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中学习”疫情公开课——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学习体会精选

    为了帮助青年学生从情感认知升华为理性思考,进一步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决心,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学习强国邀请首都地区名师大家,重磅推出《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3月5日起,公开课亮相“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认真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学们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受益匪浅,纷纷撰写学习心得,分享观看感悟。让我们通过以下几篇优秀学习心得,一起来看看人大学子在疫情防控公开课上的的思考与感悟。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一讲

    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

    授课主题:“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生祝伟伟表示,观看了刘伟校长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课程后获益匪浅,刘校长的讲授不仅分析了当前疫情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而且通过大量的经济事实和数据描述了中国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从专业的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了透彻且深刻的学理性分析。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面对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新冠疫情无疑是给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局面,加剧了经济“滞胀”危机,使经济发展陷入了两难境地。疫情发生后,我国社会制度的巨大优势在防控疫情中得以体现,但也逐渐暴露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些短板,一些尖锐性问题不断被推到公众面前,新冠疫情更是对经济发展发起了一次猛烈的攻击。但是正如刘校长所讲,中国经济向好的态势在“天时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并没有发生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此次疫情挑战对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就像是一次突发的海洋风暴,我们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和制度自信,充分发挥公有制主体经济力量的优越性和资本的长处,贯彻好新发展理念,不断促进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本科生杨明聪表示,如何看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步入2020年,中华民族全体奋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同心同向共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部分领域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中,刘伟校长的讲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庞大的经济体量令中国经济形势格外复杂,换档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严峻的外部环境令疫情的发生更加从供需两端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但中国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的基本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根本趋势也不会改变。从推动七大经济体系的构建到在稳中求进的理念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刘伟校长在课程中为我们擘画了一张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经济发展蓝图,让我们在未知的迷雾之中,在疫情面前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方向。“时代是出卷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需要不同时代的人去解决,这也是检验是否愧对于这个时代的标准。”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的成长期与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机遇期相叠加,我们更要牢记刘伟校长教诲,接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跑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无论是疫情或是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都要做无愧于时代的奋斗者。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7级本科生王开宇表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暂时打断了中国经济部分领域发展的进程,疫情到底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也是人民大学学生关注的焦点。刘伟校长从肺炎疫情带来的深刻挑战、挑战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根本趋势、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三个层次,深入浅出、客观全面地向我们全面讲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将会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刘伟校长讲到,尽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大,但是中国经济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区域发展的空间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来说,疫情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暴露出问题和矛盾可以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进行。听过讲座之后,我更加相信,久经考验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将会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化危为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疫情的冬天终将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春天即将到来!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二讲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授课主题:“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博士生白紫薇表示,我国是法治国家,一贯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法治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疫情期间更不应例外。不管是行政机关还是公民个人,都应知法、守法、用法,才能打好这次疫情攻坚战。本次疫情属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紧迫性,能够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危害,因此疫情期间的法律制度规范与平时的制度运行有所差异。特殊时期,国家公共权力进一步扩张和集中,而公民个人的权利则受到相应的限制,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对抗疫情,作为公民,应当理解和配合防疫期间的各项政策措施。对确诊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限制居民聚集、要求流动人员如实向社区报备等基本防疫措施,符合《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本次疫情期间也有相应的规章、司法解释和地方人大授权立法以应对妨碍疫情防治的各项违法犯罪行为,充分体现了依法防疫的要求。马怀德教授指出,疫情防控的法治保障,要从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履行疫情防控措施。在日常生活和新闻报道中,时常能看到一些违法现象和对防疫措施的讨论。对政府和执行人员而言,在坚持依法防控疫情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权保障,防控措施遵循比例原则,避免“一刀切”,对公民而言,需要增强法治意识,严格遵循疫情期间的防控要求,特殊时期为一己私利隐瞒病史、逃避隔离不仅是个人道德问题,更是违法行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社会治理法治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大考验,在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投身防控工作,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的各项措施下,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对本次战“疫”充满了信心。从长远看,在其他问题和其他领域中,我们也应当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马子祺表示,疫情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需要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在这期间,如何能够有条不紊地将防控工作落实下去呢?这必然需要法治的力量,让法治为防控工作提供最牢固的保障。马怀德教授此次的讲授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回应依法防疫的原因、依法防疫的措施,最终结合疫情防疫中大家关心的六个法律问题总结。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当社会面临重大灾难或是严重风险时,应急法律制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面对紧急疫情,政府要依据《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及时启动应急机制,依法落实各项任务。人民群众也要遵守法律,不信谣不传谣,支持政府的防控工作,居家隔离不乱跑、在公共场所戴好口罩。商家不得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依法防控,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更需要法律来维护秩序,更需要法律来支撑发展。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三讲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授课主题:“从国际角度看中国防疫”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肖雯表示,今天我收看的是“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的第三节,由我校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主讲,主题是“从国际角度看中国防疫”。

