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党内法规基本概念与体系建设”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11月7日,“党内法规基本概念与体系建设”青年学术沙龙第二期(党内法规硕博士生专场)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疆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党内法规专家学者、硕博士生齐聚线上,围绕党内法规基本概念以及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等主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张晓萌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刘俊杰主持开幕式。

    张晓萌教授首先对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成立一年多以来的建设情况。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加速推进,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规之治是“中国之治”的一个独特治理密码,是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张金色名片,也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总结运用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宝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把牢政治方向、遵循客观规律、深化制度改革,使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更有活力,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张晓萌)

    大会发言环节第一单元主题为“党内法规基本概念”,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凌宇主持。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敦坤以“刍论党内法规概念的学理化”为题,围绕党内法规本身的历史性和实践性、党内法规概念的延展性、党内法规概念的学理化三个角度展开。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刘思聪以“党内法规研究中的概念:内涵辨定与体系构建”为题,针对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制度、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治体系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陈若凡以“党内法规制度:概念与范畴的再讨论”为题,指出概念层面的“党内法规”存在反身性的问题,运用源于法律制度主义的后实证主义分析方法,着眼于制度视角,对党内法规制度的概念与范畴进行了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石春林以“试论一种可能的自我限权”为题,从权力、权威和秩序三者关系的大范畴下讨论自我限权的问题,指出党内法规研究需要新的视角、新的分析方法、新的理论框架来推动学科的前进。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子恒同以“党内法规四重定位的具象化架构”为题,从党内法规的属性定位、功能定位、精神定位和场域定位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冰冰以“党的领导法规制度:概念、特征与功能”为题,运用概念—特征—功能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探索完善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建设路径提供研究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王瑶以“党内规范性文件基本内涵的再思考”为题,指出党内规范性文件“源于”规范性文件,同时又“归于”党内法规制度,从“党内规范性文件”的产生和确立两个角度说明了它本身概念的合理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内法规与国家监察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柴宝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王旭和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祝奉明三位专家学者对第一单元七位同学的发言内容逐一作出点评,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对于党内法规研究的共性问题提出很多具体的思考。

    (柴宝勇)

    柴宝勇教授首先对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表示了感谢,同时表示希望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其他高校党内法规学科进一步加强联系与交流。柴教授逐一点评了各位同学的发言,并从学科交融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党史党建学、政治学、法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于党内法规研究的不同侧重点。法学视角注重文本体系和概念政策,注重制定监督和执行,党史党建较注重历史事实、历史文本和实践的结合,政治学的视角注重理论基础和体系的衔接。同时,针对如何对党内法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如何准确运用理论分析框架等问题作出说明。

    王旭教授进一步总结了目前党内法规学研究的共性特点。一是对于本体论的研究是基础。一种是以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实践为线索的描述性方法,另一种是规范性分析方法。对于党内法规来讲,不仅仅是客观上描述整理它的历史流变,同样很重要的维度是研究它要实现的价值目标,结合描述性的方法和规范性的方法,做一种理想型的提取。二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这一研究维度。党内法规从纲领到纪律再到具体规则,体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过程。第三个研究维度是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目前出现一种制度的趋同和模仿,下一步应当将合法性作为党内法规研究的一个理想维度,以合法性的价值实现制度的趋同。


    祝奉明老师提出了对于进一步深化党内法规研究的思考,一是研究学科视野的广阔性欠缺,应该扩展研究学科范围, 构建多学科理论体系。二是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不足,需要关注国外政党党内法规研究, 丰富研究内容。规范政党行为和活动的党内法规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还具有世界性。因此,需要拓展党内法规研究视野, 将世界上其他国家政党的党内法规纳入研究范畴。三是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充分,可以运用比较研究法, 分析比较不同政党党内法规的形式效力, 体系内容的异同、原因及效果。这既是深化党内法规理论研究需要直面的话题, 也是持续改进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祝奉明)

    大会发言环节第二单元主题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周宗耀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孟祥瑞以“党内法规制定主体窥探”为题,从党内法规制定主体的文本规范与历史变迁、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制定主体、党中央工作机关制定主体、地方党内法规制定主体及军队党内法规制定主体等五个方面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兴以“党内法规执行梗阻问题反思——基于T省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为题,针对党内法规执行的共性问题进行了综述型研究,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意见》三部党内法规在T省实际执行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制度视角”下党内法规执行力提升问题进行了对策性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凌宇以“党内法规与党内民主:二元互动与协同优势”为题,指出既要将党内民主建立在法规制度建设的基础之上,同时要用党内民主来引导和促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互动与融合。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思羽以“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为题,梳理了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同时提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独立、相辅相成的平行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启瑞以“党内法规建设的双重逻辑:基于历史和理论的视角”为题,从对个体层面的党员和对组织层面的党组织的把握的双重逻辑展开,提出在个体层面培养怎样的党员及在组织层面引领怎样的党内组织文化、党内风气,以及注重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互动性,即主体间的关系的三个维度,从而通过党内法规建设这一手段来规制党内法规实施主体,最终实现党的战略目标。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成立文以“党政联合发文的百年探索、生成逻辑与规范路径”为题,指出了党政联合制发文件从临时性、散发性、过渡性的特殊文件形式,逐渐演变为国家治理的常态化制度工具,提出了从明确联合发文文件的属性、落实文件责任主体实现归口化管理、明确文件公开性等方面对党政联合发文进行规范的具体措施。

    中国政法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俊杰对第二单元发言的六位同学进行评议。

    (王建芹)

    王建芹教授从“自然科学研究95%以上的时间是失败的,失败是一个好机会,能让人了解失败的原因,分析并解决问题”入手,提出了作为党内法规这一门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如何认知研究失败、面对研究失败的问题。王建芹教授指出,目前学界的党内法规研究,主要分为形而上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形而下的应用研究,这两类研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研究面对的风险也并不相同,这为目前党内法规研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认知这两类研究的不同意义,这是党内法规研究的学者应该思考的。

    刘俊杰老师对七位同学的发言逐一点评,之后提出了党内法规学研究中不同学科视角的重要性。刘老师指出,党史党建学背景的同学,更偏重于考据党史,也就是从党和党规的史料中挖掘问题、总结经验;法学背景的同学,基本上更重视规范分析,强调以党内法规文本内容为基础展开研究;政治学背景的同学,更侧重于政治理论建构,用政治学原理来解构、研究党内法规;应该克服学科思维惯性,融合多种学科、多种视角、多种路径去观察、研究党内法规。另外,刘老师提倡三种做法:要注意以简单的概念和语言表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只引用和自己论证分析相关的理论学说;关注实践问题。

    (刘俊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陈家刚做了会议总结。陈家刚教授首先对积极参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了感谢,对于本次研讨会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了肯定。陈家刚教授指出,对于党内法规这一交叉学科进行研究,要具备党史党建学、政治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一是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制度、现实有所了解,二是要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有所把握,三是对于现实本身有所认知。

    (陈家刚)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