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系列讲座在公共教学楼三楼3204教室顺利举办。周康林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文本与时代中的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讲座。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这表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已经从学术话语上升到政治话语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周康林副教授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文本问题”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使同学们从源头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场逻辑,在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双重语境中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问题域与方法论,从而为同学们在应对当今“一体化的世界”及其百年大变局中的若干矛盾提供现实启示。
周康林副教授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出场逻辑、问题视域、当代启示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讲解,旨在帮助同学们拓展学术研究的理论空间和问题视野。周康林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从跟踪到反思、创立到深化的出场逻辑,这一思想内含了世界普遍交往中的“资本逻辑”、“秩序危机”、“自由实现”、“社会革命”、“跨越论”等重大问题,内涵非常丰富。周康林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格局、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固化思维,是运用世界普遍交往中的辩证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生动体现。周康林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这是马克思的思想能够保持历久弥新的强劲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同学们应该学习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敢于瞄准时代前沿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上贡献更多不负于时代的思想智慧。
本场讲座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文本问题”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激励同学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兼顾文本研究的当代性和时代问题分析的学理性,从源头、重头、潮头上达到对经典理论的深刻把握和现实应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系列讲座紧密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