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第36期青年教师工作坊——“法宝是如何炼成的:再探革命时期的中共统一战线”成功举办

    2018年3月30日上午,第3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层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法宝是如何炼成的:再探革命时期的中共统一战线”为主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思宇博士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志明副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蕉副教授以及我院党史系董佳副教授为主讲人,董佳副教授同时担任此次工作坊的主持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黄道炫研究员为评论人。工作坊在热烈的气氛中展开,周家彬等青年教师、研究生10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主旨是“法宝是如何炼成的:再探革命时期的中共统一战线”,内容涉及第一次国共合作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问题、延安“工合”问题以及美国政府对中共统一战线的观察问题等研究,旨在向青年党史学者介绍当前关于统一战线特别是国际统一战线方面的研究前沿,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帮助青年党史学者们开拓研究思路、提升研究境界和理论水平。

    马思宇通过对社会学“差序格局”概念的借用,重新解读了作为“复合革命”的国民革命,指出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异质并存谓之“差”,以共产革命为尊,国民革命次之,以共产革命为远景,以国民革命为现实的革命逻辑谓之“序”,最终论证了国民合作中差序式的制度安排,既是其联合力量之所在,也是其矛盾之根源。

     

    何志明通过对档案史料的解读,探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成过程中共产国际、中共、中共代表团分别的角色和各自的作用,指出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以及中共代表团之间的主张并非如影随形,而是呈现了从共识 - 分歧 - 共识的动态变化,并说明共识的最终形成,是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实际形势作出的主动调整,瓦窑堡会议上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是两者看法殊途同归的结果,最后又结合黑格尔的“三段式”逻辑加以升华。

     

    李蕉通过对美国方面资料的挖掘,以抗战时候延安的工业合作运动作为切入点,以“工合”及中共的发展为脉络,分析了中共参与国际社会的主动性,详述中共与“工合”在延安“再造”合作社的互助过程,具体包括制度互建、资金互助等内容,并探讨中共如何主动的参与到国际交往之中,进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想融通与价值认同。

    董佳结合大量来自美国的档案资料,分析了美国对中共统一战线的近距离观察,阐述了美国眼中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开始、目的、阶段划分及效用,具体分为为自保的第一阶段、积蓄力量的第二阶段和转守为攻的第三阶段,又涉及东征、西安事变、西南大联合等重要事件,指出国际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同并分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脉络和转变原因。

     

     在工作坊点评环节中,黄道炫研究员分析了四位主讲人在史料解读、事件呈现、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四位讲者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和建议。对于统一战线研究,黄道炫研究员指出,统一战线对中共气质的影响不可不重视,这为中共注入了阴柔的气质,使之成为刚柔并济的政党。另外,强调了底层统一战线研究的重要性,认为与上层进行沟通联络是政治家的本能,底层统一战线的实践与效果才是更值得研究的领域,并不提倡将视角向下沉。

     

    在互动提问环节,与会学者和研究生围绕“工合”的影响、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导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李蕉、马思宇、何志明、董佳和黄道炫分别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加深了大家对统一战线问题的理解。在研究经验的分享和思想观点的交流中,本期工作坊圆满结束。

    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高校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目前已经成功举办36期。其宗旨在于追踪党史学科前沿动态热点,关注新领域新课题新成果新方法,增强青年党史学者的交流对话,提升党史研究的境界水平,推动党史学科品牌建设。工作坊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青年教师为主,同时邀请校外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参加研讨,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评论人,努力为中共党史青年学者架设制度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马骋整理)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