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6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比较文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论坛”第1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800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以“文明交流互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友文、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少华、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左元、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慎等四位老师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所长邱吉教授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作点评嘉宾。

    邱吉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联合举办此次论坛的背景,指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比较文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论坛的召开将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和学科建设与发展。

    宋友文以“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启示”为题,梳理了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集中阐述了新世纪以来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的改革创新和精神实质,最后讨论了通识教育理念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启示意义,强调在学习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同时,要坚持“四个正确认识”,要有历史的视野和比较的视野,要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

    赵少华以“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路径对比”为题,结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经历,从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经验出发,介绍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呈现的,然后在对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对比中,指出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根源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变化,需要在比较中借鉴,在批判中发展。

    刘左元以“社会转型期中俄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为题,立足于文明交流互鉴和中国国际传播的视角,谈了该研究的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俄罗斯对我国民族精神的研究,转型期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苏联解体后西方对俄罗斯国家认同、民族性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作了介绍,指出“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阐释了“俄罗斯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与主流价值重建的关系,为大家提供了比较思想政治研究的新视野。

    许慎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外人文交流中的角色定位”为题,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国际视野的角度谈论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对外人文交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在对外人文交流中要坚持包容、沟通、和而不同的原则,做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员和记录员;坚持解释、辩论、考察的原则,做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说员和舆论监督员;坚持互信、融汇、合作的原则,做贡献者和引领者,从而实现在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层面增强对外人文交流的效果。

    主题发言之后,四位主讲人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互动。刘建军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点评。刘老师首先肯定了本次论坛主题将文明交流互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相结合,实现了观念上的突破,比较文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有了更重要的规定性,同时论坛主题又落脚到思想政治教育上,不仅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是文明互鉴的。之后,刘老师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提炼,指出四位年轻学者发言都很成功,不仅准备充分而且讲得专业,提供了很多新鲜的知识,研究落脚点很正确,讲得过程中能够收放自如,具备很好的理论素养。本次论坛为大家拓展了学术研究视野,为持续举办比较文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论坛并将之打造成学术品牌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