    公元2020年,岁在庚子。截至今日,全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八万余人,是2003年非典确诊人数的十倍多,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无一幸免。而这并不仅仅是中国面对的挑战,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树已经破百,累计确诊近三万人。在这场疫情当中,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防疫窗口期,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战役经验。这是一场关于全人类命运的战役,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次疫情提醒我们要不断提高抵御危机的能力,为完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应急系统、医疗系统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

    我们青年学子,作为未来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深切感受到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那些奋战在一线与病魔做斗争的医护人员,那些坚守阵地披露疫情的新闻工作者,那些许许多多为抗击新冠肺炎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的人们,都是我们未来的样子。他们用逆行的身影,无声地传达出对祖国的爱与奉献。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子应当主动担负时代使命,人大人应当在时代洪流的锻炼中做合格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本科生沈忱表示,本次疫情对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对人民的生活还是社会经济,都有很大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持感恩,对最美逆行者致敬,也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能度过这次难关。

    从国际比较角度来看,2020年初“天灾”、“人祸”频繁。我们现在的关注焦点应该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将疫情控制住。WHO也行动起来,表达国际上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度重视。瘟疫其实对人类历史影响很大,应予以重视。中国与其他国家政府应对“灾祸”做横向、纵向的比较,以理智、全面的眼光看待这次疫情。我们应承认防控疫情初期存在一定问题,但瑕不掩瑜,客观而言,中国本次对疫情的防控主流是理性、强大、到位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本次抗战疫情过程中,海外华人华侨、国际社会对我们国家的支持也让人民深受感动、深受鼓舞。在这次国际防控疫情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性,人类命运的确息息相关,团结必不可少。我们相信,在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我们国家的努力之下,防控疫情必然取得胜利。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四讲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授课主题:“事事关心, 人人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张峻铭表示,早在春节期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上,蒙曼教授充满家国情怀的点评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蒙曼老师的讲座更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之前的讲座从经济、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分析了疫情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而本次讲座更多从道德层面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提出了希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大学生,不能忘记自己学习的初心和目的——家国天下”。青年学生当怀有忧国之心,中华传统文化讲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疫情面前,暴露出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存欠缺,国家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青年学生亦要有知国之心,学习知识不能拘泥于书本,要把所学知识与国家实际相结合。忧国、知国是为了更好地报国,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和初心。

    疫情当前,无数平凡的人们都能自觉地站出来,甘愿为国家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法律和制度之外,最让我们触动的是道德,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包含的美德。医者仁心,医生们在条件极其危险艰苦的情况下,与病毒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私家车司机、社区工作者、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厂家等,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一起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争而努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拥有中国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是任何困难都无法打倒的!相信疫情过后,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7级本科生马浩涵表示,在疫情防控公开课第四讲中,蒙曼教授以“忧国、知国、报国”为主线为我们带来“事事关心、人人尽力”的主题分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许许多多中国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热忱、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场讲座,我觉得蒙曼老师更是在漫谈中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分享对这件大事的看法,从而引起听众更加强烈的共鸣。

