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论坛”第15期:赵家祥教授 “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讲座顺利举办

    2017年10月1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论坛第15期”于人文楼十层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学术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首席专家赵家祥教授做了题为“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论争”的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主持了此次论坛 。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树发教授、《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编审担任学术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教授、张云飞教授、张秀琴教授、赵玉兰副教授、郗戈副教授、欧阳奇副教授、张晓华老师、庄忠正老师、王衡老师,中共中央党校焦佩锋副教授、孙海洋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洪源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李秀伟编辑、北京工业大学邢荣副教授、北京出版社李易明编辑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及研究生一百多人参加了讲座,场面十分热烈!

    赵教授的讲座依次对“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及“我国理论界是如何看待苏联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证”展开了论述。

    讲座伊始,赵家祥教授阐述了该选题的特点:第一,该选题颇具政治性,不易把握;第二,该选题颇具复杂性,要弄清这个选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什么叫建成社会主义”等问题;第三,该选题颇具争议性,学界对此问题的观点差异较大;第四,该选题缺乏公开讨论,相关论著和参考资料相对较少。以上特点使该选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赵家祥教授

    郝立新教授主持讲座

    首先,赵教授从历时的角度对“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论争的缘起、发展与现状进行了梳理。赵教授指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而当时列宁所指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而非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斯大林开始也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不久他又转而认为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并将之说成列宁主义的思想。在取得“理论话语权”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就被世人逐渐接受,并误认为是列宁的思想。赵教授指出,在我国,一些比较权威的出版物仍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这让人感到遗憾。鉴于此,赵教授拟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地探讨,以澄清理论界的误解,还列宁思想以本来面目。

    其次,赵教授对列宁“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分四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历史考证:第一时期,1905年革命至十月革命以前;第二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第三时期,1918年春夏之交至1920年底;第四时期是1920年底至列宁逝世。通过对列宁不同时期经典著述的考察,赵教授指出,列宁始终没有明确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他的基本思想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以后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以后,他认为只要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政策和策略正确,苏维埃政权就可以在两次世界革命浪潮的“间隙”中坚持下去,等到下一次革命高潮的到来。但这毕竟不是说一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或建成社会主义。赵教授建议大家要历史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并指出,列宁的某些论断至今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取得伟大胜利的同时,一定要常怀忧患意识。

    再次,赵教授就斯大林“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探讨。赵教授指出,斯大林在《论列宁和列宁主义》的小册子中也认为,一国不能获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和最终胜利,但却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的策略》之后改变了看法,认为应该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区别开来,并认为,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但是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中,斯大林又进一步把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解释为无产阶级用本国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堵死和消灭资产阶级借以产生的一切途径。

    赵教授继而对斯大林“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给出了五点评价:第一,斯大林将完成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与免除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消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这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分割成两个相互孤立、毫不相干的问题,这是片面的;第二,斯大林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胜利区分开来,认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这是不科学的;第三,斯大林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指用本国的力量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且是指用本国的力量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堵死和消灭资产阶级借以产生的一切途径和孔道,这是不切实际的;第四,斯大林把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的一段话(转引自《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0页),作为列宁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有力证据,是对列宁思想的极大误解;第五,斯大林认为,否认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就是没有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就是不相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种看法也过于简单和武断。

    最后,赵教授对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苏联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进行了探讨。赵教授指出,总体看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探讨不多,个别学者之间虽有过争论,但始终没有成为研究的热点,更没有出现过讨论的高潮。赵教授还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或者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既然一个国家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又必须保持和巩固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成果,坚持已经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样的国家就必然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此外,赵教授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列宁的“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只有把三者看作内在统一的整体,才能深刻理解“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依据,才能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的认识,才能避免重犯过去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梁树发教授评议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树发教授和《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先后进行了学术评议。梁树发教授对赵教授讲座内容的开放性、理论性与现实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指出赵教授在立足于马列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对“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进行了清楚、系统的再现。梁教授还表示,要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理解苏联对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学会更好地区分“条件”与“现实”、“可能”与“信心”之间的关系,善于总体地、历史地看待问题。

    刘曙光副主编评议

    刘曙光主编认为,赵教授的讲座颇具启发性,并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赵教授的为人、为学之道:第一,读经典、讲自己,善于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第二,不守旧,常为新,不盲目跟随学术潮流;第三,无功利,有趣味,将学术当作艺术;第四,境界高、家国情,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第五,退不休,耕更勤,具有顽强的生理寿命与学术寿命;第六,育英才、重方法,尤其注重对经典著作的掌握,史论结合。

    在提问和交流环节,赵家祥教授对参会师生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精彩的回应和解答。本次讲座历时将近4个小时,期间掌声不断,讨论热烈。最后,讲座在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和对下次论坛的殷切期许中圆满结束。

     

    摄影:王叔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生

    供稿:薛 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生

11

2022-10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