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金秋礼赞,致敬师恩。今天,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个致敬奉献、礼赞师恩的日子里,我们向深耕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各位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温暖的祝福教师节快乐!
牢记嘱托 铸魂强师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提出殷切希望,并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他勉励教师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封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队伍的关心和重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4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博物馆门前广场上,同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亲切交谈。
对于身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第一线的人大马院教师而言,这份嘱托有着同样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考察调研三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人大马院教师更当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躬耕教坛 言为士则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彰显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伟大实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评优表彰活动管理实施细则》,学校党委研究形成了《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关于2025年教师节表彰的决定》。
9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202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大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尚立宣读表彰决定。过去一学年,我院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躬耕教坛,潜心育人,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位教师荣获表彰。
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秦宣,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入选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从教30多年来,他坚持“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育人理念,主讲本、硕、博十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树立了典范。他潜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始终站在理论前沿,主持完成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撰写学术论文近300篇,主编和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等著作,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他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工作,深受大众好评。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2024年国家高层次人才
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何虎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理事,中央统战部特聘专家,入选“2024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何虎生教授在学校202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分享了坚守讲台近四十年的感悟体会。他表示,“教师”这个身份,所承载的是多重的社会责任,承担的是崇高的初心与担当,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做青年理想信念的引领者、学生成长成才的关怀者、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贡献者,用尽心尽责的坚守,为学生的成长护航,为学校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不懈奋斗,为教育强国建设助力添彩。
2024年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理论。代表著作有《历史选择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研究》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度师德标兵
陶文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0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 2024 年度
优秀科研成果奖特等奖
张秀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学界《资本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席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阅读卢卡奇》等专著多部。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联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
中国人民大学 2024-2025 学年
本科课外教学优秀指导教师
陈明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主任,获聘中国人民大学青年英才。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曾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多部。
中国人民大学 2025 年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职工
侯衍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兼任国内多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兼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等。出版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国内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王来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邓小平理论、全球化与文化研究。曾获全国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一等奖。在《教学与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致敬每一位在教书育人道路上默默耕耘的教师。是您,用智慧点亮学子前行的道路;是您,用坚守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是您,用担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一马当先、勇往直前,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人大马院的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