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前沿讲坛系列之“海外学者讲坛”第38期: 马克思、原始积累和布伦纳

    2019年4月23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国际学术前沿讲坛系列之“海外学者讲坛”第38期在人文楼800会议室举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历史系亨利· 赫勒(Henry Heller)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原始积累和布伦纳”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副教授主持论坛,张旭教授、郑吉伟教授、马慎萧博士担任评议人,夏璐博士担任学术翻译。来自校内外30余人参加了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首先,赫勒教授在他的学术报告中,对罗伯特·布伦纳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不同,布伦纳认为原始积累不是在16世纪出现的,而是14-15世纪英国庄园主之间为获得更多经济租金而展开相互竞争的结果;英国庄园主为持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成为了具有开拓精神的庄园主,并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布伦纳的分析框架中,阶级斗争理论仅限于解释农奴制,他并未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把它归结为庄园主内部国王派和议会派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经济租金所进行的斗争。

    之后,赫勒教授对布伦纳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分析。他指出,马克思与布伦纳之间分析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布伦纳把重点放在对庄园主的分析上,而马克思则把重点放在了对佃农的分析上。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下,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就是佃农和庄园主之间的矛盾,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阶级矛盾。紧接着,赫勒教授又从经济租金、竞争性市场、和价值规律的发展三个方面,对布伦纳的理论进行了整体的批判。布伦纳认为理性的市场和理性的竞争在很早就出现了,它们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但是教授认为,理性的市场是16-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教授指出,布伦纳的观点仅仅是基于对欧洲区域社会关系变迁的分析,他没有像马克思一样,对生产关系的变迁进行分析,也没有像马克思一样分析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形成,由此产生了偏颇的观点。但是在当前新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话语体系中,布伦纳的理论既强调理性市场、又侧重于西方中心的分析理论非常符合西方潮流,因此在西方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张旭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资本论》(第一卷)中文版共为七篇,而英文版共有八篇。这是因为,《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是按着德文第三版翻译而来,但依据马克思的嘱托,其篇章结构按法文版进行设置。因此,英文版《资本论》(第一卷)把原始积累理论独立成第八篇,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原始积累的重要性,因为它既是雇佣劳动的前提,也是资本的前提。

    郑吉伟教授指出,历史学者对历史的把握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不太一样,布伦纳在其著作《商人与革命》中,曾用大量的历史材料讲述从地主演化到商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学者要尝试和历史学者进行沟通对话,需要把历史的细节考虑进去。

    在自由提问环节,与会师生还就“理性市场”、“经济危机”等多个问题与教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讲座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圆满结束。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