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八秩时光荏苒,峥嵘岁月如歌
肩负使命,真情奉献
知行合一,时代先锋
从延安黄土坡上的陕北公学,到今日屹立于首都的中国人民大学,“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誓言始终铿锵。在这片浸润红色信仰的土地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不仅是理论的传承者,更是行动的先锋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他们毅然走出校园、奔赴使命一线,以青春之名参与国家盛典,用真挚的服务、嘹亮的歌声和坚实的保障,向历史致敬,为时代发声。天安门广场上,他们每一个身影都是人大精神的生动注脚,每一次付出都是“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铿锵实践!


秣马厉兵 向党而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此次政治任务,精心选派优秀学子参与服务保障工作。此次共六名同学参与本次纪念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其中,三人作为志愿者承担相关服务保障工作,两人入选广场合唱团,一人负责校内后勤保障。同学们分布在天安门观礼台、广场合唱区及校内后勤等多个岗位。
在活动核心区域,赵昱景、叶雅瑜和王伊林三位马院学子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的服务,成为活动现场一道温煦而可靠的风景。他们提前熟悉流线、反复演练流程,精准引导嘉宾落座,有效维护现场秩序。当庄严的国歌奏响、荣誉的战旗经过,他们与全场一同心潮澎湃,却依然坚守岗位、沉着服务,用默默的付出见证历史的荣光,用实际行动诠释“服务国家、就是课堂”的信念。2022级本科生赵昱景值守在西南观礼台服务岗,负责引导嘉宾入座及秩序维护。他形容这份工作“光荣与责任并存”,特别是在国旗升起、战旗方队经过的时刻,他深感个人服务与国家盛典紧密相连。




在广场合唱部分,张宇航和郑嘉语两位马院学子作为广场合唱团成员,自初夏起便投入持续数月的艰苦训练。从分声部练习到联合排练,从酷暑中的发声训练到深夜时分的全流程合练,他们始终严守纪律、刻苦打磨。从五月中旬到活动前夕,他们共完成23次校内排练、4次分区训练、7次室外保障性训练、2次专项检查训练以及3次综合演练,目的就是要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正式活动的到来。


当三千人歌声汇聚于天安门广场,当经典的旋律与展翅的和平鸽、舞动的红旗交织成庄严而热烈的盛景,他们作为合唱方阵中的一份子,满怀豪情,唱响了不朽经典。这些歌曲凝聚着深厚的人大血脉:桂涛声作词、校友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回荡着烽火岁月的坚韧;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保卫黄河》迸发出民族救亡的怒吼;曹火星校友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王莘校友谱写的《歌唱祖国》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人大校友创作的经典作品就在新一代人大学子的传唱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在校内保障方面,还有一位马院学子默默坚守在后勤保障岗位。2022级本科生曾美谊担任着校内保障的志愿者,她穿梭于校内物资集散点和远端调度区域,细致清点物资、准确核对流程,为前方志愿者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持。她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默默奉献,用行动诠释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担当。尽管未置身聚光灯下,她的工作同样不可或缺,每一次精准的保障、每一份无声的付出,都是对马院人务实作风与奉献精神的最好印证。


志愿者介绍
赵昱景:

简介:赵昱景,河北唐山人,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本次活动中在西南观礼台负责服务保障工作,主要负责观众引导和秩序维护。
感悟: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有三个瞬间让我最为难忘和感动:一个是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实现”之时;一个是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之时;一个是在和观礼嘉宾们挥手告别,许多观礼嘉宾对我和同组的志愿者们表示认可、夸赞人大学子的精神风貌之时。这三个瞬间,都让我心情激动,湿润了眼眶。
这次服务保障工作的准备周期长、岗位职责重,是对我们的身体与意志的双重磨炼。经过这次工作,我们得到了锻炼,砥砺了品格,更见证了重大时刻,激发了爱国热情。组织重大纪念活动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这对于我的专业学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我进一步在知行合一中学习理论知识。也非常感谢学院给予我这个机会,感谢学院这个温暖大家庭的关心!
叶雅瑜:

简介:叶雅瑜,福建泉州人,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本次活动中承担劳动人民文化宫停车场引导工作。主要负责引导各批观众前往集结点位和有序疏散离场。
感悟: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最让我难忘、感动的瞬间就是和志愿者同伴们一起唱国歌的时候。我们所在的服务点位位于劳动人民文化宫,在结束首次服务后,我们需要撤到隐蔽点休息,那里离天安门有一定距离,我们无法亲眼见证长安街上的盛况,只能听到礼炮声和音乐。而当《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传来时,休息点内的十多人几乎同时起身,朝着天安门广场的方向共同唱响了国歌,这个“默契”的瞬间让我非常感动,这份默契,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热爱,也承载着对抗战先辈深深的缅怀。在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十四亿中国人的心,是这样的紧紧相连、同频共振。
这次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在参与国家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中,所获得的那份真切而厚重的价值感。我们常常说“复兴栋梁”、“强国先锋”要为党和人民服务、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这次的活动让我有机会在国家重大历史时刻践行作为一名“人大人”的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伊林:

