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福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拓展和深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12月3日,“庄福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拓展和深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共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发展,追忆庄福龄先生为学科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庄福龄先生诞辰9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立新教授,庄福龄先生之子庄志强先生等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教授主持。

    齐鹏飞副书记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到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庄福龄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庄福龄先生就是“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杰出代表。庄福龄先生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力量与心血投身到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是令人景仰的前辈学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全部出版之际,举办“庄福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拓展与深化”学术研讨会,不仅是对庄福龄先生的追思,也是对庄福龄先生的学术贡献、社会影响进行全面总结、梳理与回顾,这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郝立新会长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全体会员,对庄福龄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为学会作出的巨大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表达对庄福龄先生深深的缅怀之情。他指出,庄福龄先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的编写奠定了扎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奠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人才培养上厥功甚伟。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庄福龄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更要传承他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不断开拓学科建设新未来。

    庄志强先生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表示感谢,并代表庄福龄先生家属对参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和问候。他以家人的视角回顾了庄福龄先生的生平和学术生涯。他表示,对家人而言,庄福龄先生是一位尽责的丈夫和父亲;从学术而言,庄福龄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执着并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一名哲学家的眼光兼收并蓄、谋划长远,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与怀念。

    郗戈院长在主持开幕式时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纪念庄福龄先生为人与为学的经历与事迹,探析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学术贡献。同时不断推进和拓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不断推进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学科发展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愿与相关学会、教学科研机构一道,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进入大会发言环节。大会发言共分四场,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朱岩,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聂锦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主持。

    教育部社政司原司长杨瑞森教授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发展的深化。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是庄福龄先生生前发起且投入巨大精力的重要成果,具有启动时间早、参研人数多、涉及体量大、理论难度高、持续时间长的五大特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探讨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哲学阐释,其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学哲学用哲学”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他详细阐释了其中蕴含的人民中心论、知行合一论、科学方法论以及“两个确立”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原秘书长李敏生回顾了自己和庄福龄先生十余年的交往经历,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和战略意义认识“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充分展现了“两个结合”。在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进程中会面临许多具体问题,我们要继承庄福龄先生的敏锐眼光和高度的政治自觉性,高质量做好研究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梁树发表示,庄福龄先生的学术道路表现为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的拓展;二是从毛泽东思想史研究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拓展;三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拓展。庄福龄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史观,这特别表现在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独特思路,即奠基、开拓、发展、创新四个阶段的划分。庄福龄先生具有学术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写等学术共同体实践,贡献了毕生力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庄福龄先生的优秀学术品格。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列宁哲学思想研究分会会长王东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四史”学科体系的学术奠基——庄福龄先生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新论》的发言,指出本次会议要将对庄福龄先生的学术地位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他指出,对庄福龄先生的理论地位评价,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四史体系”的理论开创与学术奠基来思考。他从庄福龄先生晚年的理论嘱托、学术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庄福龄自选集》的作者简介、自序、篇目结构、附录、后记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庄福龄老师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造就的新一代学术大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大先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原副会长丰子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教材编写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的创建两个角度阐发了庄福龄先生的学术贡献。他认为庄福龄先生不仅是一个好的学者,更是有大家风度的指挥者和领导者。庄福龄先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团结、奉献、民主”的概括,也是他本人为学为人品格的映照。他指出,庄福龄先生不仅是一位大先生、好老师,治学严谨,同时关心扶持培养青年学者,具有浓厚的师者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安启念教授指出,庄福龄先生不仅自己投身研究,也组织了一个队伍,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人。他结合个人经历,表达了对庄福龄先生不喊口号、扎实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赞美。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解决本国问题,更关怀人类社会发展。我们应当继承庄福龄先生认真做学术的态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会长韩庆祥指出,庄福龄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是旗帜性人物和标杆。他从历史高度、尊重史实、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史论结合、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的创新等六个维度,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强调要充分学习庄福龄先生坚持唯物史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问题意识等学术特质,致敬他把毕生精力倾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之中的崇高学术情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哲学系徐俊忠教授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从无到有,走到今天,不论是学科发育的丰富性、队伍成长的成熟性、成果呈现的厚重性等等,都是洋洋大观的。这一切都是前辈学者奋力开拓、精心栽培、辛勤耕耘所结下的果实。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总体上是与国家改革开放一起发展起来的,早期工作离不开黄楠森、施德福、庄福龄、孙伯鍨、刘嵘、高齐云、叶汝贤等一大批老师的学术积累与奋力开拓。庄福龄先生的儒雅、睿智、开明,以及驾驭重大理论、学术难题的大开大合的格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王立胜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的出版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两个结合”的理解。他概括了当今对“两个结合”的理解上存在的“各美其美”、割裂“两个结合”、“文化复古主义”、“文化决定论”等问题,指出庄福龄先生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两个结合”的认识,澄清错误观点。

