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获3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的立项名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资助力度最大、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型,代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水准。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立项60项,创历史新高。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3项。

    欧阳奇副教授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欧阳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共党史研究。

    课题简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依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状况和民族工作情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多维路径为研究对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不仅观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怎样生成和升华,更着力呈现在当前以何种路径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好地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周家彬副教授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关系的探索历程研究(1921-1949)

    周家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的建设。

    课题简介

    本课题主要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着眼,探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探索历程,发掘中国共产党如何由最初强调世界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逐步发展到强调中国革命也可以影响世界革命,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积极施加影响的历史性转变。

    项敬尧

    “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的实践转化研究”

    项敬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党精神动力论、政党比较、政党文化。

    课题简介

    研究力图在回应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实践转化的现实路径这一时代之问中,找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动力价值实现的秘笈。课题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实践转化的一般过程、具体路径与基本规律等内容展开,探讨如何将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论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去,以现实应用为目标,挖掘“现象”背后问题的“实质”,推动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资源在实践中有效利用。回答以上这些问题,目的是从党的精神动力实践高度进一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在广阔的实践层面探索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路径。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