简介:王伊林,山东烟台人,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本次活动中在东北观礼台负责服务保障工作,主要负责观众引导和秩序维护。
感悟:我所在的东北观礼台观礼台口服务岗有40位人大的同学一起,按照组织安排,在纪念大会开始后我们进入劳动人民文化宫隐蔽。在纪念大会快要结束、现场观众齐唱歌曲《歌唱祖国》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被现场的氛围感染了。大家不约而同的凑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透着一点点门缝向长安街看去,没有人组织,竟然都轻声跟着唱了起来。看到远处的和平鸽,天空中已经过去的我们强大的空军,所有人都心潮澎湃: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国,强大的、前途光明的祖国!那一刻,所有人都没有了几乎一夜未眠的疲惫,眼里都发出了希望的光。生于华夏,乃我辈之光荣。
这还是一趟大思政课。在我真正完成这次志愿活动后,最大的感受不是我做了什么令我自豪,而是能够亲身参与到这次重大活动的保障之中。我的带队老师告诉我们,服务保障重要,但9月3日当天的宣传主题却不是服务保障,而是纪念历史,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比个人的经历更弥足珍贵的是,我能以人大马院人的身份参与到这次纪念活动,在这场世界瞩目、人民期待的大会中有我的力量。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容歪曲,我们新时代青年有责任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挺膺担当,不负先烈,不负中华。
合唱团团员介绍
张宇航:

简介:张宇航,河北衡水人,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在本次活动中作为合唱团成员参与了广场合唱。
感悟:在阅兵仪式尾声,唱着《歌唱祖国》、挥舞手中的国旗、看着八万羽和平鸽从头顶掠过飞向城楼的瞬间,是整个表演过程中最令我难忘的。这一刻,不仅是对整个仪式的总结与升华,更是“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最佳象征:暖场曲目中,我们回望历史,缅怀先烈;分列式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今日祖国的强盛;而在这一刻,我们怀揣对和平的祈愿,与祖国一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我的心绪仿佛随鸽群一同飞翔,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我唱响的,不仅是对祖国未来繁荣富强的祝福,更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参加这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是更加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活动使我真切感受到,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领。此次活动也让我进一步明确了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始终保持与国家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郑嘉语:

简介:郑嘉语,云南大理人,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在本次活动中作为合唱团成员参与了广场合唱。
感悟:9月3日当天,午夜妆造、凌晨出发,我们在夜色中等待破晓,在天安门广场上目睹了“红日照遍了东方”的盛况。活动开始前的几个小时里,我们进行了最后的试音和排练,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等待纪念大会的开始。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有太多难忘的瞬间,我认为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在《歌唱祖国》演唱结束后看到红旗舞动、飞鸽盘旋、气球飘飞、欢呼四起的那一瞬,大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当歌声跨过历史时空,在天安门广场激荡,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用青春致敬历史,谱写崭新篇章的使命担当。
参加这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个人与国家、时代的联结,在演唱中更加真切地感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合唱团内党员同志先锋模范精神的感召下更加坚定了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行动履行“让党放心、不负人民”的誓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校内保障人员介绍
曾美谊:

简介:曾美谊,广东清远人,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在本次活动中担任“校内志愿者”,负责为一线志愿者提供支持与保障,工作内容包括物资发放与整理、场地布置及出征仪式礼仪等辅助性工作。
感悟:保障工作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七月末的一个清晨。那天突降大雨,我们需将之前布置完毕的场地迅速恢复原状,并把全部物资运回学生活动中心。雨大路滑,拖车一次只能装载一半,箱子摇摇欲坠。我们三个校内志愿者自发形成“临时运输队”:一人拉车,一人扶箱,一人撑伞,把物资分批、逐趟安全运回。雨水打湿衣襟,泥水溅上鞋面,但同伴间一句“慢点,不着急”“箱子我扶着”让整个过程充满默契与温度。当最后一箱物品完好入库时,我们隔着雨幕相视而笑,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所谓志愿精神,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彼此伸出手,把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也把团队的力量传递到每一个细节。
参加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看见”:看见一群人的努力如何因为后勤保障而顺畅,也看见自己能把一件件小事做成他人可依赖的支点。它让我相信,把琐碎做到可靠,就是一种能力;把平凡守到底,就是一种价值。往后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我都会做好“一颗螺丝钉”,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初心如磐 履践致远
人大马院学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与热忱,圆满完成天安门广场阅兵志愿服务、合唱任务及校内保障工作。在阅兵现场,他们化身秩序守护者、暖心后勤员,以专业素养和细致服务保障活动顺利进行;作为合唱团成员,他们以激昂歌声唱响《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经典,用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展现时代先锋风采;校内保障中,他们高效协调物资、精心策划流程,以团队协作铸就坚实后盾。
时光为卷,奋斗作笔。此次纪念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马院学子在这场“大思政课”中所展现的忠诚信仰、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已深深镌刻于青春记忆之中。他们把理论写进实践、将信仰化为行动,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是治学修身的学术殿堂,更是铸魂育人的红色摇篮。从延河之水到长安街华灯,变的是时空,不变的是人大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基因。新时代征程壮阔,马院学子必将始终牢记嘱托,以“一马当先,勇往直前”的姿态继续书写“让党放心、不负人民”的青春篇章!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