    位卑未敢忘忧国,因为“爱”,所以“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见证、亲历、甚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在这条节物风光不相待的发展之路上,既有欢欣鼓舞的成绩,是谓“乐”,又有不可避免的坎坷,是谓“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爱国热情的熔铸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新冠疫情的爆发,是我们发展之路上面临的一次巨大的考验,在忧国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反思问题、直面不足,才能补齐短板。

    蒙曼老师从“生活方式、应对方式、表达方式”三方面为我们分析在面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存在的问题,而我感受最深的是“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也愈发凸显其重要性。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传播信息还是获取信息的途径,都越来越多元、复杂、迅速。特别是在受到疫情影响,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安,每一条信息都有可能在全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媒更应充分发挥责任,承担起传递“正式、全面、立体”新闻的责任,并在评述中格外重视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宣传方向,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让每个人能够从“忧国”到“知国”。

    “知国”,更是要知道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来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仁的思想传承,让每个中华儿女都时刻做好报国的准备,正因此,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请战书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的每一个平凡人,都成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坚实的心理支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地大物博,各省援鄂人员、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去湖北,使得各地资源互补,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打赢防疫阻击战的实力。当然,正是有着党中央“全国一盘棋”的周密部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把人民放在首位”的始终如一,才能使得我们在面对突然的外部冲击时,能够化危为机,向全世界交出一份面对这场大考的中国答卷。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五讲

    王炳林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授课主题:“弘扬革命精神 增强必胜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2019级博士生徐政表示,今天,我听了王炳林教授的疫情防疫公开课《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必胜信心》,从而了解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了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分享精神。中国共产党是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疫情关键时刻听从党的指挥。在过去的一次次磨难中,党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一次次取得了胜利,所以这对我们的信心有了很大的增强。王教授从过去的很多史实中,详细地阐述了在这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不畏艰险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党是如何取得一次次成功的。精神贯穿的红线是理论的指引,我们还得相信科学的理论。精神得益于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使得优秀的基因代代相传下来。人们在遇到困难时,需要齐心协力,因此我们需要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去互相帮助,作为党员,更应该在此次疫情中发挥带头作用,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身边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秦海翔表示,俗话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一个国家的团结力、凝聚力就体现在国家有难时人民表现出的爱国的民族精神。今天有幸观看了王炳林教授关于疫情防控公开课的讲座,使我体会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王教授将民族精神分为四种类型: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并结合革命时代的党史详细阐述了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王教授指出,红军成立到长征再到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是中国革命精神最重要的发源地,譬如延安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体现出来的一种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我们党从只有58人的小团体发展成为如今九千万党员的大家庭,体现出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如今疫情期间,我们要像王教授所言,坚信我们长期以来的领导组织、学习教育和理论指导,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革命精神并弘扬这种大无畏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我们就必将尽快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六讲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授课主题:“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学习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2019级博士生徐政表示,陆林院士的疫情防疫公开课《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让我认识到面对疫情保持心理健康的的重要性。陆院士分别从疫情下大学生精神心理特点、常用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方法、疫情下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三个方面去诠释了这一主题。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生活中特别是突发状况下保持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在心理健康的三个表现中,我认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这个表现在疫情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疫情是突发事件,大家前期都不能出门,这就容易造成心理的郁闷,并伴随一定程度的恐慌,我们一定要尽量适应这种新环境。我们在疫情期间应该用各种方式调节自己,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有趣一点,并自觉管理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在这段时期学习很多技能知识。我应该运用这个讲座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党员,更应积极关注身边的人,帮助心理有焦虑的人,给他们建议,一起携手共度这个难关。

    商学院2017级本科生郑欣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我们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漫长寒假,这应当是一个适度休整然后再出发的假期,而不能虚度光阴。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在确保饮食科学、作息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严格要求自己,自学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丰富兴趣爱好,度过一段充实而有价值的居家隔离时光。

