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系列讲座|张云飞教授主讲《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和本质要求》

    4月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系列讲座第七场在公教三楼3105教室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和本质要求》的讲座。本场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陈诗灵主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总结现代化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抉择。张云飞教授从生态维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选择、基本要求、总体特征、保障条件四个方面深入阐释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首先,张云飞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受到人均资源不足的内部自然条件和全球生态问题严重的外部自然环境的约束。西方现代化在极大提升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水平的同时,造成了这种物质变换的严重断裂,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环境污染发生的“秘密”。在科学总结世界现代化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方位出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对力求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兼容的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科学借鉴和内在超越,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

    其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做好优化自然物质条件的工作,统筹推进资源、环境、生态、气候等方面的治理,大力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清洁循环、绿色低碳发展,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和基础工程。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应该从优化现代化的自然物质条件抓起,统筹推进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气候应对、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集约、减污、扩绿、降碳、增长,最终要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共赢。

    接着,张云飞教授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引导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协同发展。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于现代化的全部领域、全部过程、全部动力当中。在这个意义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最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坚持党的领导,道路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制机制是社会主义改革,精神导向是斗争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性、超越性和优越性。

    本场讲座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秉持正确的生态观,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鲜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独具特色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2023学年春季学期“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形势与政策课系列讲座紧密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02

2023-05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