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第一站就前往智慧教室观摩思政课现场教学。他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希望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
三年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坚持不懈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高质量推动“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的思政金课落到实处。
一、深耕内容,打造系列金课
过去三年,我们始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金课。
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汇聚顶尖资源讲好立德树人“第一课程”,持续优化打造富含课程精讲、经典教学案例和知识点集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网络示范金课,为北京乃至全国高校开好此课程发挥了支持保障和示范引领作用。
依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北京),联合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学校、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统筹规划、协同发力,制作了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职高、高职、本科6个学段的思政课一体化精品教学资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中轴线上的思政课”,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10套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联合北京景山学校、大兴一中、北京学校、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制作“新中国成立75年的伟大成就全面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
聚焦在鲜活故事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打造“神州大地伟大变革教学素材”,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教学素材、“千万工程 万千气象”思政金课微视频、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示范课程。
紧扣虚拟仿真技术前沿,持续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VR项目、“中国共产党历史”XR项目,着力搭建思政课虚拟仿真在线教育平台。
二、汇聚资源,提供能量枢纽
过去三年,我们持续完善思政课课程资源平台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专属超市。
持续建设思政课资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思政课教育质量评估平台、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和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目前已为全国2800多所高校的14.5万余思政课教师、近7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硕博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并启动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开放行动。
重磅打造北京市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人百讲”数据库。聚焦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打造六大板块,形成一站式、立体化、多层次思政课数字教学资源。
重磅打造“新时代首都伟大变革与成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数据库。参照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攻坚克难案例》编写范式,制定“新时代首都伟大变革与成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规范,聚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批上线《北京前门的“小院议事厅”》《中关村软件园: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标杆》《智慧德胜: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探索》《房山区堂上村的红色资源强村之路》《亮马河生态治理引领朝阳展新颜》等50多个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教学建议、思考讨论、参考资料等资源于一体的典型实践案例,全方位展现大国首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北京篇章的伟大实践,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思政教育。
三、锻炼队伍,凝聚最大合力
过去三年,我们依托品牌活动、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切实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增势赋能。
发挥北京市“大思政课”建设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作用,为专委会开展研究、咨询、研判、评估、培训、督导和指导等各项工作提供高质量服务。
持续举办周末理论大讲堂,目前已成功举办153期,被全国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视为“经典必修课”。
持续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36期,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搭建交流、探讨、展示的平台,被誉为青年教师的“筑梦之巢”,一大批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
组织开展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开展专题化探讨和实战化磨课,着力打通大中小学各学段集体备课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高水平、有特色的备课示范。举办“金课开讲啦”“金课研习营”网络示范教学活动,围绕本硕博阶段的8门思政课开展专题化、实战化的深度磨课,并通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进行“云上大练兵”直播,为全国教师提供高水平、有特色的备课指导。
持续建设品牌刊物《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刊载高水平科研成果1000余篇,成为思政课教师交流经验的窗口。
不断拓展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专家优势、理论优势。积极组织和推动中心专家特别是青年学者参与重要媒体平台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制作10集理论访谈短视频《自信之源》,在鉴古知今中深入解读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视频在学习强国、央视网账号阅读量近2000万次,全网阅读量超过5200万次。参与制作纪实访谈节目《中华好传统》第一季,通过纪录片+访谈+学习课堂形式,运用AI、动画、虚拟等前沿技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故事,年度曝光量超过3.6亿次,形成“抬头可见、触手可及”的文化浸润场域。节目入选中宣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重点项目。
四、创新举措,拓宽实践场域
三年来,我们善用社会大课堂,持续拓展“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金课的实践场域。
推出“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和系列短视频,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整合各领域专家力量,致力于打造“独树一帜”的先锋课堂、各地各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平台。
参与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引领青少年读懂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参与打造首届全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示范交流活动,汇聚馆校联动合力、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围绕服务北京市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研发上线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秉承一站集成、一触即达、一目了然、一以贯之的建设理念,以虚拟展览、示范课程、实践活动等为核心板块,系统呈现全市16区20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的数字概貌,一键实现北京市实践育人成果的快捷检索,直观反映北京市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建设成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心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探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更好肩负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的重大任务。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