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第四届“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

    2016年12月31日下午2:00,“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在人文楼800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的第四期,主题是“意识形态:概念、方法与现实”。四位报告人分别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艳艳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的韩爱勇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崔丽华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常晋芳副教授。还有宋友文副教授、庄忠正博士,北京社科院刘长军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刘春晓副教授、博士后李鹏、北京建筑大学汪琼枝副教授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访问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江平副教授主持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长江学者刘建军应邀做点评人。

     

    李艳艳副教授在题为《意识形态概念辩正——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解读》的报告中首先指出,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李艳艳副教授以“虚假性”这一意识形态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核心,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她进一步指出虚假性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维度,这一批判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正是有了这种科学的历史哲学思维方法,才使得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成为可能。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和深入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克服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探索路径。虚假性并非意识形态概念的应有之义。在认识论层面上,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虚假性取决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在内容层面上,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虚假性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

    韩爱勇副教授在题为《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因素考察及意识形态反思》的报告中指出,民粹主义是一种反现代化的现代化产物, 形成于社会转型时期, 以中下层大众为诉求对象, 坚持反精英、反体制的社会批判立场。韩爱勇副教授以美国大选、英国脱欧等国际热点事件为代表,分析了西方民粹主义兴起的几点原因,如中下基层的贫困,区域合作与全球化的发展等,并指出,西方民粹主义的兴起将对当下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东方化的全球化将成为可能。他进一步指出,民粹主义兴起表面上看是一种政治逻辑,尤其是对精英主义的反叛,但从根本上讲依然是一个发展尤其是共同发展的问题。经济动因固然是基础,但缺少了文化认同、民族主义的动员特别是精英主义的组织,经济逻辑依然无法解释民粹主义的兴起。

    崔丽华副教授在题为《乡村建设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当前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和浙江的一些具体做法两个方面,反思了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影响当前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城乡一体化、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和网络文化的冲击,这些问题使得乡村的意识形态建设更为艰难。在乡村的意识形态建设中,浙江的文化礼堂建设是可资借鉴的。文化礼堂沟通了城市与乡村,政府与民众,传统与现代,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崔丽华副教授指出,理论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直面鲜活的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改变世界,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这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意识。

     

     

    常晋芳副教授在题为《大数据与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意识形态建设必然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解决时代问题,并且要基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阶段,不能空洞化、无根化。从整体上看,我们正处于“新四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新变革,也带来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其中大数据技术尤为重要。常晋芳副教授用大数据分析了网民的价值观现状,指出网民价值观的最明显特征是认同价值模糊化和反对价值清晰化,这点启示我们,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应当在坚守底线、整治极端思潮的基础上宽容不同价值观,合理引导网络舆论,“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大数据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既具有积极意义,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要面向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积极掌握大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控制权,使信息技术由人主导、为人所用。

     

     

    在评议环节中,刘建军教授分别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切中要害而又接地气的点评。他认为,李艳艳副教授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对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是否贬义和虚假的问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传统当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中间那个转折做了铺垫,即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使用到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中性使用。而对概念的辨析还可以更加深入,如“意识形态”的中文翻译是谁最先使用的,郭沫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等。对于韩爱勇副教授的报告,刘建军教授指出国际关系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性和前沿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民粹主义的兴起有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对“民粹主义”进行概念上的辨析,因为这个概念一直是官方在用,还没有跨过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门槛。其次,对于民粹主义不能只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谈论,也要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讨论,它的构造、语义、语用学,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反思。意识形态不光是抽象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价值观的问题。当前世界中,意识形态很多用价值观的语言来表达了,不可能用意识形态的概念说明所有事情。对于崔丽华副教授的报告,刘建军教授表示很受启发,他指出,崔老师的报告首先是一个研究方式的转换,涉及到文风的问题。因为我们自己经常喜欢玩概念、文本,或者精深这些东西,这当然是有必要的。学术的研究应该多样化,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学术界规模庞大的背景下。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治学方面的体现,应该真正面对现实重大问题,不是研究前人的看法和理论,而是研究问题本身。崔老师讲的温州文化礼堂建设是一个典型样本。温州人做生意全世界跑,信仰基督教很传统,影响很大。在这个地方重建精神家园是对今天主题最好的诠释。对于常晋芳副教授的报告,刘建军教授指出,运用大数据对当前网民的价值观进行调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得到的结果也十分详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数据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在迎接重大挑战当中一步步往前走的,大数据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我们要继续在党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迎接这个挑战。今天所谈的意识形态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四位报告人从不同的视角都直面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李艳艳副教授从概念辨析的角度,韩爱勇副教授从民粹主义兴起的角度,崔丽华副教授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常晋芳副教授从大数据的角度,都启发着我们对意识形态问题作进一步的反思。刘长军副教授、刘春晓副教授、祝琼枝副教授、宋友文副教授和庄忠正博士也就相关问题向主讲人提问,并同与会其他师生一起进行了拓展性的讨论。论坛在愉悦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国内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青年学者提供砥砺思想、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舞台。

                                             (供稿人:王赛、张婧)

11

2022-10

- 分享 -