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第4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

    2014年1月9日上午,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01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共史学”为主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赵庆云副研究员、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耿化敏副教授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吴志军副研究员担任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辉副教授担任评论人,宋学勤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王海军、徐进、董佳、赵淑梅、路克利、欧阳奇、夏璐等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校外青年学者、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聚焦中共史学研究,涉及史料发掘与“十七年”史学史、毛泽东时代中共党史教科书编撰和拨乱反正时期民间中共党史研究,旨在重估中共史学的学术遗产。

    赵庆云回顾了学界对于“十七年”史学史研究的成就与缺失,强调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应从史料发掘入手,改变“十七年”史学史研究中存在的“失语状态”及其造成的自身学统“中断”的现象。赵庆云以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为切入点,运用部门档案、来往信函、学人口述、日记等多种史料,从人脉关系、科研组织、机构运作等方面展现“十七年”间史学史发展的复杂样态。

    耿化敏回顾了中共党史书写的传统及其变化,指出共产党国家的官方党史教科书具有的双重属性,其不仅是传递党史“知识”的载体,更是反映党内权力斗争的场域。耿化敏运用新世纪以来陆续公布的中共文件、人物传记、高层回忆录、部门档案、口述史料等文献,系统梳理了毛泽东时代中共官方编写党史教科书的三起三落之复杂过程,提出中共编写党史教科书的直接动因,先是为了迎接中共八大召开,后是服务于“防修反修”的需要,两者皆是历史为政治服务的阶级斗争史学观念的产物;中共中央之放弃编写党史教科书,主要源于围绕高饶事件发生的中共权争和受到苏联解冻时期改写历史思潮的影响。最后,他强调搜集多种史料对于重建历史证据链条的重要性。

    吴志军从“学术”和“学术史”概念的界定和厘清出发,结合中共党史研究学术化的历史进程,重点讨论了民间党史研究的的主体、载体和发展演变过程。吴志军强调,从“文革”走向改革的拨乱反正时期,构成了民间党史研究兴起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民间党史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体现在探讨四五运动,批判“文革”,参与重大党史问题的拨乱反正,重新思考中共党史研究的科学性。这些来自民间思想层面的探讨,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精神和历史人文主义思潮的魅力,推动了1980年代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化进程。

    在工作坊的点评环节,刘辉副教授肯定了三位主讲人在史料发掘、学术视角和实证研究取向的成就,指出未来研究应注重延安史学在“十七年”史学中的延续性,史学界的国际反修对于中共编写党史教科书的影响,以及民间中共党史的整体研究。

    在工作坊的互动环节,与会学者和研究生围绕中共史学家的人际网络关系、官方党史与民间党史的关系、毛泽东时代史学遗产的评价、中共史学史的书写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对话。在研究经验的分享和思想观点的碰撞中,本期工作坊圆满结束。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杨羚供稿)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