同学们分享学习心得:
在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讲授后,收获颇丰。老师们以不同专业视角,立足学术热点和学生关切点,对思政课的课程沿革、教材编写、前沿问题、授课重点、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进行了讲解,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点有了全新体悟。
——陈月
课程的小组展示环节,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作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学生与教师身份对调的形式参与到备课、授课的全过程,让我们对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判断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素材备课、如何安排授课环节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与直观的感受。
——文晨越
该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每位老师的知识基础深厚,知识面广泛,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以及如何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从而更好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为我们在未来走上讲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宝贵指导。
——崔筱荻
这门课程让我们从书本走到实践,真正体会到平衡好理论和案例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理论是枝干,案例是叶子,用枝干把叶子给串联起来,用叶子来映衬枝干,呈现的思政课便会是一棵枝叶丰茂的知识之树。借此,学生们既能有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又能感受理性的逻辑魅力。
——王涴渟
经过课程学习,我们深刻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只有备好课、写好讲稿,讲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近现代史,才能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王玉珊
思政课需要系统的教学训练和能力培养,开设这门课是为我们未来教学工作做铺垫的一个工程,十分必要。在专家老师的亲身示范和同学们的展示中可以反思到自身的不足,在学习中进步,大家的收获很多。
——张广俊
教授们组成的卓越教学团队从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教材沿革、教学方法、前沿问题等方面为我们奉献了一系列金课。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
——倪圣茗
课程展示是我们未来上好思政课的宝贵经验。在准备展示期间遇到过许多困难,一步步克服这些难题后,让我们都深刻感受到讲好一堂思政课是不容易的,是一个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从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推动授课进程,进一步加强理论的阐释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理论思想的阶梯性上升。
——舒雅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思政课后备人才,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研读教材,将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感所悟与教材充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在每次实践中写好教案讲稿,改善教学方法,为未来讲好思政课、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打好基础。
——丁师伟
活动最后,由邱吉老师做课程总结。她指出,本门课程的目标旨在培育思政课后备人才的政治站位、家国情怀、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此,学院为课程配备了最精锐的教学队伍,各授课老师通过解析分享思政课教材编写的思路脉络、思政课程的内在逻辑、教学过程的实践经验等,力图让同学们在未来更有信心地走上高校思政课的讲台,做到“讲透道理”“说清历史”“兼具趣味”“换位思考”“引发共情”,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经过为期9周的学习,同学们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技能方面有了深入了解,收获颇丰,立志将自己打造为一名有理论、懂实践的思政课教师。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课程及其教学团队将继续创新、不负众望,努力将课程打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所期待的“金牌课程”。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