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理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15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青年学者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7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15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青年学者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800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京内外院校的汪亭友教授、李海青教授、蔡文成教授、郗戈副教授、罗嗣亮副教授、张汉副教授、张端助理研究员、岳明君博士、张智博士、王峰博士、王衡博士、马慎萧博士、李永进博士等青年学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理论频道、《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学术传媒机构的编辑同志,以及我院研究生等共50余人与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奇副教授主持了会议。

     

    研讨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端助理研究员从马克思解放理论视域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发。她认为,马克思解放理论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参考。一,从解放主体看,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以无产阶级作为解放主体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无产阶级立场是人民立场最彻底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继承无产阶级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更加重视公平正义、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求。二,从解放环节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经济解放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政治解放方面,注重通过法治和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解放方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从解放目标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战略目标是共产主义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彰显的人的解放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慎萧博士围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对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脱实向虚”问题进行了解答。第一,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马慎萧博士认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划分和界定不能以部门和行业为依据,而应以该部门的具体经济活动为依据。虚拟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不经过生产过程,不创造价值。虚拟资本的运动过程就是虚拟经济的实际内容。与此相对应,实体经济可以看作是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其中包括了生产过程,能够创造新的价值。第二,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她认为,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作用。由于虚拟资本可以跨越生产过程实现自我循环,不断地杠杆化,以及现实中存在金融体制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因而存在资本超脱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能性。第三,在现代经济统计口径下,如何通过构建新的数学模型、经济指标体系等方式,对中国经济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脱实向虚”问题进行科学衡量,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衡博士围绕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一论断,对人民民主的复合建构进行了阐述。王衡博士认为,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是人民民主的实践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所在。要将三大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需要在理论传统、价值目标、适用领域、政治道路、制度体系、参与主体、参与渠道、参与形式、政治权利、政策过程等十个方面对人民民主进行复合建构。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核心思路,在继续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副教授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历史阶段为背景,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演变。一、在“站起来”的目标下,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让中国人民在文化上“站起来”。二、在“富起来”的目标下,文化建设既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又要提高民族自信心。三、在“强起来”的目标下,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贯彻四条基本经验:第一,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树立价值观自信。第二,应当不忘“人民文化”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第三,应当协调好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复杂关系。第四,要创造汇通古今、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汉副教授以城市社区协商为例,对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行了阐述。针对城市社区协商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进社区协商工作的总体思路。首先,要探索如何增强社区协商的动员和沟通能力,更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其次,要探索如何把社区协商成果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依据,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第三,要探索如何把统一战线、政治协商等传统政治资源向基层延伸,更好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和基层协商工作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峰博士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包括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十八大以来四个阶段,并对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历史演进的特点和基本经验进行了概括。他认为,纪律检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关于纪律检查机构的设置、职权定位、领导体制及制度规范在内的统一规定。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来源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纪律检查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党将从严治党作为纪律检查制度发展的根本遵循,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党情的纪律检查制度,充分发挥纪律检查制度在管党治党中的作用。

    在评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亭友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蔡文成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青教授对六位青年学者的前沿性报告作了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点评。他们一致认为,六位学者的报告拓展了对十九大的研究视角,加深了对十九大精神的认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发。汪亭友教授指出,从人类解放的视角把握新思想需要处理好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从而明确新思想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蔡文成教授强调,研读十九大报告要重点把握报告的内在逻辑和整体性,既要透过报告精炼的语言发现其丰富的内涵,把文本“读厚”;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其精神实质,把文本“读薄”。李海青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基础上,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此外,三位教授还就一些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具体问题与各位学者进行了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亭友教授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蔡文成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青教授

     

    在最后的提问与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就如何推动学术发展、如何科学界定革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研讨会在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研讨会现场图片

     

    部分与会学者合影(左起: 王峰、欧阳奇、张端、蔡文成、李海青、张汉、郗戈、罗嗣亮、马慎萧、张智、王衡)

     

    供稿:史锡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摄影:张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指导教师:欧阳奇、王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