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第7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

    2014年4月23日下午,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层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中共新闻史研究前沿”为主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肜新春副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松涛副教授、我校新闻学院刘海龙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耿化敏副教授担任主讲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奇生教授担任评论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刘宪阁教授担任主持人,宋学勤、王海军、董佳、欧阳奇等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内外青年学者、研究生30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聚焦中共新闻史研究,涉及1950年代中共对旧媒体的改造利用、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反修学术批判、中共新闻理论起源和新闻史史料资源比较讨论,旨在从中共史学和新闻学跨学科对话的角度拓展中国现当代新闻史的研究视野。

    肜新春以1949年后的《大公报》为视角,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对旧媒体的改造,考察了新旧两个时期《大公报》所有制、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内部运动的开展,展现该报由资本主义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到国有企业的角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的意见,深刻影响了《大公报》的命运。在新旧两个时代治乱各异的环境中,《大公报》由旧时代的“舆论重镇”变为新时代的“党和人民的喉舌”,引发后人对于报纸的专业性和工具性的历史反思。

    侯松涛以抗美援朝运动相关史料为例,对比公开刊物、中共内刊两类史料的不同,揭示出“全民投入—热火朝天的高潮—重大意义与宝贵启示”的传统言说模式与“谣言纷纷”、“谣言风起”的历史场景的张力,强调以科学辩证的历史思维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两类史料和原始档案、口述史料等其他文献,达到史源的多元性和历史解读的客观性。

    刘海龙回顾了中国新闻学的历史起源,认为中国大陆的新闻教育虽然引自西方,但新闻理论的主体来自共产党的新闻理论,而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总结了毛泽东指导下的延安新闻实践和核心理念,建立了共产党新闻理论的主要观点,确立了中共新闻研究的哲学范式,为1949年后形成“四性一统”的新闻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

    耿化敏利用档案、口述访谈、群众小报、回忆录等文献,探讨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反修学术批判的来龙去脉,指出这场批判因其批判规模大、批判范围广、批判发生翻盘而具有典型意义,不仅展现出中宣部、北京市委大学部、高校党组织在其中的运作,又反映出学术批判异化为政治批判的鲜明特征。

    在工作坊点评环节中,王奇生教授分析了四位主讲人在史料解读、事件呈现、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等方面的特点,评论了各自研讨的长处,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王奇生认为,中共存在对内、对外两种文件,应注重两者的性质、目标、受众之别;“新闻”未必反映历史的全部,应注意区分历史的“常态”与“变态”;注重中共的宣传史、新闻史、情报史的区别和联系,三者既有交叉,更有分离。在各种“声音”的对照下,中共新闻史研究者方能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历史。

    在互动环节,与会学者和研究生围绕中共新闻理论来源、中共党史与新闻史学科的交叉、史料来源及运用等问题展开交流和对话。在研究经验的分享和思想观点的碰撞中,本期工作坊圆满结束。

    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联合主办,宗旨在于追踪党史学科前沿动态热点,关注新领域新课题新成果新方法,增强青年党史学者的交流对话,提升党史研究的境界水平,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品牌建设。目前已经成功举办7期,在校内外和党史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吴艳玲供稿)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