    首都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教授徐志宏追忆了与庄福龄先生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庄福龄先生的深切缅怀。他表示,要将庄福龄先生的精神融入自身的研究和对学生的培养中,力求取得育人成效,培养出一批在学科领域内有较大成就的学生。

    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原主任郇中建回顾了与庄福龄先生的相处经历,表达了对庄福龄先生的深切缅怀。他强调,庄福龄先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史的整体性研究,但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聚合在一起,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庄福龄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此外,庄福龄先生积极结合实际,结合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枝盛教授回顾了与庄福龄先生的交往经历。他指出庄福龄先生工作勤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离休前一直招收博士研究生,并积极参加博士生指导小组的工作,参与对教学大纲的制定,亲自授课,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好评。他认为,学习庄福龄先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年轻一代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面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问题,必须教育青年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错误的意识形态进行坚决抵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薛广洲教授做了《难忘师恩,致以路远》的发言。他指出,庄福龄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创始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启动和推进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启动和奠基。他从先生的三部著作讲起,指出庄福龄先生始终认为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必须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二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启动和奠基。他结合庄福龄先生对他三本著作的推荐,探讨了庄福龄先生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推进和深化。当代中国哲学应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应该更多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应该关注当代世界,关注和平和发展的主题,为人类正确认识和解决世界普遍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不是在书斋中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和深化。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回忆了与庄福龄先生相处的往事,讲述了自己在庄福龄先生门下受到的鼓舞和教导。他指出,庄福龄先生对学生始终保持开明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他结合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重新理解,阐发了对谢林哲学的新认识及其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影响,旨在以此表达对庄福龄先生的悼念和缅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指出,庄福龄先生的著作始终是博士生入学的必读书目。庄福龄先生思想深刻,高屋建瓴,几句点拨往往就会给人很大启发。他强调,庄福龄先生所主张的“史论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关系,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的编写中具有鲜明的体现。他强调,庄福龄先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同时,还特别关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我们今天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俊文研究员做了题为《庄福龄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与贡献》的发言。她认为,庄福龄先生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新篇章;二是以史论结合、面向现实的问题意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三是筹备与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积极部署和搭建学术平台,促进人才建设。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已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组织,这一学术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形成了一支薪火相传、血脉融通、继往开来的研究队伍,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学者的思想力量。

    人民出版社毕于慧编审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写过程中,庄福龄先生的思想一直激励着我们,是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前进的动力来源。庄福龄先生是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著作等身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作为著名哲学家的地位。作为教育家,庄福龄先生桃李满天下,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理论家,庄福龄先生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通史,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我们要继承庄福龄先生一生坚持的使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教授指出,庄福龄先生的贡献之一在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一学科。我们要认真总结庄福龄先生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思想,总结他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庄福龄先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不仅涉及哲学、还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这既是庄福龄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经验的重要总结,也是我们在今天的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当今我们研究“两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也必须站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总体性地把握。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原副会长魏小萍指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事业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不断开拓。第一个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写作过程中,如何把“现实实践”“执政党的政策、方针”和“哲学的反思功能”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第二个方面是在马哲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通史人才,使得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心观点,党在百余年历史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形成一以贯之的逻辑性思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奎研究员指出,庄福龄先生为我推开了两道门:一是做人之门。庄福龄先生为人谦虚、坦诚,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宠辱不惊,值得我们学习。二是治学之门。庄福龄先生强调在立场上,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论研究工作统一起来;在观点上要坚持史论结合的哲学思维;在方法上,理论必须关怀现实,学术要学会给领导者谏言。要做实际的调查,不要怕吃苦。哲学研究一定要接触现实,发现问题,调查清楚,上升到教学的角度去分析。

