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第二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

    2013年12月11日下午,我院第2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在人文楼八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由郑吉伟教授、张晓华博士、陈浩博士三位教师担任主讲人,郗戈博士担任主持人。院长郝立新教授、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侯衍社教授指导了本题论坛。岳明君博士、赵玉兰博士、宋友文博士、沈江平博士、欧阳奇博士等来自学院各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及研究生30余人参与了论坛研讨。

    主持人郗戈博士强调,从大的历史尺度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仍是我们的当代同仁,我们仍然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同一个大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时代。21世纪与19世纪在历史时代上的连续性以及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决定了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马克思主义。21世纪所特有的新特征、新趋势与新问题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照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前沿问题研究中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也是本次论坛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为主题的出发点。

    本期论坛分为两个部分:主题报告与交流研讨。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的郑吉伟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的张晓华博士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的陈浩博士三位拥有不同的专业学习背景的青年教师围绕论坛主题就马克思经济学领域中的性别问题、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批判市民社会的规范性视角等问题先后做了学术报告。

    郑吉伟教授发表了题为“马克思经济学与性别”的报告。他通过时代背景变迁与女性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女性理论之间的对话批评这两个层面上的逻辑与历史的考察,凸显了马克思的女性思想的独特本质与当代价值,并提出了马思主义在当代如何发展性别理论的问题。他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历二战后黄金时期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女性在经济地位上解放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将女性区分为工人阶级的女性、从事“家庭劳动”(不同于“家务劳动”)的女性和资产阶级女性。结合在两个时间节点上各阶层女性地位的变化,分析了马克思著作中对女性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女性的论述,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以及其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反思,凸显了马克思不同于女性主义的独特理论视野。

    张晓华博士发表了题为“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报告。通过对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界定、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阐释,系统地介绍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内容与特征。他紧扣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在西方哲学源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双重视野中予以审视,重点探讨了后马克思主义的“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张力关系,由此对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明确定位。首先,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就是后结构主义,所以又可以称其为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其次,他指出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多方面是与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的:将社会现象还原为政治现象、社会现象还原为语言现象以及对政治领导权进行语言分析等。他认为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自称为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觉得只要革命、激进、批判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这显然只是“抽象的精神继承”。最后,他指出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方法,批判“语音中心主义”,对语法学和语义学进行批判,发展了语用学。总体上说是反同一性、反目的论、没有积极追求的。最终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无止境的反对过程中获得个体的自由。

    陈浩博士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能为市场进行生产——早期马克对市民社会的规范性批判”的报告。他从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两个视角(历史性批判与规性批判)入手,对规范性批判的立足点即早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探讨,并认为,早期马克思的规范性批判的主要基础是“个体性本质”而不是“共同性本质”。依据于对早期马克思著作原文的考证,他指出,早期马克思所构想的人的本质虽然是一种只有在特定的共同体中才能得到实现的概念,但是其底色却仍然是一种个体性本质,而非共同性本质。在共同体问题上,虽然马克思一再强调其重要性,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把类存在、共同体视为人的本质的构成性部分,而仅仅将之视为促成个体性本质实现的外部条件。进而,他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与类本质的观点出发,阐发了早期马克思批判市民社会的诸种观点:市民社会仅仅发展了人的理性而不能提供限制个体自私性、利己性的共同体条件,市民社会下的以交换为目标的生产方式阻碍了人的个体性本质的发展与实现。

    在交流研讨环节,郝立新教授充分肯定了三位报告人所做前沿研究的价值,并认为,从研究问题的视角与所选取的素材来看都展现出了我院青年教师的宽广视野。进而,他也向三位报告人提出了一些建议与问题。他建议报告人在研究这些前沿问题时要重点思考这些问题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何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对于方法和切入点也要有自觉认识和反思。三位报告人针对郝教授提出的问题分别做出了回应。之后,现场师生就历史维度与价值维度、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父权制与母权制、女性主义思潮等延伸性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据悉,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第3期将于2014年3月举行,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传统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为主体,旨在整合学科力量,推进学科建设,为青年教师打造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与拓展视野的公共平台。

                          (供稿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生 董雷)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