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2025年10月29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先锋讲坛暨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在立德楼902教室召开,讲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武力教授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郗戈教授、院长冯秀军教授、六十余名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党员代表参与交流。讲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智教授主持。

主讲环节
武力教授以“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国家经济规划治理历史经验”为主题展开,他首先指出,经过76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家发展规划也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如同“接力棒”,将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农业国递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发展规划的核心载体,成为指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蓝图。这一时期,我国先后编制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为国家发展搭建起基本框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五年计划逐步向五年规划转型,规划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六五”计划至“十一五”规划紧扣改革开放主题,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规划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引我国在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作出系统部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


通过对新中国制定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梳理,武力教授总结了国家经济规划治理历史经验:第一,制定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积累了重要的经验。第二,制定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三,制定中长期规划保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第四,制定中长期规划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契合未来发展方向,能够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第五,制定中长期规划从有效性、覆盖面、可预期性上来讲,具备向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推广的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流环节
进入提问交流环节,刘建军教授就新型举国体制“新”在何处与武力教授交流。武力教授在交流中强调,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攻关模式,聚焦解决国家战略问题,高度重视经济效益。

郗戈教授就新型举国体制等创新范畴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意义与武力教授交流。武力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西方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实践的成功,我们需要立足新时代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汪亭友教授就“十五五”规划的显著的特点与武力老师交流。武力教授认为,党的四中全会对国内国际形势和面临新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判断,“十五五”规划更加强调原始创新的重要性。

张飞岸教授就收入分配制度与武力教授交流。武力教授以全面脱贫攻坚工程为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建议通过相关政策进一步发挥好我国分配制度的功能。
总结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作讲坛总结,她表示,武力教授通过系统梳理党领导人民经济建设的历史脉络,深刻对比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对“中长期规划从哪里来”“要解决什么问题”作出专业解读,兼具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的解读,既是一次生动的先锋党课,也是一堂具有示范意义的思政金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在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的道路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版权所有 © 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 |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