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社会行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赴深圳开展专业实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在深圳的生动实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本科生培养方案,组织2022级本科生于2025年4月27日至5月3日赴深圳开展“青春社会行”主题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谭清华、2022级本科班班主任张当、本科教务秘书孙书彦、研究生教务秘书孙琳君四位老师的带领下,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班26位本科生参加了本次专业实习。此次活动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路径,结合南粤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改革开放成果,开展实地调研、主题联学、校地交流等多项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实践能力。

    4月28日早上8:10,师生团队乘坐的D901次列车早点5分钟抵达深圳北站,为期6天的深圳专业实习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位于桃花源科创中心的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以下简称“深研院”)宝安院区驻地稍事休息后,团队启程前往前海湾之滨的深研院前海院区。深研院前海院区位于星通大厦22—23层,团队依次参观了陕公书屋、智慧教室、深研咖啡等设施以及“从延安精神到特区精神”的主题展览,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大学从延安走来的历史和它与深圳的不解之缘。

    随后,团队在深研院智慧教室召开开营仪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谭清华教授,学院教师张当老师,教务秘书孙书彦、孙琳君和深圳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罗闻老师,深圳研究院董奇老师出席,仪式由董奇老师主持,谭清华教授发表讲话,寄语在座师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深圳的生动实践,并再三叮嘱出行安全事项。

    师生们都对学校在深圳的布局和发展表示惊叹,并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对未来的行程充满信心和期待。

    2025年4月28日下午,团队先后实地走访调研了华润置地(深圳)有限公司、深圳达实旗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首先,团队师生一行来到中国华润大厦“春笋”的多媒体沉浸式展厅,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讲解了华润大厦的地理位置、产业布局以及建筑设计理念。中国华润大厦“春笋”与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共同寓意“雨后春笋,破茧成蝶”,激励着同学们厚积薄发,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深圳达实旗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所在的达实大厦,深圳市达实旗云健康有限公司总裁、人大1992级校友陈麟为同学们介绍了深圳软件园的园区发展历史特别是其在中美贸易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园区在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进入达实大厦的大厅,工作人员为大家介绍了大厦对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包括智慧能源、智慧运维、智慧人行、智慧车行、智慧餐厅、智慧安防等方面。在达实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空间应用展示中心,陈麟结合实践案例和场景化体验,为同学们展示了物联网技术在产业、医疗、辅政等方面的应用,让同学们对前沿科技赋能普惠民生的具体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最后,团队来到了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人大1981级校友聂沁苑为大家讲述了李强总理考察三诺科技时的嘱托期许,介绍了三诺科技在坚守制造业上的努力以及其全球独创的OPM商业模式。同学们在展厅内深度体验三诺科技的AI智能屏音箱、智能初筛机器人、轻量化VR/AR设备等产品。参观结束后,几位同学结合专业知识,围绕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企业党建等方面同公司副总裁聂沁苑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交流互动,进一步了解了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担当作为。

    总之,一下午的旅程让同学们深刻感悟到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对我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领悟到了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显著优势。

    4月29日上午,团队走进深圳大学(丽湖校区)与南方科技大学,开启了一场深度参访之旅。在两校学生的热情引导下,同学们深入了解学科特色、校园文化和科研资源,切身感受深圳高等教育独特的“创新基因”与“生态智慧”。

    踏入深圳大学丽湖校区,依山傍水的生态格局令人眼前一亮。校区依荔枝山而建,校内建筑名字皆源自《诗经》,如“四方楼”取自《国风·周南》,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深圳大学的一位同学给参访团队分享他亲自见证的“深圳速度”,他介绍了学校里面的一栋楼在他入学的时候还在打地基,如今三年过去,这栋楼已经投入使用,这正是深圳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校园里,“深大吉祥物矩阵”别具特色,足球场边的运动健将、实验室旁的学者形象,以活泼的方式传递着校园文化。深大丽湖校区的“便利生态”也令人印象深刻。宿舍楼下24小时开放的自习室,方便学生随时学习;校内公交可通勤,与粤海校区有专门大巴半小时直达;图书馆座位充足,无需预约,环形中空设计兼具采光与通风;校区周边医疗、商业配套齐全,与深圳大学总医院相邻,还聚集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实现了衣食住行与学术资源的无缝对接,形成“产学研共生”的良好生态。