    在疫情暴发之初,不断攀升的数据和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消息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所幸国家的重视、政府的宣传和媒体的不断辟谣让事实和真相能够迅速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很好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的焦虑。从疫情中,我们需要学会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应对灾祸的韧性,安抚自己和他人的紧张情绪。我们要能够从经历中学习,把灾祸视作考验,愈挫愈勇。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七讲

    李玲

    北京大学教授

    授课主题:“历史视角下的中国抗疫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缪月表示,纵观历史,我国曾成功抗击过天花、非典等疫情,现在抗击新冠肺炎也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疫情既有“危”又有“机”。每一次疫情就是一次卫生教育公开课。面对每一次疫情,从无知到了解,从恐慌到从容,人们从开始对日常生活卫生不关注,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到现在勤洗手、常通风等基本的卫生健康知识,人们提升了卫生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医疗团队也逐步掌握了每一个病毒的“真面目”,最终让它“俯首称臣”。

    每一次疫情就是一次卫生制度改革期。随着国家的发展,各项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每一次疫情的发生,就是对国家卫生管理制度的一次“大考”,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要求,我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我国卫生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从人民的需要出发确保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接地气”。

    每一次疫情就是一次国家形象展示板。目前,世界各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各国从之前的“观望者”变成了“体验者”,鉴于财力、医疗能力的不同,有的国家措手不及,有的国家束手无策。此时此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有着抗击疫情经验的前提下,我国派出了专业的医疗团队,带着各种医疗物资,向这些国家开出“中国药方”,提出“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展示了中国形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和赞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本科生涂宗胜表示,李玲教授以“历史视角下的中国抗疫之路”为题的公开课为我们讲述了历史上,中国人民成功抗击过的诸多疾病和疫情。从这一历史流变中,我们能够看出,从当初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令人无比自豪的“健康中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乃至里程碑式意义的进步发展。

    从小生长在鄱阳湖畔的我,小时候曾有过邻里乡亲罹患血吸虫病的经历。在进入党史系学习之后,对于毛泽东同志《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艰辛和豪迈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我也一直关注着新中国历来的爱国卫生运动。加上对农村医疗的调研和对非典疫情的了解让我更加坚信,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战胜新冠疫情,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战争!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且“胜利就在前面”。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八讲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教授

    授课主题:“从疫情蔓延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俞淼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的理念和规划,该思想着眼于人类的发展,着眼于世界的未来。作为始终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肩负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及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蔓延,中国特色的理念和解决方案具有建设性的重要意义。

    世界有着共同的命运,突发的新冠状肺炎疫情不仅是对中国的考验,也是对世界的挑战。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上。”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舟共济,才能战胜人类公敌。因此,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尤为重要。各国应通过文明交流寻求互利合作,而不是通过强权政治谋求繁荣。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发展才是抗击肺炎的良药,才是世界稳定的基石。

    疫情防控公开课第九讲

    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授课主题:“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制度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9级本科生甘洪源表示,放眼国际,近段时间国际上也是多灾多难。澳洲大火,美国流感,加拿大雪灾,加勒比海地震与海啸,非洲蝗灾。而转眼国内,虽经历着新冠,但是却举全国之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做出了斐然的成绩。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成彰显着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武汉封城,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彰显着中国规模,令全国人民乃至全球都为之惊叹。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我们可知,这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推进现代化能力的开局之年,也是完善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关键一步,因此,疫情的防控工作是对我们的一次极大的考验,成为检验我们的制度优势,制度转化效能的事件。本次疫情的影响颇深,我国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急需发挥国家制度效能的威力,将疫情造成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管是居家隔离还是口罩加急,都是对于民众需求呼喊的回应。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主义制度具象地表现出了为民着想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中国在面对新冠疫情时能够兴国安邦,社会秩序较稳定的一大原因。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次疫情再一次体现了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态度。各地都向疫区输送医护人员与人才,各地征用口罩给医护人员使用。在经济、卫生、防疫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影响。经历这次疫情,我们应该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信心。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