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22期党史学科工作坊,青年学者研讨中共研究视阈下的性别与政治

    2016年4月22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第22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02会议室举行。本期研讨活动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主办,以“中共研究视阈下的性别与政治”为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耿化敏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余华林副教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周蕾助理研究员、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马维强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李秉奎副教授担任主讲人。研讨会由李秉奎副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景和教授应邀担任评论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坤睿和校内外20余名师生参与研讨。

    新革命史的倡导和社会性别研究的介入,是近年来中共历史研究领域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不仅为研究理论方法的突破积蓄了力量,同时也为研究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先导。本期工作坊从中共党史学科的角度,关注性别与政治问题,讨论民国知识界对贞操概念的诠释、抗战时期中共推行的家庭变革、集体化时代的身体规训、中共妇委组织的演变兴衰、中共女性权力精英形象的建构诸问题,以期增进相关学术领域的对话。

    余华林副教授细致梳理了民国知识界有关贞操问题的大论战,发现当时人们普遍要求打倒旧式的片面的贞操,同时又认为贞操不可彻底废除,主张建立新式的贞操。新式贞操观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贞操开始由先前贯穿女性整个生命历程转变为只与婚姻相关,婚前及婚姻关系结束之后的贞操不再被视为强制的道德规范,进而又从婚姻范畴突破到恋爱范畴;随着贞操与恋爱互为表里的确定,贞操的身体依附性也逐渐解除,由先前的性行为的规范转变为一种忠于感情的精神操守。他认为,新式贞操观反映出民国时人在猛烈批判传统伦理的同时,也一直在致力于建构新式的伦理规范。然而,在这一建构过程中,由于贞操内涵的不断转变,其原始意涵也随之逐步被解构,新式贞操观所重构的其实不是新的性伦理规范,而是现代性话语体系。

    周蕾助理研究员立足于华北根据地,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家庭变革的背景、方式和内容。她指出,家庭变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调整家庭政策、推行变革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一种现实选择。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家庭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中来处理家庭问题,从而改造家庭,再建新社会和新国家。这既是新民主主义的切合实际的举措,也顺应了传统中国人家国天下的公私观念。家庭变革也培养了农民的 “民主”和“合作”等政治意识。她认为,从对妇女解放的影响来看,这场家庭变革有效地动员了最广大农村妇女,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使得妇女获得一定的平等权益,也对父权制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动摇。

    马维强副教授以山西平遥双口村、路候村为案例,以村庄基层档案为基础,论述了在集体化时代的历史时段中,农民的婚外情如何与阶级成分、政治身份纠结在一起,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他强调,在集体化时代,婚外情因与身体和性直接相勾连而包含了乡村道德、情感欲望、罪恶、愚昧落后等诸多要素,也对国家建构农民的主体性及勾画的富强与有尊严的现代性发展构成挑战,从而很容易与“斗争”、政治定性等发生关联,并被意识形态化,沦落为政治的工具。婚外情具有的污名化效应使其本身就具有“不正当”的道德色彩,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败俗行为,不仅会破坏社会道德规范、扰乱社会风气和秩序,更被认为是会破坏具有高度政治含义的农业劳动,是对国力的损害,也是政治堕落的体现,同时直接指涉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有损其所代表的党和国家的形象,自然身体也由此演变为政治身体,并为国家的身体规训制造了合法性。

    耿化敏副教授结合中央妇委档案和采访资料,梳理了中共妇委组织的演变兴衰过程,从中共妇委的性质与职能、中共妇委的沿革和运作、对中共妇委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妇委是中共党内组织系统中的专司妇女工作的指导机关,是中共开展妇女工作、领导妇女运动的职能部门,自成立以来,抗战时期得到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多数地区自上而下地逐级建立起来。中共妇委组织建设不仅受到国际共运历史传统的影响,而且与中共党内的“取消主义”、“妇女主义”两种思潮存在密切关系,更是直接因与新中国成立后普遍建立的妇联党组存在职能重复的问题而最终被撤销。中共妇委的兴衰,是中共党群体制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李秉奎副教授结合典型案例,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中共女性权力精英形象的建构问题。他指出,女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担任的多重角色应该被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梁景和教授对五位青年学者的发言作了深入而有针对性的点评。他首先肯定了几位青年学者认真的学术态度,选题和研究的创新性、学术性;其次,他分别从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行文规范等方面,对几位青年学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再次,他以亲身体会告诉在座的青年学者、学生,历史是复杂的,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多讨论,并鼓励在座的年轻人再接再厉。梁景和教授最终强调指出,历史研究需要采用多种视角,才能让历史研究呈现厚重感、立体感。

    主持人李秉奎副教授总结了本次研讨的收获和启发,指出社会性别视角为中共党史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性别与政治的关系值得被继续探讨。在与会师生的精彩点评和讨论交流中,本期研讨圆满结束。

    中共党史学科工作坊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为国内外青年学人搭建的中共研究的学术平台,致力于加强中共党史党建、中国现当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海外中国研究等相关学术领域的对话和交流,至今已经举办22期,出版有工作坊专刊《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第1—3辑(社科文献出版社),在校内外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