    随后,团队来到南方科技大学。这所年轻高校以“理工科见长、国际化办学”为特色,九山一河的自然景观与全理工科布局完美融合。参访过程中,南科大学生着重介绍了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并提到学校每年选派百余名学生赴海外顶尖实验室交流,且经费与生活费全额覆盖,全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

    此次参访,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两所高校的独特魅力。深圳大学以深厚人文底蕴推动科技创新,南方科技大学凭借开放生态培育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它们共同彰显了深圳高等教育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29日下午,实习团队回到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前海院区进行学习。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弘轶为团队讲授了《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之路》专题课。

    崔弘轶教授介绍了深圳发展的四个阶段,阐述了深圳一次次抓住机遇,一步步闯出来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市场化改革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深圳进行了劳动力市场、土地管理、金融体系改革,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的要素市场。

    第二阶段是产业驱动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深圳以“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引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了从“纺织厂”到“电子厂”的转型。

    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深圳以“腾笼换鸟”战略为指导进行科技创新转型,重点发展电子消费产业,开始打造创新“生态链”,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第四阶段是自主创新深化阶段。近几年,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出一流的创新生态,培养出许多蜚誉全球的科技企业。

    崔弘轶教授指出,创新“生态链”包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方面,通过整合资源最终实现创新驱动。未来深圳创新“生态链”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人才支撑,密切大学培养和城市发展的联系。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延伸电子消费产业链,以人工智能、未来能源技术为其赋能。

    随后,团队到达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进行参访。这一园区由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和香港青协三方发起成立,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是服务深港及世界青年创新创业,帮助广大青年实现创业梦想的国际化服务平台。团队师生就园区对香港青年的支持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孵化帮扶等内容进行了学习。随后,团队参观了园区的愈欣书店、港青驿站,实地了解港深创业青年的工作环境。

    之后,团队参访了前海党群服务中心。前海党群服务中心是前海新时代党的建设“五个一”创新矩阵中重要一环,布局上分为“信仰、追梦、创造、交融”四个篇章,包含党建可视化展示区、特色宣传教育区、中国故事宣讲区、国际对话区等多个功能区。团队师生认真观看宣传片,聆听讲解员宣讲,就特色党建、发展历程、国际交流等内容进行了学习。

    傍晚,团队到达前海石公园,在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过的前海石前合影留念,并共同欣赏了前海湾的日落美景。

    4月30日上午,团队首先抵达深圳南头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作为深圳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窗口,该馆系统展现了深圳从古代海防要塞到现代国际化都市的演变历程。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学习了深圳的城市发展史、抗击外敌侵略史,并通过参观古遗址区、古城区、古建筑等文物古迹,切实感受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后,团队参观了南头古城,这座拥有近1700年历史的古城,有着“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的美誉。如今,古城在保护与更新中焕发新生,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同时,融入了文创、艺术、餐饮等现代元素,成为深圳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下午两点,团队抵达中山公园参访。作为深圳市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之一,中山公园始建于1925年,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得名。园内草地如茵,古木参天,自然景色与名人雕像相映成趣。师生们瞻仰了园内的孙中山先生雕像与革命历史遗迹,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到了先辈们为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随后,团队来到时间广场参观学习。广场承载着改革开放的厚重历史,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改革开放标志性口号闻名。这个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一个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地标,更是深圳精神的象征,展现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历程。巨型标语牌前,团队成员驻足凝望,深切体悟这座城市敢为人先的胆识与魄力。

    当天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站来到了蛇口海上世界。1984年,邓小平同志登上邮轮亲笔题写的“海上世界”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30年后,这座城市综合体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城市更新以及休闲街区文化革新领域铸就了典范。蛇口招商局的改革闯将袁庚同志的纪念馆就位于海上世界艺术中心内。行程尾声,团队成员漫步于滨海步道,回望灯火璀璨的“明华”号邮轮,深圳改革开放的实践脉络在眼前愈发清晰。

