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教师赴欧洲高校进行学术访问的总结报告

    2017年61—8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学术访问团一行5——杨凤城教授、齐鹏飞教授、辛逸教授、赵淑梅副教授、夏璐博士,赴欧洲高校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术访问。在此期间,访问团先后赴德国科隆大学、莱比锡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诺桑比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重点是与德国科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联合举办两场有关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并与相关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就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体情况如下:

    6月2日,访问团与德国科隆大学东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新趋势:材料、方法、视野”的学术研讨会。科隆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当代中国史研究专家文浩(Felix Wemheuer)教授主持会议。在研讨会上,文浩教授围绕中国和乌克兰农业集体化政策之比较研究的主题、杨凤城教授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变迁的主题、齐鹏飞教授围绕当代中国陆地边界和海洋边界问题研究的主题、辛逸教授围绕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论和史料支撑之主题、赵淑梅副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问题研究的主题、夏璐博士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对改革开放之前相关工作的继承和发展的主题、崔金珂(维也纳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生)围绕当代中国地方政权建设中的干部素质问题,进行了重点发言,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中外学者们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充分了解了各自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双方共同表示,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在专题合作研究、师生互访、资料共享、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图 1 访问团成员在科隆大学报告厅合影

     

     

    科隆大学东亚研究所是隶属于科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的跨学科综合性实体研究机构,是德国高等科研院所中东亚研究和中国问题研究的重镇,具有较为悠久的汉学研究传统,近年来产出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以及培养了欧洲大陆中国研究的新生代力量。

     

    6月4日,访问团走访了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与德国高校合办的唯一一所孔子学院。德方院长柯若朴(Philip  Clart)教授、中方院长杜蓉教授向访问团介绍了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并就欧洲高校的中国问题研究现状、中国文化传播问题等与访问团进行了深入交流。杨凤城教授、柯若朴教授还共同探讨了中国人民大学相关学术研究机构与德国莱比锡大学相关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专题性的深度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宜。

    图3 访问团成员在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合影

     

    6月6日,访问团与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联合举办了题为“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开始前,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历史专家米德(Rana Mitter)教授与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聂洪萍博士会见访问团全体成员。他们向访问团介绍了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以来英国以及整个欧洲地区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共产党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次学术研讨会为期一天,分为四个阶段。在会议的第一阶段,辛逸教授梳理了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对相关核心研究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牛津大学历史学系穆盛博教授(Micah Musconlino)围绕其正在进行的一项课题——“20世纪60年代西北农村水土保持运动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环境史的微观视角切入到当代中国史的宏观图景中,揭示了两者之间复杂、多样的互动关系;剑桥大学历史学系布雷泽顿教授(Mary Brazelton)对上述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中国研究的整体性提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会议的第二阶段,杨凤城教授做了题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整合”的主旨发言,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方面的成就和基本经验;牛津大学历史学系史密斯教授(Steven Smith)做了题为“当代中国的新社会史研究”的主旨发言,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探讨了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几度转变;牛津大学历史学系科技史专家巴瑞特教授(Gordon Barret)则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英美的自然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和国际政治交往的微观个案,探讨了此一时期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参与问题。在会议的第三阶段,夏璐博士通过对中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探讨了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纬度;赵淑梅副教授在发言中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中对党员管理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进行了重点论述;牛津大学跨学科区域研究学院中国问题专家翟若凯教授(Kyle Jaros)对上述两位发言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各项政治经济改革的研究和探讨,已经不能仅限于某一单一学科的视野和话语,应该尝试从跨学科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会议的第四阶段,齐鹏飞教授做了题为“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的主旨发言,重点就“一国两制”之“香港模式”的双重含义——“国家统一”和“国家治理”进行了分析和阐释;牛津大学中国中心聂洪萍博士对中国中心成立以来在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系统介绍,并分享了该中心在科研制度、成果转化、学术交流层面的基本经验。会议最后,米德教授对研讨会的重点议题以及经过讨论交流所达成的基本共识做了系统总结。米德教授和杨凤城教授共同表示,本次研讨会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的首度合作,卓有成效,开了一个好头,双方将以此为契机,逐步建立定期的、长效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争取取得更大的成果。

    图5 杨凤城教授做有关中共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发言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全称为“牛津大学潘廸生中国中心”,创建于2008年,其办公大楼坐落于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St. Huges College)。该中心以历史和政治研究为基础,整合了牛津大学涉及中国问题的几乎所有领域和学科的专家学者,就规模和实力而言是目前整个欧洲最大的中国研究中心。

     

    6月7日,访问团赴英国伦敦,走访诺桑比亚大学伦敦校区。访问团与诺桑比亚大学伦敦校区管理团队和部分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就师生互访、相关学科合作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图7 访问团成员与诺桑比亚大学伦敦校区管理团队在教学大楼前合影

    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总部位于英格兰北部的纽卡斯尔市,前身为纽卡斯尔科技学院,是一所以自然科学为主、兼顾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型大学,在英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访问团此次赴欧洲高校的学术访问,学术交流成果丰硕,通过对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之深入探讨,及一系列全面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之意向和具体举措之明晰化,对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尤其是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学科在欧洲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国际化”作出了一份重要贡献。(夏璐执笔)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