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成功举行

    11月21日下午,第2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楼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冷战时期中共外交史研究前沿”为主题,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孙东方、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董洁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穆阿妮担任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齐鹏飞教授担任评论人,耿化敏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王海军、岳明君、宋学勤、董佳、徐进、欧阳奇、夏璐等中共党史专业的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农业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校外青年学者共40余人参加研讨。

    自上世纪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伴随各国档案的解密开放,冷战中国史研究不仅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成为推动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研究的学术增长点,相关成果不断涌现。本期工作坊聚焦冷战时期中共外交史领域的前沿问题,从宏观的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到中观的中朝关系演变、再至微观的新中国政府废除尼泊尔在西藏地区的特权问题,旨在检讨政治制度体制机制、民族国家利益、国家领导人个性、意识形态、国家观念诸因素对于冷战时期中共外交关系的影响。

    孙东方博士回顾了毛泽东时代(1949—1976)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形成、发展和变动的过程,考察了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主体构成、机构设置、政治运作和影响因素,强调冷战时期中国建立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外交决策机制,作为国际形势与中国内政的交集,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到1960年代的反对“美帝苏修”政策,始终存在对外应对两极世界、对内维护中国统一的双重刚性需求,构成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产。

    伴随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的发掘利用和多边档案的综合运用,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成为近年中共外交史研究的一大热点。针对目前研究还很薄弱的中朝关系,董洁博士系统介绍了俄罗斯、东欧、美国、中国、韩国等国家相关档案解密和中外学术界研究的状况,细致梳理了从1949年至1992年中朝关系的8个阶段,并结合3个历史案例,从国家关系范式的失衡、国家领导人的观念、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立和中苏关系破裂的现实等不同层面解读了中朝关系的历史演变。

    穆阿妮博士利用新解密的中国外交部档案,首次探讨了新中国政府废除尼泊尔在西藏特权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强调尼泊尔在藏特权源于1856年的“藏尼旧约”,分析了尼泊尔在藏特权的种类及性质,以及1952年至1956年中尼两国政府在“建交”与“存废旧约”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及外交谈判过程,指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新中国成功实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历史见证。

    在工作坊的点评环节,齐鹏飞教授总结了3位主讲人的不同特点和研究专长,指出冷战时期中共外交史的研究不仅要着眼于国家利益的基本原则,也要注意冷战思维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强调外交史研究者应注重把握:第一,外交与内政的结合;第二,宏观—中观—微观研究路径的结合;第三,档案史料的多源和互证互补;第四,掌握多门语言。

    在工作坊的互动环节,与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就中共外交史的研究现状、影响外交关系的历史因素、多学科方法的运用、多边档案的解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对话。徐进、王海军、岳明君、夏璐等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同主讲人分享了关于中国古代天下观和朝贡体制、宗藩思想同冷战时期国家领导人的国家观念、中国“大跃进”运动同朝鲜“千里马”运动的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在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本期工作坊圆满结束。

    据悉,将于12月中旬举行的第3期工作坊主题为中共制度研究前沿。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由我校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主办,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期。其宗旨在于追踪党史学科前沿动态热点,关注新领域新课题新成果新方法,增强青年党史学者的交流对话,提升党史研究的境界水平,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品牌建设。该工作坊以本校中共党史专业青年教师为主,同时邀请校外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参加研讨,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评论人,努力为中共党史青年学者架设制度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供稿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梁吴颖、吴起民)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