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第9期:名家讲座“文本个案研究方法及其有效性问题——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2017年3月14日上午九点到十二点,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总第9期(名家讲座)在人文楼八层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聂锦芳老师作了题为“文本个案研究方法及其有效性问题——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的精彩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教授担任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兰副教授、郗戈副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作学术总结。同时,陶文昭教授、张秀琴教授、庄忠正博士、张智博士、王衡博士等来自学院各教研室的教师,张永庆副教授、杨洪源博士、李易明编辑、董雷编辑等来自校外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老师以及来自校内外的研究生等50余人参与了论坛研讨,整个会议室济济一堂,座无虚席。

     

     

    聂锦芳教授指出,文本研究的要旨在于理解和揭示思想家思想的复杂状况、论证逻辑、思想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文本研究的困难性在于,一方面,“冰山理论”的隐喻昭示出,文本显示出来的只是其思想结构中很小的部分,而潜伏着的更多的层次和更大的矛盾有待解读者去发现和揭示;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复杂的思想家来说,其观点和理论的丰富内涵也不完全体现在那些成型的作品或者表述明确的段落中,而是更隐藏于对这些观点和理论的思考、论证过程当中(诸如手稿、笔记、提纲等)。这样,甄别和考辩文本的写作动机、思想的形成过程、手稿的实际状况等就成为研究工作展开的必要步骤。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文本内容和细节解读,才是文本个案研究的重点,是对研究者理解、叙述、概括和分析能力的检视和挑战。最后,文本解读中抽象、提炼出来的思想与问题还需要进行再处理,寻找思想史、现实实践同思想家当年思考的内在关联,才能使文本的当代意义自然地“呈现”出来。本着启迪思考,相互沟通的初衷,聂锦芳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对文献研究的体会,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简明扼要地阐述和探讨了文本文献研究的方法与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当今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有文本研究、发展史研究、原理研究与现实化研究四大路向。虽然现实化与原理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强项,也应该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点,但如果缺失了文本文献研究与发展史的支撑,那现实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研究的基础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这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现实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一个思想家在用文字阐释他的思想的时候,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常常只是这个思想家思想的冰山一角,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献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更应该专注于字面背后隐藏着的、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这就说明,透过文献,结合作者前后各种著作,找出文献内在的思路、脉络与逻辑,就成为文本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马克思一生都在写作,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手稿类型的,在剖析马克思的思想的过程中,十分考验解读者分析批评概括的能力。

    第三,对马克思文献研究不能拘泥于纯粹实证主义方法,而忽视马克思思想内在的价值预设与价值判断。实证主义会导致对马克思思想的内核及总体的遮蔽。但同时,文献研究又是实证的、可检验性的、具有客观标准的,并不能因为解释的“弹性”而在文献解读中任意捏造思想,主观构造体系。

    第四、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整理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文本顺序的编排有着极大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文献的原始顺序编排,更应该按照其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编排。而这就需要透析马克思的写作逻辑,抓住《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心要旨,重建文献的逻辑顺序。

     

    在整场讲座中,聂锦芳教授旁征博引,细致入微的为听众讲解和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文本学文献学中的研究心得。从总体上看,聂锦芳教授的讲座简明扼要地阐明了自己的多年来的研究志趣与方法论反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多种路向的整体性视野中对文本文献研究进行研究方式定位和方法论反思,通过文本文献研究来推进发展史研究范式、基本原理研究范式和现实化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他强调个案研究从属于整体研究,文字考辨从属于思想逻辑把握,强调基于对文本具体写作过程的清理来形成适当的解释框架、进行合理的思想概括,从而重构科学基本理论研究范式。

     

    在评议环节,赵玉兰副教授则针对提出了文本文献研究中的感受与困惑,对西方马克思学“解构”经典倾向提出了疑问。郗戈副教授赞成聂锦芳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路向的划分,并认为文本文献研究在四个路向的整体性研究中居于基础性、源泉性的地位。

    在学术总结环节,郝立新教授重申了人民大学马列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哲学史研究的优良传统,肯定了文本文献研究对这种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他指出,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将文本研究、发展史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文本文献研究的学术性、科学性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前提的,文本文献研究者要自觉抵御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的不良倾向。文本研究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研究,研究中应当同时关注“文本的现实”与“实践的现实”及其相互关系。

    侯衍社教授、张秀琴教授、张智博士等在座师生也针对聂锦芳教授提出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深入的对话研讨。

                                                                                                                                                                                                                                                                                                                                                                                                                                                                               责任编辑:吕晓莹 张林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