    中共中央党校张琳教授指出,庄福龄先生不仅是三尺讲台上的严肃老师,也是方正书斋里的慎思哲人,更是生活中的仁厚长者。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可从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学术史的梳理本身是一个不断递进、发展、完善的过程;二是不能忽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研究;三是不能忽视非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的著作和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指出,庄福龄先生不仅贯通四史,具有宏观的理论视野,而且能够站在党和国家思想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高度,致力于学术事业,真正把生命和学术融为一体,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大先生。他回忆了与庄福龄先生的若干往事,指出他是当之无愧的人师楷模。他最后从治学的角度,分享了庄福龄先生关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问题的精辟论述。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召峰教授回忆了庄福龄先生的生平,提到庄福龄先生生前叮嘱他《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很有意义,要继续做下去。并围绕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心得,以此缅怀庄福龄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钱学敏教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李忠尚副总编分别以《感恩与怀念》《马哲史与庄福龄》为题,向大会提交了书面发言,回顾了与庄福龄先生学习、共事的经历,表达了对庄福龄先生的感谢与怀念。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聂锦芳指出,庄福龄先生的重要贡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史)的研究扩展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外史)的研究,阐述了史论结合的全新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的出版标志着庄福龄先生的研究在新时代的推进和拓展。庄福龄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学者,我们今天研究庄福龄先生的思想,必须放置于二十世纪时代变迁和理论发展的框架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菏生副教授结合自身的亲身体会,说明了庄福龄先生胸怀宽广,温和宽容的为人风骨,表达了对庄福龄先生的深刻缅怀。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郑伟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几点心得体悟。他指出,庄福龄先生治学态度与中国人民大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呈现或问题梳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最新成果的深刻总结、逻辑揭示与未来展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的体系架构为走出苏联教科书模式提供了借鉴,也是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构建。我们在研究中要重视生成逻辑和创新成果的关系,重视文本和时代背景的关系,坚持总体性视角。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金磊教授回忆了庄福龄先生的生平,追忆了其中包含的深厚师生情谊,并结合“两个结合”谈了自己的一些学术观点。他认为,“第二个结合”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论述。这一原创性贡献是建立在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张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基础之上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宏元教授结合《庄福龄自选集》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中体现了庄福龄先生深厚的历史责任感,鲜明的学术问题意识和深切的现实关怀,并分享了与庄福龄先生交往的点滴,指出庄福龄先生有着高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值得敬佩的大先生。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基础课部主任朱忠孝教授结合个人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回顾了和庄福龄先生交往的过程,包括庄福龄先生对他博士论文的指导。他认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这些小事中可以看出庄福龄先生博大的育人胸怀。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惠芳教授是庄福龄先生的关门弟子。她回忆了庄福龄先生对自己的指导和培养,表达了对庄福龄先生的缅怀和思念。她表示,庄福龄先生常说,但凡理论都要从历史史实说起,这表现了庄福龄先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可贵的理论品质,也激励着她不断前行。庄福龄先生从多方面、多视角去思考问题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她回忆了和庄福龄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并表示在老师的关心和培养下,她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思政课教师。在以后的研究和教学生涯中,她将始终牢记恩师教诲,一直努力下去,不负恩师的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继锋教授回忆了跟随庄福龄先生学习和一起工作的往事,他表示要好好继承庄福龄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方法、整体性的意识和立足于现实的方法,认真学习庄福龄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开放创新的治学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兰教授作为庄福龄先生的再传弟子代表也做了发言。她表示,参加今天的会议非常荣幸,也非常感动。庄福龄先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者,具有突出的学术贡献,也非常关心爱护学生。作为庄福龄先生的再传弟子,必须加倍努力,继承庄福龄先生的精神,在庄福龄先生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代表、兄弟院校的教师代表、庄福龄先生师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

16

2023-12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