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29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中共党史专业全体本科生、指导教师及辅导员一行38名师生赴延安开展专业实习。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蔡立庆,校教务处副处长、2016级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班班主任陈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来金、兰洋、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宋汉骋等5名教师带队参加本次活动。在延安期间,指导教师利用革命圣地延安所承载的丰富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参访旧址、现场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深刻理解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传承以陕公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鼓励学生筑牢专业基础,更好地肩负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学习党的历史,交流互促共进
4月24日,实习团队在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举行开班仪式并参观校史馆。开班仪式上,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教授对马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与延安大学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具有广泛深入的合作基础。此次本科生专业实习活动,将进一步加强双方联系,深化两校人才培养合作。希望同学们充分汲取红色文化,用心体悟延安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蔡立庆号召全体师生端正学习态度,严守团队纪律、展现良好形象,认真完成专业实习。仪式最后,谭虎娃院长向学生代表授旗。
随后,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高尚斌教授作题为《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在排除万难中创造辉煌奇迹》的专题教学讲座。在专题讲座中,高尚斌教授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事业建设,总结了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经验、智慧与精神。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学习中共党史的学生,要明大势,悟大道,固信仰,学习经验、智慧和精神。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分别就中国之命运、中共基层民主建设等问题分享感悟并与高尚斌教授讨论交流。
24日晚,实习团队与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进行座谈交流。两校师生先后就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介绍了双方院系的基本情况并交流讨论。老师同学们畅所欲言,互通感想,交流经验。
25日上午,我院陈崎副教授、王来金博士、兰洋博士在延安大学分别作题为《世界政党视域中的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问题》、《中美贸易战:背景、成因与应对策略》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崔海亮主持,延安大学部分教师代表和研究生共计80余人参加报告会。
参观革命旧址,重温红色岁月
专业实习期间,团队师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枣园、凤凰山、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旧址参访学习,通过丰富的一手史料、详尽的专业讲解深入学习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深刻体悟革命内涵。
师生们首先来到的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前的广场东西拐角45°法线和中轴线相交处敬塑有16米高的毛主席纪念铜像。1925年深秋,一位身无分文的青年心忧天下,临江而立,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1936年寒冬,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人站在白雪皑皑的陕北高原上,抒发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从毛主席铜像的面部表情,大家感受到了领导人的坚定信念与不屈精神。
随后,师生们进入纪念馆展厅,通过观看历史图片、实物资料、聆听讲解,详细了解了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党中央进驻延安并最终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深刻领会了延安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外部条件和丰富内涵。
第一展区展出的四个石刻板最为吸引同学们的关注,石刻文字是当年毛主席为中央党校亲自题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如今这四块石刻板成为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是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是”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实事求是”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真正地与人大血脉相连,是人大人始终不变的精神特质。
在王家坪、枣园、凤凰山、杨家岭革命旧址,同学们参观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旧居、中共中央办公旧址、中央书记处旧址、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聆听专题讲解,观看革命历史图片资料展览,系统了解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各项事业建设,深入学习了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运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的旧居都是极普通的窑洞、极简单的陈设。然而,就像巍巍宝塔建在嘉岭山上、清清延水源自天赐湾一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诞生在延安的这些土窑洞里。
凤凰山与宝塔山、清凉山隔河相望,山上景色秀美,草木葱茏,环境优雅,在这里,同学们怀着一颗崇敬之心走进了毛泽东旧居。这是一个朴实的延安人家——正面四孔石窑,与两厢六间瓦房组成一个四合院,院子里还保留着当年房东磨面碾米用的石磨和石碾。卧室里一盘土炕,炕上放着一张床、两个行军箱,地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取暖用的木炭火盆,陈设简单至极。
讲解员给师生们介绍到,当时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劝主席换个地方,主席总是说“延安城就这么大,能有个地方住就不错了,不要再给老乡添麻烦”。就是在这样条件艰苦的土窑洞里,在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转变的艰难时期,毛泽东不仅对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分裂行为和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批评,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而且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抗战发展奠定了基础,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也是在这个石洞里写成。
师生们真切地体会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物资的匮乏与中共中央领导人意志之坚定,由衷感叹昔日革命先辈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抗日救亡的伟大毅力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参观途中,感悟颇丰。
在宝塔山上,全体党员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向党庄严承诺,牢记誓言,不忘初心。
汲取精神养分,坚定文化自信
专业实习期间,团队师生现场学习了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红色文化遗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学习研究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意义,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在“为人民服务”广场张思德同志纪念碑旁,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杨延虎教授为师生们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模范事迹,深刻解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延安精神;在枣园革命旧址中央社会部二室旧址门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冯建玫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事例,为师生们深情讲述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品质。
听完两位教授的精彩讲授,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在大家的脑海中一一呈现,“职责”、“奉献”、“信仰”这些以往抽象的名词,鲜活生动起来。历史绝不仅仅存在过去,时至今日,英雄应该被铭记,他们的事迹应该被传颂。
团队师生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在展览馆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郝琦教授从开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原因、历史意义和宝贵经验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团队师生一同回顾了在南泥湾开展的垦荒生产,阐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内涵。
团队师生还先后前往“四·八”烈士陵园、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西北局革命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在“四·八”烈士陵园”,师生向纪念碑敬献花圈,瞻仰革命英雄,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和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同学们学习了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和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了解革命先辈的历史功绩。
传承陕公精神,肩负时代使命
专业实习期间,团队师生还到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和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等地参观学习,以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红色一脉的发展历程,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鲁迅艺术文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办的第一所培养各种高中级文化艺术人才的学院,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基地和摇篮。《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南泥湾》……当年,这些激荡了几代人青春岁月、至今依然活跃在荧屏银幕舞台上的经典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几乎都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同学们详细了解了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的鲁艺的变化,感受了被誉为“抗日战争号角”的鲁艺文化,体会这些昭示着民族文艺的永恒魅力与鲁艺精神穿越时代的强大感召力。
抗大纪念馆陈列着自抗日军政大学1936年建立到新中国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抗大学员生活、学习、战斗的峥嵘岁月。进入纪念馆,写着“团结、严肃、紧张、活泼”的抗大校旗印入眼帘,与人大前身陕北公学“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训遥相呼应。在抗大纪念馆中参观,有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游走逡巡,重走一遍抗大之路,体会抗大精神,给全体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回程的路上,大家仍热烈讨论不休。
两处旧址的参观,使同学们在重温党在艰苦条件下创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中,追随革命先辈的足迹,体会峥嵘岁月中崇高的革命和治学精神。
专业实习最后一天,团队师生来到了位于在清凉山下的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旧址,仔细观看展览图片、认真听取讲解,梳理陕北公学探索中国新型高等教育模式的曲折历程,回顾中国人民大学从延安走向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光辉历程,学习陕北公学师生不怕艰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团队师生还在陕公旧址前开展现场学习,身着军装、走行军路,并参与了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宣传片的视频素材拍摄。在当年陕公师生们学习工作的土窑洞旁,同学们唱响《陕北公学校歌》,用一腔热血唱出了抗战初期一代青年抗战救国的壮志豪情,也唱出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八十余年过去了,陕北公学于人大人而言绝非一个历史符号,而是我们发源之地,是人大的力量之所在。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一名人大人,作为中共党史专业的学生,感到非常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
此次赴延安专业实习是我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结合中共党史专业学习实际组织的一次重要实践教学活动。在本次专业实习中,同学们聆听专业讲座、参观革命旧址、走访红色学校、学习延安精神、了解陕公历史,系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总结专业实习实践经验,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入探索具有人大风范、马院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