    5月1日上午,团队来到深圳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发展。师生们首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深圳博物馆的第一展厅——“古代深圳史”展区。这一展区分为“先民足迹”“城市开端”“海洋经济”“海防重镇”“古代移民”五个部分,通过丰富的文物史料,详细展示了地处南海之滨的深圳具有的7000多年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以及悠久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随后,师生们来到第二展厅——“近代深圳史”展区。这一展区以实物和图片,展示了深圳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深圳作为岭南抗战的前沿地带,展厅中陈列的叶挺将军的鼻烟壶、广九铁路老照片等文物,无声诉说着家国命运与个体悲欢。中英街复原场景更是该展区的一大焦点——“根在祖国,叶覆香港”的古树,成为民族血脉相连的象征。

    深圳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库,更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立体史书。在与深圳从古至今千年文明的对话中,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深圳发展背后的深厚的文化根基。

    5月1日下午,同学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革命烈士陵园、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和莲花山公园,了解了深圳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领悟了“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

    历史记忆历久弥新,英烈精神传承永续。在革命烈士陵园,团队首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正衣冠、端容止,庄严肃穆地祭拜了革命英烈,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在园内展厅,同学们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学习了以东江纵队为代表的英雄事迹。194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基础上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被誉为 “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它不仅在战场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还开展了著名的文化名人大营救,多次营救盟军飞行员和国际友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东江纵队之后,深圳也涌现出无数为人民、为祖国无私无畏的英雄先锋,他们的精神也感召着同学们。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增创优势,砥砺前行”“走在前列,当好窗口”三个时期的广东。1978~1992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下,广东以其独特人缘地缘优势和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率先创办特区;1992~2012年,广东又率先在党的领导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2012年之后,广东奋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四十多年来,广东始终保持创的精神、闯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奋力推动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接着,团队参观了莲花山公园。在山顶上,同学们瞻仰了邓小平同志的铜像。他迈步向前的姿态,寓意着改革开放要始终大步向上向前,铜像广场的北面还有邓小平同志的著名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广场向南眺望,以深圳市民中心为中轴,左右两边高楼林立,是深圳的特色建筑群。夏雨微凉,但同学们热情高涨,在当天行程中更深刻地感受着深圳的城市发展与精神内核。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深圳却始终勇立潮头,谱写新篇。时至今日,深圳仍在创新、开放、依托香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坚强力量!

    5月2日上午,团队来到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纪念馆前身是兴建于民国时期的鸿安酒店,1938年1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受广东省委指示,在此组建东路守备军总指挥部,负责进行深圳乃至东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历史滚滚,精神长留,如今这座民国风格的小楼坐落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向世人无声诉说着这段藏在东门地区的红色记忆。

    纪念馆内的展览记录了叶挺将军从1927年北伐战争到去世的革命事迹,分为“北伐名将,抗战报国”“临危受命,深圳树旗”“抗战到底,影响深远”三个单元,陈列了若干历史图片和文物复印件,向同学们展现了叶挺将军的戎马生涯,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深圳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在深圳期间,叶挺将军收编队伍、整合武装、动员华侨,团结带领深圳人民发动军事进攻,在南粤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着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在这个大隐隐于市的旧址中,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不期而遇。

    5月2日下午,团队来到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交界处的中英街。这是一条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的街道,拥有同根同源的深港共生文化,呈现出“一街两制”的历史文化特点。团队参观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以中英街这条本不起眼的乡间小路为叙述载体,向参观者展现出近代列强侵略给港粤两地居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当地村民应对困境、灵活调整自身生活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观,同学们了解到中英街周边辐射的村庄及当地居民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在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带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的实习之旅圆满落幕。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仅用40余年便从一片荒滩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它不仅承载着粤港两岸同根同源的深厚文化底蕴,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同学们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交织中,倾听着时代的脉搏,感受着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深刻体悟到新时代青年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誉:“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代表作,是一个中国奇迹,也是一个世界奇迹。”深圳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彩诠释。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深入走访了深圳的多个创新企业和产业园区,亲眼见证了前沿科技如何推动产业升级,深刻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带来的紧迫性。这种紧迫感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鞭策,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召唤。深圳的热血故事激励着同学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以深圳的青年创业者为榜样,努力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13

2025-05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